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育兒 親子教育

科技世代的教養智慧

當智慧型手機、數位相機、電腦等科技產品,逐漸成為一種新式的教育方式與娛樂工具,家長該教養家中學龄前的寶貝迴避or擁抱科技?
進入科技新世代,當父母自己頻繁地拿起iPHONE瀏覽FB、收發訊息時,卻要告訴一旁的孩子遠離科技產品為上策?孩子接觸到科技產品似乎是無可避免的事,然而若孩子使用不當,卻可能造成超乎想像的負面影響。
難以抵擋的科技浪潮下,父母到底該抱持什麼樣的心態與理念來教導孩子?
科技世代的教養智慧

迴避or擁抱科技?

在學會游泳及騎腳踏車之前…
還記得小時候,我們除了基本技能之外,最先學會的生活技能是什麼嗎?是自己穿衣服、用筷子吃飯還是騎腳踏車?根據美國網路安全公司AVG於今年1月所發表的研究報告顯示,今日的孩童在學會游泳、綁鞋帶、做自己的早餐以前,他們已經可以操控滑鼠、玩電腦遊戲及越來越普及地──使用智慧型手機。此項調查共訪問了美國、加拿大、歐洲5國(包括英國、法國、義大利、德國、西班)牙、日本、澳洲、以及紐西蘭等國共2200位家中可以上網、而且有25歲小孩的母親,列出孩子生活技能與科技產品使用技能供他們勾選,調查顯示了幾個關鍵的結果:
有更多的幼兒在學會騎腳踏車以前就學會玩電腦,5825歲的孩子知道如何玩基本的電腦遊戲,這個情況在英國與法國更躍升至70%。另外,相於43%會騎腳踏車23歲的孩子,事實上有44%孩子甚至已經會玩電腦了。
有更多的孩子在學會繫鞋帶(9%)之前就會使用智慧型手機的應用程式(19%),且23歲的孩子使用比例(17%)幾乎和45歲的孩子一樣多(21%)
會打開網路瀏覽器的孩子(25%)比會獨立游泳的孩子(20%)多。
男孩與女孩之間沒有科技性別落差,會玩電腦的男孩(58%)與女孩(59%)一樣多,會打手機的比例也幾乎一樣(男孩28%、女孩29%)
35歲以上的母親較會教導孩子「生活技能」,舉例來說,35歲以上母親的孩子中,有40%會寫自己的名字,但年齡較輕的母親族群中,只有35%的孩子會寫。
在歐洲25歲的孩子比同樣歲數的美國孩子會使用手機打電話(義大利44%、美國25%)、玩電腦(英國70%、美國60%)及操作滑鼠(法國78%、美國67%)
 
AVGCEO J.R. Smith表示:「科技在今日已經改變了父母養育孩子的方式,現在的孩子出生在與父母童年時截然不同的環境,智慧型手機和電腦已經
取代電視成為一種教育和娛樂工具。因此,現代父母應該更早就教育孩子如何安全的使用網路。」
 
科技進步,常常可以看到大人不管走在路上、坐在車裡甚至是坐在咖啡廳都會不時的拿出手機、電腦查看,有更多人覺得無聊時就拿起手機專心玩下載
後的的遊戲、或是拿起內建功能的相機自拍,孩子出生後所環繞的就是這樣的環境,即使父母在家中禁止也不一定能阻擋孩子使用科技產品的慾望…也
許再過10年,孩子連作業都得在電腦中全部完成,既然必須面對,家長也必須開始認識這些產品為孩子的利與弊究竟是什麼。
 
 
科技產品進入孩子生活
這篇報導中所討論的科技產品範圍包括電視、電腦、手機(特別是智慧型手機)數位相機、數位攝影機及孩子常使用的遊樂器等等(也被稱作螢幕媒體),其中電視與電腦已經存在人類歷史一段很長的時間,也佔過去幾十年來孩子生活中非常大的地位,因此關於此兩種媒體的研究也比較多及透徹,專門設計給兒童的節目、軟體、網站也比其他新科技產品要來得多。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助理教授周婉湘表示,雖然從目前有限的研究中並無法得知新科技產品對幼兒的影響的全貌,但實際上就如同我們生活中各項產品,不一定有絕對的好壞,家長應該注意到的是新的科技是否有功能是以往的學習媒介無法作到的,也的確能幫助孩子學習,而不必全然的排斥。
 
即便如此,從AVG的研究中我們仍可以發現由於媒體的操作介面越來越簡單,孩子的使用率也逐年升高,甚至年幼的孩子就已經了解如何操作在以往看似與孩子無關的媒體,iPHONEiPAD幾乎成為美國孩子風靡的「年度玩具」,專門設計給孩子玩的遊戲如同雨後春筍的冒出,面對科技發展轉型的新世代,家長們應該思考的是:媒體究竟對孩子來說是什麼?
 
