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專欄 部落客專欄

醫病關係緊繃,想遇到好醫生請把這四點放心裡

最近看到新聞報導,一名媽媽兩個月前曾帶孩子去診所求診,當時被診斷出中耳炎,醫師當時依照病況開立藥物和預約回診,沒想到兩個月後卻收到以下的訊息(見內文圖),認為醫師沒有「強調」一定要吃藥及回診,這是「醫療疏失」。
醫病關係緊繃,想遇到好醫生請把這四點放心裡


身為兒科醫生太太及粉絲專頁管理者,同時又是個非醫療圈的鄉民媽媽,我曾看過很多緊張的私訊,詢問一些讓醫師不知該如何回答的問題,若不回答則認為這個醫師太高傲冷漠;也聽過蠻多兒科朋友訴苦,被指責不認真 、太兇、誤診的都時有所聞……

不禁令人心想究竟現代的醫病關係為何那麼緊繃,這一切是醫生的問題還是病人有問題,導致雙方之間高度不信任?

 

拿了藥不吃也不回診,病情變嚴重誰該負責?

有些焦慮的媽媽,常常看完某醫生後,心中還是有疑慮,又尋求第二意見,於是擱著第一位醫生的診斷和藥單,繼續尋找第二位醫生看診。如果第二位還是讓她不放心,可能又再找第三位…。

其實懷疑的態度就是不信任的開端,即使爸媽對於醫生的診斷和用藥有疑問,當下就可立即提出問題,而不是帶著疑惑回家,甚至因為擔心乾脆不用藥。

誰能保證不遵照醫囑用藥,在那段拖延治療的時間,疾病本身會不會產生巨大的變化?如果幸運痊癒了,也許值得慶幸,但萬一病況急轉直下呢?是誰選擇冒這個風險?

 

相信自己選擇的醫生,互相尊重保持良好互動

身為父母我們都愛子心切, 在這個資訊氾濫的時代,孩子生病時,家長總在煩惱需不需看醫生?看哪個醫生?該不該吃藥?吃什麼藥?藥吃了會傷身嗎?

這些年我和阿包醫生因為一起經營社群,加上經常討論工作,漸漸地在頻繁的線上及線下互動中,我們有了以下感想:

 

1.疾病都有病程,醫生以專業判斷但別當他是神算

當病人前來求診,醫師會根據症狀、孩子身體狀況,再加上自身專業與經驗來判斷疾病種類及後續病程發展,給予衛教或開立藥物,但疾病百百種,每個人的身體也有個別差異,病程發展未必會和原先預測的一致。

只有我們自己才是身體的主人,而孩子也是他身體的主人,但在他不會表達的階段,主要照護者、傳達者就是家長。看完醫生除了遵照醫囑,仍應隨時觀察病況,發生異狀時要與醫生討論,才能讓診療發揮最好的效果。

 

2.請先相信一次自己選擇的醫生

有些家長常常選了一位醫生求診後卻又懷疑他的醫術,而且即使內心有疑問,在診間當下卻不敢詢問,結果拿了藥只吃了一包,甚至沒吃,後來又在網路上諮詢從沒看過孩子的醫生,這很令人納悶,線上問診的醫生都沒有親眼看過孩子的狀況,怎能取代當面問診呢?

其實在決定要去給哪個醫生治療時,若非緊急狀況,可以先打聽一下,評估這位醫生是否適合自己。選定後,給他一個機會,並且先配合醫囑,診療才會有效果。

除非當下看診經驗非常不理想,服用藥物後又馬上產生嚴重不良反應,這時就需要評估是否該換醫生。不然,請相信一次自己選擇的醫生,醫生不會想害人,因為害人對他並沒有任何好處。

 

3.「醫療疏失」不是以主觀感受去認定的

醫療工作關聯著病人的健康與生命,沒有人會希望發生疏失,當病情不佳必須釐清是否是醫病間認知有落差,還是溝通不良,又或是醫生真的給了不適當的診療。

有時面對自己或家人病況差,治療成效不理想,我們內心很難接受這樣的事實,就會先以「外在歸因」作為心理防衛機轉,我們無法選擇自責,只好把那份沈重、憤怒及傷痛轉移給醫院、診所、醫生、護理人員等等,這時已不管真相如何,「誤診」、「醫療疏失」等指責甚至提出訴訟都只為了先讓自己心裡好過一些。

但事實究竟是什麼?現代網路媒體發達,人人有發聲位置,發聲的同時更應先去除情緒回歸理性,才能做合理的判斷。

一旦出現越多案例是在沒有足夠根據的情況下,擅自將醫師貼上醫療疏失的標籤,也會造成越多認真的醫師,被澆熄熱情,在治療與自保間,只能無奈地優先選擇後者,最終真正吃虧的恐怕還是病人!

 

4.當內心掙扎要不要看醫生時,就去看吧!

不少爸媽遇到孩子身體出狀況,習慣上網搜尋、網路問診、或是道聽塗說等,似乎在網路上人人都是醫生。

其實上網只能搜集一些知識性的衛教,卻不能用來診斷疾病。與其自己查資料越查越害怕,聽其他網友意見眾說紛紜,不如直接線上掛號、實際看診。

畢竟若是任何疾病都可以上網找資料來診斷,那應該也不需要醫學系和實務訓練了;而如果有什麼民間偏方、密醫療程真的那麼有效,那早就通過國家或其他醫療單位的認證,不會只有被少數人奉為圭臬了。

所以當內心掙扎要不要看醫生時,就去看吧!

 

現代醫生除了好好看病,還要很會表達

醫師娘我也曾經被醫生那種「你居然不懂」的眼神殺傷過!我曾跟阿包醫生分享:「你得把病人家長當作一張白紙,或是一張上面寫了各種奇怪內容筆記的紙。」

因為非醫療背景的人,就不會有醫療知識的基模,加上若是喜歡自己上網收集資訊,又無法判斷資訊來源真偽,這時就需要醫生費心說明。

家長期待醫生展現專業的自信及溫暖的態度,能傾聽病人煩惱與感受,有時光是傾聽也是種治療了。

而醫生如何表達更是一門藝術,關於診斷及解惑,個性明快的、講求效率的人, 就不愛醫生給迂迴不確定的回答;但個性脆弱敏感的,也許跟他說話就不能太直接,一翻兩瞪眼的表達方式容易傷害病人的玻璃心。

曾幾何時現代醫生除了看診,也需更好的表達技巧!甚至我們漸漸有種感覺,「說得好,糾紛少,說得不好,自己被弄得滿頭包!」


有句俗語「醫生緣,主人福」,大家都很熟悉,每個人都希望有緣能遇到適合自己的醫生。

網路資訊的發達,讓我們更方便找到好醫生,但另一方面,也很容易因為一些誤解言論擴散後,謀殺了很多醫生執業的熱情。

人與人的信任是互相的,當醫病間都能先釋出善意而非敵意,互相尊重,雙方建立良好的互動關係,診療也會更順利。

 

本文章轉載自《Dj琦琦-醫師娘陪你當媽媽》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