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育兒 寶貝健康

寶寶也可能罹癌?9個必知的正確觀念!

「為什麼有些寶寶年紀那麼小,卻會罹患癌症?」當我們聽到少數寶寶罹癌,都會感到既惋惜又詫異。其實癌症並不等於絕症,兒童癌症也與大人癌症差異頗大,倘若寶寶罹癌,不用感到絕望,大部分是可以完全治癒的。
寶寶也可能罹癌?9個必知的正確觀念!


雖然兒童癌症大多難以事前預防,但仍可注意症狀,有疑問及早就醫,讓醫師來鑑別診斷。

為什麼有少數寶寶罹患癌症?

翁德甫醫師表示,嬰幼兒期癌症大多為兒童自體基因突變所致。例如:孕婦照電腦斷層掃描,有可能提高寶寶罹患癌症的機率,但增加的幅度並不高,也不是絕對因素,主要還是來自於成因不明的基因突變。而且多數癌症並不是來自於遺傳或飲食生活習慣,嬰幼兒癌症的種類和生成原因與成人癌症完全不同,治療模式與策略也完全不同。

劉彥麟醫師指出,一旦寶寶罹癌,大人都會感到不捨,覺得「年紀還這麼小,怎麼會這樣…」,開始找原因或覺得是懷孕時哪裡做錯了,其實只有極少數是因為懷孕時大量暴露在放射線下、或少數新裝潢吸入過多甲醛或誤食長黴菌的食物,有可能會稍微提高一點致癌風險,大約9成~9成5都是偶發狀況,原因不明。也不是因為服用藥物所引起。劉彥麟醫師表示,寶寶「癌症≠絕症」,雖然屬於重大傷病,但整體治癒率有7成以上。

延伸閱讀:癌症≠絕症,常見4種兒癌

至於兒童癌症是否有普遍的篩檢方式?劉彥麟醫師表示,兒癌目前無法進行普遍篩檢,而且也不適合篩檢,兒癌的發生率比較低,在兒童大約是萬分之1.3,而0~1歲寶寶則是萬分之2.5(每年大約有800位兒童/青少年或60個0~1歲寶寶罹患癌症),而且沒有很好的篩檢工具,所以通常都是發現症狀後就醫檢查確認。

寶寶比較容易罹患的癌症有哪些?

血癌(白血病)

翁德甫醫師表示,兒童癌症中,以血癌最為常見,而嬰兒也不例外。而在嬰兒(小於1歲)癌症中,仍以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最為常見,而其次是神經母細胞瘤、腦瘤與生殖細胞瘤。這些嬰幼兒癌症發生的原因大部分都來自於嬰幼兒自己本身的基因突變,與母親的飲食或嬰幼兒的飲食、生活環境無太大差別。在同卵雙胞胎的案例中,其中一位發生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後,另一位同卵雙胞胎發生相同癌症的機率約為40%,因此,基因的先天缺陷或許對嬰幼兒的癌症發生有影響,但還有其他的因素會影響癌症的發生。而唐氏症寶寶因為先天染色體異常,導致容易發生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然而幸運的是,發生在唐氏症寶寶的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屬於特殊型,對於化學治療特別有效,因此治療效果極佳。但是不幸的是,一般發生在嬰兒(1歲以下)的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由於常帶有特殊基因變異,因此對於傳統化療反應較差,因此需要更積極的化學治療,甚至進行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才能有治癒的機會。總而言之,兒童癌症本身與成人癌症有極大的差異性,兒童癌症中的嬰幼兒癌症又與一般兒童癌症不盡相同,只有專業的兒童血液腫瘤科醫師可以提供最正確的治療。

給爸媽的提醒

翁德甫醫師提醒,兒童血癌常見的症狀包括了反覆發燒(超過1週以上)、臉色蒼白、不明原因的瘀青或腫塊、關節疼痛(嚴重時會影響走路)等,這些都是兒童平常常見的疾病症狀,然而父母應該注意的是,這些症狀是否隨治療而改善,還是持續或反覆出現,甚至惡化,例如反覆發燒超過1週找不到原因,或是在不容易受傷的位置(膝蓋以下與手臂外側以外的地方)反覆出現出血點或瘀青、或是頭頸部、鼠蹊部觸摸到不明的腫塊,反覆不明原因的腹痛、意外發現的腹部腫塊,都應該請醫師進行更詳細的檢查。倘若仍找不出原因,則應該請兒童血液腫瘤科醫師協助排除惡性腫瘤的可能。