運用媒體,孩子將能體驗更多
平板電腦上市之後,改變了人類使用電腦必備的基礎能力(滑動滑鼠、以手指按壓及滾動滑鼠按鈕、雙手並用在鍵盤上打字)與使用方式,直覺性的介面讓孩子不必有夠大的手掌與肌力便可操作,用手指思考的孩子幾乎可以一用就上手,許多以往不能在電腦上完成的事開始變得簡單及有趣。打開平板電腦的介紹網頁,你會發現到一個簡單的平板電腦已經可以用來閱讀、演奏樂器甚至與遠方的人進行通訊,而這些功能是其他科技產品無法取代的;以電子書為例,如果媽咪想要帶孩子出遠門,卻同時也希望孩子在旅途之中可以閱讀,平板電腦就免去了媽咪除了沉重的媽媽包以外還要攜帶10本童書的困境。演奏樂器的功能,也讓平時不會玩到吉他、鼓的孩子,可以在安全的情況下使用樂器,體驗各種不同樂器所發出的聲音,對父母及孩子來說是非常方便的。
 
媒體是很好的「媒介」
有多年兒童職能治療經驗,並擔任QQzOO全能教育館副館長、兒童健康醫學主任、台北市職能治療師公會監事的張旭鎧醫師,在其治療中也常常使用科技產品作為治療的媒介,他表示:「給幼童科技產品之前,家長應先思考:使用科技產品的目的是什麼。」扣除媒體本身帶給孩子的娛樂性,科技產品作為認知學習媒介,將能提升孩子的學習力,其優點包括:
 
媒體是有耐心的老師
教導孩子時,媽媽或老師總是會比較急一點,甚至因為希望孩子快點學會而給予他提示,卻不知道這樣的提示對孩子來說是一種壓力。以電腦軟體或是
電視節目學習的好處就在於他們沒有情緒,孩子也以慢慢選出他心中的答案,答對了之後軟體也會予以正向回饋,學習起來是比較快樂、沒有壓力的。
 
新鮮及可作為未來學習預備
科技的發達使得學習的媒介以各種姿態出現在孩子面前,以QQzOO全能教育館所使用的媒體為例,其專為孩子設計的操作模式相當多樣化,孩子可使
方塊堆疊、手壓等等方式學習,學習的過程就變得相當新鮮好玩。另外將來孩子要面對的是一個以科技學習的世代,像電子書包就已漸漸普及,先讓孩
子使用、認識媒體功能,可作為將來更順利學習的一種預備方式。研究已發現某些軟體如 iPAD,因著其直覺性操作的特性,非常容易被某些特殊兒童接
受;家長會發現教孩子自己怎麼都教不會,但一遇上媒體就學會了,就是由於其教學方式與以往不同,卻更容易被孩子吸收。
 
聲光刺激吸引孩子注意
媒體訊息刺激的特性,將非常容易引起孩子的注意,家長可將其當作一種引起動機的方式,孩子會對學習更加有興趣。
即便媒體功能性強大,也不能當作孩子最重要的學習管道。以前面所提到的樂器為例,若孩子沒有看過、觸摸過真正的樂器,那麼即使他會使用這個應
用程式,也不見得知道其用處為何;試想孩子若沒有接觸過吉他,那麼能顯示吉他功能的應用程式對孩子來說只是一個可以用手在螢幕上撥動後會發出
聲音的玩具,既無法幫助孩子了解吉他發聲原理,更無法讓孩子從這樣的操作中認識、使用更深入的音樂。周婉湘助理教授建議家長在讓孩子接觸媒體
之前,給予孩子更多真實世界的體驗; 05歲的孩子正在建立其對物理世界的認識,此時讓他接觸過多虛擬的媒體會減少他與自然世界互動的機會,並
由於媒體強大的吸引力可能讓孩子過度喜歡與媒體互動,而減少了認識真實生活中更多有趣的人、事、物的時間。
 
數位相機可以用來…
張旭鎧主任的教學配件中,最特別的就屬「數位相機」了!數位相機應是現代家庭中必備的一項媒體,也可用在孩子的學習當中,訓練孩子的觀察力;其中一種遊戲方式是家長照了家的一角之後,利用”Zoom In”的功能把某個場景放大,再讓孩子尋找是在家中的哪一個角落;張旭鎧醫師稱其為「見微知著」。
 
另一個遊戲則像是大人們也很愛玩的「大家來找碴」,孩子的觀察力還未發展至大人的程度,一般報紙中的遊戲對他們來說太難且不太適合,家長可用相機照某一個場景,稍微移動、改變場景內容後再照一次,就是好玩又簡單的遊戲了!
 
