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家庭 健康百寶箱

媽咪如何愛自己

根據本刊所作的網路調查發現,在「時間」、「情緒」、「角色」和「教養」等方面,近半數的媽咪竟然對於「教養孩子在觀念上和周遭的人不一致」感到最為困擾;其次,「懷念單身」與「有時間管理煩惱」的媽咪也不在少數。在屬於母親的5月,散發智慧美的2位人氣部落格媽咪除了要與讀者分享關於「愛自己」與「平衡生活」的關鍵態度外,更異口同聲地對媽咪們喊話:Be yourself!Love yourself!
媽咪如何愛自己

Baby Kitchen簡介

創造給童心未泯的父母和小孩。有小孩專屬的廁所及Baby專用尿布台和其它設備;食材搭配則著重在健康、有機、無汙染的概念。

Part1主婦尤麗如是說

部落客媽咪張尤麗分析,一個母親受到太多閒言閒語之後會變得很沒自信,導致凡事都覺得是否要以小孩為重,卻忘了「有快樂的媽媽才有快樂的小孩。」秉持隨遇而安、苦中作樂,就會是有自己風格的媽媽。如果是很宅的媽媽,至少也要帶小孩「走出去」看看;身上行頭也不是親子出遊的重點,並非一定要把物質上的東西準備得很好,才有辦法帶孩子出門。「如果妳是一個很宅的人,也不必一定要像我們這樣出來。但大部分的情況都是,母親走出門以後反而很快樂。」她也認為,母親是被指使的角色;就像以前說小孩4個月大以後才可以出門,可是問題是,4個月的基準在哪?當年可能因為寶寶脖子還沒硬所以有顧慮,但這個時代已經可以用許多輔助工具去改善這個問題;尤麗說自己若再聽到這類的論點,就一定會問為什麼?所以,很多爭執的問題點也在這兒,例如以前說坐月子時不能洗頭,是因為當初生活條件不好,但現在的時空背景已經不一樣。「如果去固守那樣的觀念,一定要知道到底自己想去遵循的原因是什麼。」尤麗提醒。

媽咪角色V.S自我意識

「今天帶小孩的是媽媽,如果這個媽媽不快樂,對於她現在從事的母職不開心的話,那誰倒楣?所有的人都倒楣!」在台灣,母職角色或許就是母親節那首歌裡的形象:母親像月亮一樣。但尤麗反問,為什麼不能允許有其他樣貌出現呢?可是現在大家常會用制式的觀點去審核一個媽媽,這樣的好處又在哪裡呢?她感嘆道,母親這個角色經常是不被允許去思考的,她不能去要想要的東西,因為別人會跟她說,「不是這樣的,是應該如何如何才對。」就像開車,要選手牌檔還是自牌檔、安全氣囊配備是多是少多都不能和能力畫上等號,而是依據每個不同的時代背景與經濟能力去做選擇。

媽媽這個角色也是一樣,很多長輩講的東西,是他們那個時代下的產物。「30年前他們剛開始育兒不也從新手開始?可是他們會忘了這件事。」尤麗表示,如果給她建議的是一個20年來不間斷保育經驗的保母,她會選擇去聽取這個保母的建議。「因為這個保母可以依據不斷累積的經驗告訴我一件事該怎麼做較好。」她說。有趣的是,很多長輩在過了十幾年後,許多經驗會「發酵」而變成真理,但其實在時代變遷下,很多作法可能已經不那麼適用。又因為母親和媳婦這個角色是被要求聽命與服從的,所以很多媽媽的痛苦也就來自於此──不被允許有自我意識存在。 

尤麗分析,孩子的健康與快樂不是一位母親可以「拿出來炫耀」的成績,因為打分數的人最在乎的並非如此;「所謂的健康是要看體重與身高,其它的則是看會不會取悅大人──唱歌數數、念英文,而不是看一個孩子有沒有很高興地在和朋友一起玩,因為普遍來說這是不被讚賞的。這似乎是一個很大但又不可解的問題。」尤麗坦言,不覺得自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只是很幸運地,可以利用網路平台去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也讓彼此得到小小的幫助。

何為寵愛自己?