腦瘤

兒童腦瘤在兒童癌症的好發率中,僅次於兒童血癌,約佔兒童癌症的四分之一。而兒童腦癌的發生原因也與兒童血癌一樣,大部分都是兒童本身的基因突變所造成,與父母基因、家族遺傳、頭部外傷與飲食習慣都無關連。由於腦的內部並沒有神經,因此腦瘤發生的早期很難被診斷,而隨著腦瘤長大,逐漸壓迫到腦膜,又或是阻塞了腦室導致水腦,才會出現症狀,一般嬰幼兒可能以哭鬧不安、嘔吐、嗜睡來表現,也有可能以肢體無力、莫名其妙的跌倒或癲癇發作來表現。一般腦瘤的治療大多以手術切除為主,輔以放射治療,少部分腦瘤則可以使用化學治療。然而在嬰幼兒的腦瘤治療,放射治療會對3歲以下的兒童產生無法彌補的傷害,因此3歲以下的兒童不可以接受腦部放射治療。對於嬰幼兒腦瘤,除了手術以外,化學治療的角色也格外重要。總而言之,對於兒童腦瘤,尋求專業有經驗的兒童血液腫瘤科醫師與兒童神經外科醫師一同合作,才能提供兒童最好的醫療。

給爸媽的提醒

翁德甫醫師指出,雖然腦瘤大多沒有症狀,不過如果腦瘤壓迫到腦室,導致水腦的發生,在囟門尚未關閉的嬰幼兒會使得頭圍快速變大,因此倘若寶寶頭圍增加過快,但身高(身長)與體重沒有明顯成比例的增加,則可以經由囟門進行腦部超音波檢查是否有水腦,又或是需要更進一步的檢查。

淋巴瘤

翁德甫醫師表示,淋巴瘤雖然是兒童好發的癌症之一,僅次於血癌與腦瘤,但是主要發生在青少年時期,在嬰幼兒時期則屬於非常罕見,發生的原因與兒童血癌相同,與兒童自體基因突變有關。

而淋巴瘤與血癌的主要差異在於淋巴瘤發生的位置在「淋巴結」,例如頭頸部、胸腔內或腹腔內的淋巴結,但血癌的發生位置則是在全身的骨髓中。兒童淋巴瘤的治療方式與血癌相同,以化學治療為主,由於治療的進步,兒童淋巴瘤與兒童血癌(大於1歲)的治癒率都是極佳。

延伸閱讀:最新兒童癌症前五名出爐!出現9大症狀就是癌症警訊

給爸媽的提醒

翁德甫醫師說明,父母常因觸摸到兒童頭頸部、腋下或鼠蹊部不明的腫塊而至門診求診,其實大部分的頭頸部、腋下或鼠蹊處的小腫塊(約花生大小,小於一公分)都屬於正常的淋巴結,而倘若這些腫塊在感冒發燒時出現腫大或疼痛的情形,通常是感染所致,在感染與發燒結束之後,這些淋巴結應該要縮小,倘若發現淋巴結有不明原因的持續腫大,則應該儘快尋找醫師檢查。一般合併疼痛的淋巴結腫塊多半是感染所導致,可以服用抗生素治療。而無痛性的淋巴結腫大則需要進行詳細檢查,甚至進行切片病理檢查才能有正確的診斷。

生殖細胞瘤

劉彥麟醫師說明,生殖細胞瘤成因不明,是臺灣兒童第二常見的固態腫瘤,比較好發於青春期,但0~1歲的嬰兒期也可能得到生殖細胞瘤,例如長在臀部的畸胎瘤。生殖細胞瘤通常位於骨盆腔的睪丸或卵巢,也可能長在身體其他部位、甚至腦部,治療方面通常先以手術切片或切除、再視腫瘤分類搭配化療、有些則需放療。預後通常還不錯,治癒率頗高。

給爸媽的提醒

劉彥麟醫師指出,如果寶寶有生殖細胞瘤,可能會在臀部的薦椎及尾椎部位膨出一塊囊腫,或是睪丸或下腹部腫大等,應請醫師鑑別診斷。生殖細胞瘤有良性、也有惡性,通常還需要做全身掃描、評估癌細胞有無轉移,來決定合適的治療方案與劑量。

神經母細胞瘤

劉彥麟醫師表示,神經母細胞瘤成因不明,好發於0~4歲的寶寶,為交感神經前驅細胞的癌化(只要名稱中包含「母細胞瘤」,大多是好發於嬰幼兒的癌症)。神經母細胞瘤大多長在腎上腺或脊椎周圍等處,成因不明,但少數來自於ALK基因突變或遺傳。萬一確認有神經母細胞瘤,醫療團隊會做詳細的檢查,進行危險群分類。有1/4個案的神經母細胞瘤可能可以單獨靠手術切除或是會自行縮小、消失痊癒,但一般仍需要手術搭配化療,另有1/2個案為高危險群、需要放射線治療、高劑量化療搭配自體幹細胞移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