媒體也要搭配真實世界
使用媒體學習時,搭配真實可觸摸到的媒介,將可銜接孩子與科技產品之間的橋樑;在QQzOO全能教育館裡學習的孩子,雖然可以使用媒體學習,老師仍會運用實際物體幫助孩子了解電腦裡抽象的畫面,如此的作法將可以避免孩子受好玩的電腦軟體吸引之後,就不再使用真實世界的教材。家長在家裡也可觀察孩子喜歡玩的遊戲是哪些,以翻撲克牌練習記憶的電腦遊戲為例,家長可先拿出家裡的撲克牌當面與孩子在家裡玩一樣的遊戲,再讓孩子去接觸電腦的遊戲,如此一來孩子將會發現,雖然電腦遊戲是有耐心、會等人,但是和家人玩因為有互動,得到的樂趣不同,便不會沉迷在電腦遊戲之中。
 
除了使用媒體,還要「讀寫」媒體
過去我們必須用文字來獲取知識與成長,所以我們必須認識文字,會「讀」且會「寫」,今日的孩子學習管道不再只有文字與書本,包括電視、電腦中的影片、遊戲、軟體…都可以幫助孩子進行學習,既然孩子同時也要經過這些管道學習,「讀寫」媒體也就成為現代孩子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
 
由於科技產品的因果關係對孩子來說不是那麼明顯,孩子對其原理是不容易理解的(例如孩子也許會以為收音機發出的聲音,是有小人躲在收音機裡說話!),但這些東西將來一定會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現在孩子生活當中, 因此讀寫能力除了文字的讀寫之外,影像或圖像的閱聽與創作也同樣重要,這是將來科技溝通的重要能力,孩子必須要學習的。讀寫影像及圖像包括教孩子怎麼接受、認識影像及圖像之外,也應教導他們用圖像及影像表達,孩子才會知道科技媒體如何運作,也才不會被影像及媒體操弄, 完整的媒體讀寫能力學習包括:1.運用媒體輔助學習、2.了解媒體的運作、3.產製媒體內容。
 
從操作認識媒體
幼兒階段的孩子雖然還不會讀寫文字,但已經開始對文字有基本的認識,例如知道書翻閱的方向、文字閱讀的方向、文字扮演的溝通功能等,這稱為「讀寫萌發」。而在孩子能夠正式使用多元媒體來溝通表達之前,也會從閱聽經驗中慢慢產生所謂「媒體讀寫的萌發」,也就是對媒體為何物的了解。根據周婉湘助理教授在公視水果冰淇淋所發表的專文,描述英國一位學者Jackie Marsh就曾經利用簡單的網路攝影機、imovie軟體、以及樂高和黏土成功的教導34歲的幼兒拍攝自己的動畫影片。Marsh教授指出,對媒體的理解與使用也可以在幼兒階段進行萌發教育。在學習製作影片的過程中,孩子們學到了以下幾種關於媒體的知識和技巧:
學習超控滑鼠的技巧:了解滑鼠的左右鍵、按及拖曳等
使用imovie的簡單編輯功能:如何停止、重播、加入聲音等
鏡頭的概念:例如什麼是遠景、中景和特寫
對故事的了解:了解故事有開始、中間與結束,還有角色及場景
意識到故事如何從紙上變成動畫,以及這兩種媒體間的差異
了解動畫是由許多連續的靜止畫面所組成
透過創作的過程,意識到觀眾的存在:例如知道特效音可以引起其他幼兒觀眾的注意
促進批判思考能力:從成品中學習可以改進的地方,例如不要拍攝到自己的手
當孩子認識了媒體的來源之後,媒體中的世界就不再遙不可及,也因為了解,孩子將有機會從小開始判讀媒體的好壞,以將不好的影響減到最低。
 
真正的學習要有互動
雖然市面上有許多媒體打著「為孩子量身打造」的旗幟,但事實一次訓練太多能力的軟體並不適合學齡前的孩子,一個同時可以學習太多能力的軟體遊戲對孩子來說比較像是「遊戲」而不是「學習」,真正的學習應是一次只學習一種技能,如:配對、記憶、顏色、手眼協調…,孩子才能真的將家長想付予孩子的能力吸收進去;例如某些可讓孩子練習堆疊積木的軟體,孩子只要運用一隻手指便可搭建他喜愛的城堡,這樣簡單的操作及單一的遊戲方式給予孩子的,就是創造力的學習。很重要的一點是,無論是遊戲還是學習,家長都應隨時陪伴在孩子身邊,給予鼓勵以及指導,否則將來孩子會與電腦變得相當親密、而與父母漸漸疏遠。
 
