首頁 育兒 學習當爸媽

不是滿分就是失敗的父母?這3種情況,別逼迫自己得到高分

日本育兒專家明橋大二醫師說:「不是當父母的一瞬間,就會變成完美父母;幼兒1歲,也就是父母的1歲,要與孩子一同成長。」孩子一天天的長大,爸比媽咪是否會常感到措手不及呢?父母難為,想要孩子好,更擔心的是自己不夠好…要不要做100分的父母,專家來告訴你。
不是滿分就是失敗的父母?這3種情況,別逼迫自己得到高分

 

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們很難避免與其他的家庭作比較: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能養得白白胖胖?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可以得到第一名?如果又遇上比較「熱情」的長輩,更會不吝嗇與新手父母們分享自己養育孩子的心得感想,但每一個人帶孩子的方式不盡相同,林林總總的育兒知識壓在新手父母身上,更是累積了一股莫大的壓力。加上現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育兒的知識幾乎是信手拈來卻更讓人眼花撩亂;不只是網路,坊間許多書籍的封面更有斗大的標示「育兒知識不可不知」、「你一定要做的育兒常識」,這些資訊讓不管原先是不是想要當完美父母的族群,壓力感受更大了。

到底要不要當100分的父母?

種種壓力與外界眼光放在一起,爸比媽咪們有時可能會感覺到很挫折,擔心自己是否哪裡做得不夠多,才不能在孩子身上看到自己的期待。訪問媽媽PLAY親子聚會負責人陳安儀,及聯合心理諮商所駐地心理師姚以婷時,得到了非常相似的答案:「什麼是100分的父母?」

陳安儀表示,要做100分的父母很困難,因為每一個人心中所認定的理想父母不太一樣;每個人所認為的「理想」,會因為原生家庭、所受到的社會經歷不一樣,對「重要的事」的認定也會不同;姚以婷心理師則認為,100分其實是一個過度的期待,而期待會變成一種壓力。姚以婷心理師問:「何謂100分的父母?你看過100分的父母嗎?」即使是資優生,也不可能每一次考試都會得到100分,因此父母更不需要將自己目標放在得到100分;若自己的心態只強調得到100分的成果時,往往就會忽略了盡力去得到100分的這個「過程」,而這是相當可惜的!父母們為了照顧孩子,每天要做的事可能有100件,如果一直在意其中一件做不好的事,對心理來說非常不健康;家長們也可以試著思考,如果真的每一件事都能做到、做好,那麼早就可以成為一名育兒專家了不是嗎?

陳安儀分享了一本她最近正在閱讀的書籍,裡面寫到:希特勒的媽媽就是一個失敗的媽媽嗎?書中描寫一位19歲男孩犯下了校園霸凌槍擊案,而這男孩的父親是一位大學教授、母親是一位助產士,他的父母就是不稱職的父母嗎?當一個家庭出現了一個各界評定「失敗」的孩子,那麼這個家庭就是失敗的嗎?所有的問題都非常值得家長們靜下心來思考,畢竟在教養孩子時不是複製貼上這麼簡單,也沒有任何一個研究能清楚告訴我們:這麼做,孩子一定能成功!以前也許大部分的人都會把孩子的問題歸咎於父母身上,但陳安儀認為,當自己當了父母以後才知道,很多事情都不是自己可以掌控的。稱職、盡責的優秀父母就能養出優秀的孩子嗎?

前總統陳水扁的母親就是一個非常好的例子,她出身於鄉下農家,卻養出了一位具有高知識水準、且當了總統的兒子,現在卻進入牢獄且官司纏身,那麼他的母親是一位成功的媽媽、還是失敗的媽媽呢?

延伸閱讀:女兒在校被呼巴掌,媽媽處理「霸凌者」竟得到對方父母感謝

壓力,絕大多數來自於和其他人的比較

會想要成為「完美父母」,大都是和別人比較之下得來的壓力,從小時候比較誰的小孩先學會講話、誰的小孩養得比較高比較胖、誰的小孩先學會識字…;大了可能會比較誰的小孩功課好、誰的小孩會講英文…。比到後來回頭想想,可能會覺得這樣的比較是沒有意義的,「誰到了40歲不會講話、不會寫字?」陳安儀說。而且如果硬是要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比較,那自己要不要和別人比較呢?比來比去的結果可能就是越來越不開心,因為比上不足比下有餘,比完了這些人、人外還有人,永遠都比不完!如果能看穿這一層比較的關係,並把持住自己的想法,那麼壓力必然可以減少很多。

即使父母不刻意讓孩子和別人比較,很多行為和成績仍會分別出每一個人的優劣,陳安儀的作法是只要求孩子不要表現的最差,達到中間的水準、趕得上別人就都可以接受;每一個人都有擅長與不擅長的部分,擅長的部分一定要盡力而為、陳安儀也會使用辦法幫助他的孩子在擅長的部分有更好的發展,她就覺得很足夠了。

姚以婷心理師解釋,當父母把對孩子的期望變成一種壓力,當孩子未達成期望時,父母就會將其轉化成一種焦慮,進而會有自己不如人的心態、內在的罪惡感、並擔心是否自己生理方面出了問題(沒有奶水,是不是就不是一個女人?)。

到底要不要當100分的父母?