保留自己的興趣與空間,甚至利用一杯茶或一杯咖啡的時間來完全放鬆自己。另外,為自己做一些讓自己有成就感的事;這些快樂可大可小,但絕對需要被保留。與孩子在「同個時間做各自的事」,自我區塊也就被保留了下來。

 延伸閱讀:9件爸媽不應該禁止孩子做的事

氣球

親子聚會 鼓勵媽咪做自己

起初是因為在日本參加過類似的聚會而從中學習到一些做法和堅持,讓她也想在台灣做一些她覺得好的東西。對那裡的孩子來說,沙坑是重要的遊憩場所,因此在台灣辦親子聚會時,也一定會帶親子檔到有沙(坑)的地方玩。可惜台灣並沒有把沙坑視為必備,「至少學校裡會有跳遠用的沙坑」尤麗笑言。從觀察日本媽媽們的主婦聚會到試著找出替代品和適合台灣的模式,「2266」親子聚會就是這樣一步步走來的。不公平、不公正、不公開是這個聚會最著名的會規,對此尤麗解釋,因為彼此都不熟,所以,一開始的時候如果就很親暱或熱情,感覺就像別有企圖。一如踏入一家新公司或社團一樣,新成員被鼓勵表現出誠意,而不會因為當了媽媽,就脫離一般的社會常規。

加入親子聚會,是很輕鬆自然的。一開始並不會有太多刻意的噓寒問暖,合則來不合則去;大家各自帶孩子來,彼此有個照應;重要的是,在少子化的現代,讓孩子可以擁有好多玩伴。而且,帶孩子出去玩,不論對大人或小孩來說都是件好事。「北歐的自殺率高,就是因為有半年以上的時間沒太陽;太陽曬太少。」也許沒有每個媽媽的性格都那麼戶外性,但總是會藉由聚會而交到自己的朋友,自己也從其他媽媽身上學到很多。尤麗再次強調,每個人有每個人自己的樣子。帶小孩出門就會認識朋友,也容易在這個過程中發現,「原來我的小孩不是最調皮的,原來幾乎所有的小孩都一樣麻煩,而不是因為我不會帶小孩。畢竟,所有的媽媽也是當了媽媽之後才開始學做母親的;一個媽媽是否有自信是很重要的。如果是人家告訴你的樣子,而不是你想要的那個樣子,妳就不會快樂。」

媽咪&孩子一起獲益

辦親子聚會除了鼓勵媽媽走出來,也希望孩子能夠好好玩。現在小孩子這麼多的文明病,連醫生也在問,是不是孩子玩得不夠髒、不夠多?孩子們長時間關在教室裡「學習」,精力無從發洩,因而出現越來越多過動的狀況;可是很多人寧可帶孩子去做復健,而不願意抽空帶孩子外出好好地玩一場。此外,好視力也是戶外活動的好處之一。眼科醫師有個很簡單的口訣:在室內待多久,在室外就要待多久;所以尤麗總是儘可能地多帶孩子外出。除了好視力,「好體力」也是孩子一輩子的本錢,所以尤麗自己跟著孩子一起去學游泳,在這個過程中,她不再只是搖旗吶喊推著孩子前進的旁觀者,而是真正與孩子參與學習過程的同伴。她說,孩子也會因為看見媽媽的努力,而不太會去抱怨練習時的辛苦。

尤麗與孩子的親子行動還有另一個例子。當別人都帶車隊級的自行車出現時,她帶著「小摺」與孩子去參加小鐵人三項競賽。比賽中雖然成績落後,但因為自己也有參加,所以完全知道落後的原因為何。在學校,即使自己和老公都算會讀書的人,但當念公幼的孩子在小學面臨適應期,她會去老師溝通:「這不是因為孩子比較差,而是沒有偷跑──大部分的孩子在中班已經學完注音,相較之下當然會表現得較差。」尤麗說,在6個月的撞牆摸索期後,女兒對所學內容已豁然開朗,10個月學期結束前,她的表現就和其他孩子一樣了。雖然夫妻兩人都是台大畢業生,老公還是數學資優生,但他們並不會因此而覺得孩子在學業的表現或者學習速度上一定要和他們一樣。尤其在陪孩子參加多種運動後發現,孩子有許多其它方面的表現是很好的,甚至超越了自己。「我會退一步去看孩子,畢竟她不是我。」

親子聚會實況

孩子拿起樹枝,家長覺得她/他會怎麼玩?弔詭的是,多數家長可能馬上就以負面思考,覺得下一步孩子,用尤麗的玩笑話來說──就會不小心戳瞎別人的眼睛!所以取之自然的玩樂方式常常是不被允許的。尤麗說明,遇到孩子拿起樹枝玩耍時,她會依據孩子的身高來判定狀況是否可行,加上每週固定聚會,慢慢地每個孩子的個性都會被熟悉,也大概知道孩子會怎麼決定玩耍方式,所以在這裡並看不到一開始就先幫孩子做決定或發號施令的情況發生。主婦尤麗並補充,要是孩子真的開始有不當的遊戲方式出現,他們也會先引導孩子用替代物,比如改成用樹枝去敲樹、敲打地面等,而不去打到別的小朋友。「孩子是可以被引導的。」尤麗強調。