華人的父母通常比較注重孩子認知部分的發展,因此孩子能在電腦前面學習對某些父母來說相當省時且有效率,但爸比媽咪可以試著觀察,小時候孩子非常會背的三字經、弟子規,幾年之後沒有用到就忘得精光,這是因為大腦發現孩子只是背下來沒有理解,漸漸的就會把資訊給丟掉了。同樣的,近年來大陸非常流行的「點讀筆」就是相當典型的一種使用科技讓孩子認知學習的方式,孩子手握著設計過的筆型感應器,點在搭配的圖片上面就會發出聲音;雖然可以訓練孩子的手眼協調或是認知,但卻比較死板,沒有大人隨時可以調整孩子學習的特性及幫助孩子理解內容,對孩子的學習幫助相對來說是低很多的。
 
注意孩子使用媒體的方式
即使媒體的優點很多,爸比媽咪仍要注意孩子使用的方式。首先視力是家長最需要幫助孩子的地方,即使新式媒體的輻射量以不如以往要來得強,但無論使用哪一種媒體,都應注意距離在3050公分是最理想的,並分配孩子的作習時間,一次遊戲不要超過30分鐘,並轉移孩子到實際的物品操作;如果發現孩子使用時出現一些奇怪的姿勢,像是斜眼看螢幕,就需要帶孩子諮詢眼科醫師或老師,以免傷害孩子尚未發育完全的器官。
 
另外張旭鎧醫師也提醒,不建議3歲以前的孩子學習使用任何媒體(若真的想要「體驗」,也不要超過10分鐘),因為3歲以前是孩子肢體動作發展最重要的時期,此時期應注重孩子全身肌肉的訓練,若孩子長時間坐在電腦前,將會影響如腳部及手部的運作及力氣等等。
周婉湘助理教授建議25歲幼兒的家長,可以更聰明的使用新媒體──注意新媒體具備哪些功能是其他學習媒介無法達成,而這些功能是真的對孩子的成長有幫助,並限制使用媒體的時間。
 
幫助孩子「拒絕媒體」?!
有些家長因為某些報導過度渲染看電視所造成的負面影響而拒絕幼小的孩子使用媒體,但使用媒體真的那麼壞嗎?張旭鎧主任說明的確某些研究顯示孩子長期觀看電視之下,會造成他對於靜態的學習(特別是課本學習)沒有興趣,但研究所指的是每天看電視超過兩個小時的孩子,基本上家長若控制孩子觀看時間,這個缺點是可以被避免的。
 
如果在孩子小的時候隔絕他們使用媒體的機會,將容易導致未來孩子使用媒體的困難與不能適應,也會影響其與同儕之間分享、互動的機會,將來孩子因為非常專心的看書而有很高的學識,卻不懂得如何與其他人相處,對他們來說不見得是好事;有趣的是,也有研究指出完全不看電視的孩子,因為少了電視資訊快速刺激孩子,而使得孩子的反應能力低於一般的孩子。
 
專心不等於學習
孩子看到媒體總非常容易沉浸在當中、不吵不鬧,爸比媽咪有時會因為終於可以休息而不阻止孩子的使用,但事實上孩子在使用中除了對生理發展沒有幫助以外,遊戲與影片等的播放都是不斷放送動態刺激孩子大腦的訊號,孩子事實上並不是專心的;長期刺激下,孩子到了學齡之後要坐下來專心學習也會變得相當困難。
 
現代媒體不斷將強大的資訊往孩子似抽屜的大腦中送,想像孩子的大腦就像是雜亂的抽屜,因為沒有整理,所以常常拿出什麼就是什麼,好似無厘頭或是躁動的孩子;既然無法拒絕科技浪潮不斷來襲,家長作為孩子最重要的教育者,應扮演好幫助整理孩子抽屜的角色,才能陪伴孩子一同面對接下來科技持續異變的世界。
 
周婉湘
現職:新竹教育大學幼教系助理教授
學歷:美國賓州州立大學課程與教學博士
經歷:台灣大學教學發展中心博士後研究員、美國賓州州立大學課程講師、信誼基金會研究員
 
張旭鎧
現職:QQzOO全能教育館副館長、兒童健康醫學主任、台北市職能治療師公會監事
學歷:私立高雄醫學院復健醫學系
經歷: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精神科職能治療師、適健復健科診所副院長、台北市青少年暨兒童關懷福利協會秘書長、台灣兒童潛能發展協會祕書長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採訪整理/黃名瑄
諮詢/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助理教授 周婉湘
QQzOO全能教育館副館長、兒童健康醫學主任、台北市職能治療師公會監事 張旭鎧
拍攝/潘朵拉兒童專業攝影
Model/Ba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