孩子喜歡,比表現更重要

訪談的過程中,陳安儀也提到自己曾把女兒與別人比較的經驗:知名藝人媽咪傅娟的女兒和陳安儀的女兒同樣都有學習提琴,傅娟的女兒在大提琴領域的表現非常出色,還曾獲得大提琴比賽相當優秀的名次,反觀自己的女兒在小提琴檢定時還不太能通過某些項目,於是忍不住覺得為什麼花了如此多的心血及金錢卻得不到一個好結果;直到後來在女兒學校的日記中看見她對於小提琴及音樂的熱愛,便覺得即使表現得沒那麼好也沒關係了。

完美父母,對自己及孩子的影響也不小

芬蘭的一項研究顯示,父母的壓力大,不利於孩子課業表現,也會使孩子對學校及課業產生無力感、不想去學校甚至會產生放棄感;另一項英國研究則指出,壓力大的父母,會影響兒童的健康。可見得即使父母未將自己的壓力告訴孩子、或放在孩子身上,仍可能會在潛在的部分影響著孩子。如果父母自己又不懂得放鬆,引起焦慮、抑鬱,無法享受養育子女的快樂,孩子們也會備感壓力;孩子的成長是快速的,有壓力的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可能只會感受到辛苦,沒辦法好好體會與子女共處的20年快樂歲月,及家庭的融洽和諧。姚以婷心理師認為,既然有機會成為人父人母,就好好享受過程,何苦把養育視為吃力不討好的工作、讓家庭氣氛不好呢?

不當100分父母,但要盡力而為

從兩位專家的回答中可以得到一個結論:這世界沒有「完美父母」,既然沒有完美父母,那還有哪方面是要盡力而為的呢?陳安儀認為,她會盡量在工作、家庭、親子之間抓到平衡點,在不喪失自我的狀況下為家庭為孩子作一些付出;但是父母本身仍是在過自己的人生,既然知道不是花越多時間就能教出越優秀的孩子,就應該先決定自己要花多少時間和精力奉獻在家庭當中。而陳安儀所謂的付出包括了:給孩子溫飽,讓他在成長的過程中能夠衣食無虞、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庭,也要盡力維持夫妻良好的關係、在經濟方面,許可的情況下盡力滿足孩子的需求、在孩子需要的時候,盡可能的陪伴他們。

姚以婷心理師認為,身為父母重要的是提供孩子安全的、具滋養的及開放的成長環境,用此來支持孩子的夢想與培養孩子的能力。其實每一個家庭所能提供的物質環境平均來説都相當足夠,給予孩子的環境應還要充滿許多愛,像是小樹成長所需的養份;但要注意父母過高的期望不是愛,那只是父母自己的欲望而已。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針對孩子的具體表現,在適當的時機,多多給予他們讚美和鼓勵;當孩子面對問題與挫折時,耐著性子協助孩子了解問題的情況,一同找出解決辦法;在情感上也要多多支持和同理孩子的處境,在態度上使用經驗分享,別顧著提起自己當年勇,孩子脆弱時,容易產生貶低或羞辱感受,需要父母的耐心傾聽。

延伸閱讀:怎麼陪伴寶寶,決定了他的安全感!爸媽把握這2點!

某些情況下,父母仍需要放鬆心情看待

某些情況下,父母仍需要放鬆心情看待

一開始陳安儀就像大部分父母一樣,認為自己的孩子在各方面都是最好的,但慢慢接觸其他人以後,她也發現自己孩子有不足的地方。以她小學一年級的孩子為例,在考試時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有漏寫答案的情況,陳安儀的孩子也不例外,她一開始很納悶為什麼孩子會有這樣的情況,後來發現其實大家的小孩都差不多,每一次都為這種事生氣或要求孩子做不到的事不見得對他有幫助,幾次之後對孩子的要求便開始減少,試著看看孩子其他好的表現,並改變自己下指令的方式,對孩子的幫助反而更大了!

姚以婷心理師也舉了一個好例子:很多父母非常在意孩子每餐要把飯吃完,但孩子偶爾少吃一點飯,對他的生理運作不會造成影響,父母不用有太大的壓力,以免孩子反而用不吃飯作為抗議的手段。

如果父母盡力陪伴後孩子表現的並不理想,例如課業表現不佳,父母有時情緒會無法控制。但事後父母應該要試著告訴自己,未來的事誰也無法控制,不該將孩子不好的表現怪到自己身上。姚以婷心理師認為,當父母在要求孩子的時候,就應該要先調整好心態,問問自己:「當時送孩子去補習或學習才藝的初衷是什麼?」如果是希望他快樂成長,就不要規定孩子必須照著自己的期待前進,「付出要甘願!」姚以婷心理師說。

延伸閱讀:別打壞孩子對才藝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