鏡頭回到媽媽身上。媽媽們自備食物飲水(尤麗負責以露營技巧沖泡現磨咖啡),彼此分享手製的零嘴或媽媽太太經,愜意地坐在廣場旁的階梯式座位上,一邊和其他媽媽聊天,一邊留意孩子的狀況。孩子們各自玩成一塊兒,在沒有屋頂的地方盡情玩耍,也不怕別人嫌吵。如果遇到爭執,媽媽們並不會先介入(除非是緊急危險的狀況),讓孩子自己去處理人際關係裡的問題,順便培養社交能力,是學齡前的孩子在玩樂中所能學習到的重要課程。媽媽們在這樣的環境中彼此尊重各自的教養觀,同時也做了最好的身教。1、2歲的小娃或是自己觀察螞蟻、天空;或是和3、5歲的哥哥姊姊用樹枝玩釣魚遊戲。這個環境所包含的是許多媽媽的愛和陪伴,還有各式各樣自創的遊戲和社群學習機會。當所聽到的歡笑聲多於小小孩的爭吵聲、頭頂上還有天空與雲朵時,便不得不欽羨這群主婦;全職媽媽(或爸爸)的週間午後,原是這樣美好。

減壓另一招

照顧小孩會有壓力,當先生又不體諒的時候,最令人感到生氣和沮喪。尤麗問,為什麼媽媽不能有抓狂的時候?既然每個人都會有氣一來、無法控制的時候,加上每個媽媽幾乎都會經歷孩子「凡事都盧」的時期而抓狂,所以,事先想好應該怎麼面對和處理這樣的狀況,對雙方來說都比較好。她開玩笑地說,「我會在抓狂前叫小孩離我遠一點,或帶一本小說去廁所,把自己關起來!」

延伸閱讀:寶寶磨娘精,是為了讓妳相信自己

Part2 米媽如是說

好好疼愛自己或認識自己,是生命中基本的慰藉;但這卻成為學校沒教的事。反之,有太多聖賢故事在教導孩子,必須成聖成賢成典範;而母親這個角色似乎亦是如此,必須朝著模範媽媽的道路走去。米媽在學音樂之途曾努力摸索適合自己的演奏風格,因此她對所謂的標準有很深的體悟--環境會告訴我們標準是什麼,所以我們便會一直往所謂的標準走。她常覺得「優秀」兩個字似乎是用來監控一個人的;齊克果有一句名言:「最悲慘的是無法成為自己的人。」米媽接著解釋,做自己並不是去放縱,而是透過生命裡每一個過程去尋找與接納自己。尋找自己就像去旅行,旅程結果雖然不見得有答案,但會在過程中慢慢轉變。而且,即便走了很多的地方,最終還是逃不開自己的身體──也就是必須面對自己、接受自己的現實。「接受自己的身體和身材是第一步。」她強調。不然「寵愛自己」做得再多也沒用。

搖盤子的媽媽

米媽曾和米爸聊到,有時覺得自己很像一個在雜技團裡搖盤子的人--手上與頭上頂著感情的盤子事業的盤子教養的盤子和音樂的盤子...搖到後來匡啷一聲地全部都碎了!努力蒐集最完美的盤子,然後努力地搖,但這背後的真相在哪裡?到底為何而搖?每個人的能力有限,當深切思考過這點後,米媽決定不要再當一個搖盤子的人。「在教養孩子上尤其如此;妳會聽到很多資訊,但資訊有時讓人慌亂,所以需要一個很明確的方向;知道自己想要的幸福是什麼,然後往那個方向走。」如果把生活當成像搖盤子一樣,就會產生控制欲,但生活裡的變數太多,無法事事掌控。米媽並分析,心會決定一個人做事情的方式。「旁人的言論常造成壓力和恐懼,當恐懼大於勇氣時,它就會偷走你的能力;而且,在極大的不安和不信任感之下,我們才會想去控制他人。」她說。

