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專欄 專家專欄

孩子的個性是天生還是後天造成的呢

看到孩子的不同行為表現時,爸媽們的認知都不盡相同:有人會覺得那是孩子的個性,應該要試著去瞭解後找到適合的方法對待,不要一味地勉強;有人會覺得那是因為沒有好好教導的關係,必須告訴孩子是非對錯的標準,這樣才不至於失了規矩;有人會覺得只是孩子年紀小、心智不成熟,但只要經過學習、不斷嘗試與練習,一切就會開始慢慢地改變。
孩子的個性是天生還是後天造成的呢

曾有不少爸媽問過我:『黃老師,我該怎麼知道孩子的表現是他們天生的特質還是我們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沒有給予足夠全面的環境刺激所致呢?』

 

大家的看法是什麼呢?

其實,每一種說法都有可能,所以我通常會反過來問爸媽:

『在教養孩子這方面,您的目標與目的是什麼呢?』

 

職能治療師在治療個案時,透過許多臨床觀察與評估後很重要的一環就是『訂下目標』,

根據不同的階段性目標來制定治療計畫,然後整個過程我們會不斷檢視自己執行的計畫是否與目標吻合,

並且必要時會適度地修正,所以釐清目標與想法是一件很必要的事情。

 

若沒有常常檢視,很容易會陷入當下的直覺來處理孩子的狀況,有時候一次的經驗就會讓孩子在內心留下印象造成影響。

隨著爸媽想法不同,行為就會不一樣,對於有如未乾的紙黏土一般的孩子,爸媽如何根據這塊紙黏土的性質增減水分並雕塑,就顯得更加重要。

很多來醫院求診的爸媽都很想確認孩子到底是不是高敏感兒童?是不是過動或其他診斷?

我認為與其在意孩子在哪個分類,不如好好地觀察他們問題,找到原因並加添補足所需的部分,畢竟相同的診斷下的表現仍因人而異。

 

對於環境的適應能力是爸媽常關注的項目,尤其是團體生活,不過這方面可能有的大人都還在學習,成長中的孩子們確實經歷地還不夠,所以可能有時會不知所措。

在面臨一個新的事件、環境或挑戰時,

或許你需要多一點時間調整讓自己好好靜下來,

或許你需要身旁有人支持鼓勵,

或許你需要再更多觀察一下,

或許你需要的只是穩定溫暖的陪伴,

或許你需要透過休閒活動暫時脫離那樣的情境,

或許你需要跟自己充分對話之後在邁開下一步…

這些都是人生的路途上所留下的經驗,讓我們的選擇性與彈性越來越多元又寬廣,也漸漸知道自己適合什麼。

 

身為爸媽,我們可以給予愛、支持與勇氣,但我們是否也可以同時成為其他人生命裡的也如此呢?

甚至有力量能給予自己呢?

 

本文章轉載自《職能治療師黃彥鈞》的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