預期心理造成失衡

「想要陽光,等不到陽光時就會很失望。」米媽提醒,很多時候我們被外界所定義的幸福所牽引,以致於萌生許多期待;當現實不如預期時,反而徒增失落與不愉快。與其如此,不如真心去承認自己的生活和理想的藍圖不太相同。這時,接納自己(和自己的生活)就變成是一件很重要的事;當我們不懂得去接納自己,也就不懂得去接納孩子;當一個媽媽懂得真正去愛自己的時候,也才會懂得真正去付出。在夫妻生活中亦是如此,希望丈夫將心裡話說出來前,先要建立夫妻間的信任感。信任感來自日常對話,而這個對話時常反映彼此內心對生活的「期待」,也因而變成針鋒相對。希望丈夫有成就,同時又是溫柔先生與超級奶爸,這樣的期待其實讓夫妻雙方都承受極大壓力。

婚姻與教養可能帶給媽媽挫敗感,但總要穿越那道牆,才能通往更好的地方。這其實也就是生命中的過程──不斷越過障礙,也要面臨努力過後也不見得有結果的挫折;這些挫折則提醒我們在獲得掌聲的時候不能驕傲。米媽說明,人的心就好像一個容器,如果這個容器很小,就容易在裡面不斷地抱怨;因為狹小,也沒有轉圜的餘地。米媽建議,媽咪們可以試著擴大那個容器,好讓妳在親子或夫妻間關係裡遇到挫折時,能夠輕易找到出路。此外,米媽發現很多媽媽容易自責,沉溺在自責中就容易演變為自憐,也就會忘記自己要的方向到底是什麼。從教養中發現孩子的勇氣比大人多了百倍,她說,成人害怕「犯錯」,因為犯錯會折損自尊。可是從觀察中會發現,孩子即便犯錯了也堅持要過很有創意的生活!所以,何不把錯誤也當成是一種體驗呢?「在婚姻生活中,有寬恕才會有幸福。在妳無力改變的缺損中,選擇寬恕。」米媽如此說。

心

了解自己

至於,尋找生活的幸福需要一些秘訣。秘訣的拉丁語意來自於隱藏,米媽認為秘訣就隱藏在生活裡,也可能隱藏在個性裡很內在的部分。同時她也認為,「自由的心態」是面對生活的態度;意即親近自己內心原本擁有的東西,並使之轉動。人們常覺得事情都要圓滿,比如理想的老公與情人;但有時這些意象是種錯誤認知,它會讓人分心,分心之後就容易自憐,自憐之後就可能真正失去某些東西。米媽稱這些「分心」為「牆」,遇到撞牆期時,就會開始評估自己的能力,因為這個牆會迫使人去改變、去尋求方法、去了解身邊的人。「在這個過程中妳會發現,自己原生家庭裡的教養方式不見得適合妳和孩子。想了解孩子前,先要了解妳自己。最後妳會發現,這個瓶頸就像是恩典的風,在不斷的調整中出現屬於自己的真正圖像。」

先認識自己,再給自己肯定

這個社會似乎強調媽媽的「全才」,同時又對傳統的主婦角色感到鄙視。從教師身份轉成家管,米媽一直試著去肯定這個頭銜。她說,家管不就是「家庭企業管理人才」嗎?為什麼不能先認同家管這個職業呢?媽媽其實是數學天才,不斷精算著孩子上下學的時間、食物營養的分配、家用收支平衡…等。其實家管這個身分是很值得驕傲的,因為很多事情努力後並不一定會成功,可是在家庭、親子關係上一旦努力了,就一定會造成正向的改變。現在有太多的媒體傳頌全能美麗媽咪的價值包袱,間接讓人不能完全接納身體或自我;同時,接受這種觀點的洗腦後,是否還能以平常心接受孩子的缺點也是一大疑問。擁抱自己、為自己設立最好的目標,問自己「我要成為怎麼樣的媽媽」,而非「我被歸類成哪種媽媽」,米媽鼓勵媽媽們勇於認識自己而後接納自己;反之,「跟著潮流走就像在河裡抓到浮木,只是跟著它(他人意見)漂流。」
 
張尤麗
學歷:台大中文系畢業
經歷:台灣母乳協會創始人之一。曾任職於MTV電視台、中天電視台公關,Playboy國際中文版、BEAUTY美人誌雜誌編輯。
著作:《媽媽就是要這樣當》、《孩子就是要這樣玩》(開啟文化)
米媽
學歷: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音樂系、美國南加大音樂系演奏碩士
經歷:美國青年音樂家大賽、Honorable  Award與潘尼蘇拉室內樂獎項得主
著作:《母親,是另一所學校》(寶瓶文化)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採訪撰文/彭紹怡
諮詢/〔主婦真爽快〕部落格媽咪 張尤麗(主婦尤麗)
    〔米家的慢走與樂活〕部落格媽咪 米媽
內文攝影/江建勳 梳化/姿瑩 演出/張尤麗親子檔、米媽親子檔
場地提供/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