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育兒 學習當爸媽

貧困,但不言苦

一隻名叫勇敢的狗,一對兄妹,加上臉龐刻著歲月痕跡的阿公阿嬤。住的地方是老式平房,屋前小廣場曬著檳榔,還養著一籠黃撲撲的小雞。兄妹的父母早年離異,父親去世後,阿公阿嬤便擔起照顧他們的責任。平常跟孩子都以國台語溝通,有時會講阿母族語,兄妹倆說學校也會教,不過他們不太會講。雖然日子刻苦,這對長者在訪談中卻不曾埋怨,臉上盡是泰然。
貧困,但不言苦

隔代教養故事5

祖孫情&生活面
阿公說自己跛腳,走路不方便;而阿嬤則是膝蓋不好。所以有時會叫孫子幫忙煮飯、做家事。帶孫子過程中什麼地方最困難?阿嬤誠實地說,就是錢不夠。「他們不愛吃家裡煮的,都喜歡吃外面的東西;一個都要好貴。」飲食西化,讓孫子不再適應清淡的口味,也不愛吃青菜。
 
家扶社工老師也在一旁補充,最近23年他發現,貧困家庭裡的家長會願意早起煮早餐給孩子吃,內容多是白飯、稀飯配麵筋、醬瓜,孩子比較不喜歡吃;加上外面的西式早餐店也多,就變得很喜歡吃外面的早餐。家長總是不願讓孩子餓肚子,於是都會讓他們吃,但一份動輒就將近50元,其實負擔不起。
 
低收入戶與老人津貼是他們的主要收入來源。之前,孩子的父親在台北工作,
一家人住在台北。孩子的父親過世後,阿公阿嬤便帶著孩子搬回台東。現在住的地方是租的,好在月租低廉,「我們就拜託他(屋主)算便宜點,因為我們還帶著兩個孫子。他就說好,外省的。」「是榮民嗎?」「對。」社工老師說,因為附近有個台東農場,當初有很多地分發給榮民,類似領退俸。位於池上鄉的台東農場,目前也由行政院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經營。
 
兩老和孫子的相處模式是輕鬆的,平常也會抬槓鬥嘴。阿公常教育孫子,不能亂拿別人的東西,還有,到學校要聽老師的話。問到關於祖孫相處的窩心之處,阿公的回答是,「感心是沒錯,不過因為生活困難的關係,所以沒辦法想那麼多。」社工老師感受到的則是,即使生活中出現祖孫相處的感動,也只能存在片刻。因為大部分的時間必須煩惱生計,而情緒上的綿延起伏並無濟於事。加上老一輩的情感表達方式較含蓄,所以也不大容易對孩子直接訴說關愛。問孩子有沒有因為什麼事情而想向阿公阿嬤說謝謝?哥哥說,買衣服。過年的時候,阿公阿嬤帶孩子去買新衣服,哥哥說自己挑了一套「阿兵哥的衣服」,因為珍藏而不願秀給我們看。
 
課業學習狀況
「有時候不聽話,跑出去玩。我們就跟他說,要聽阿公阿嬤的話。」「阿公要修理你的時候會不會跑掉?」「會。」「你們兩個誰跑得比較快?」「哥哥。」「那你們兩個誰最常被修理?」「我。」哥哥自己招供,惹得身旁的妹妹噗嗤而笑。通常最令阿公擔心的情況,就是哥哥沒有先告知就自己跑出去玩。
 
兄妹倆平常打打鬧鬧的,感情也好。家扶社工說,妹妹的個性比較像男生,大喇喇的,也愛運動。「這邊的孩子,功課都是靠自己比較多,阿公阿嬤不識字,能做的就是在旁邊盯,要孩子趕快寫功課。」兄妹倆之前原本有參加「月光天使」,也就是學校的夜間課輔,不過後來沒有繼續。「因為之前天氣太冷,我不放心孩子留到那麼晚。」阿公說。雖然學校離家很近,孩子可以走路回家,但因為安全因素,學校要求家長必須親自把孩子接回家。阿公阿嬤身體狀況不佳,無法確定是否能每晚都到學校去接孫子,所以,兄妹倆便退出了夜輔課。
 
夜間課輔
「孩子一旦小學時程度沒跟上,國中要再跟上就更難了。不過這部分(夜間課輔)我們也只能做到鼓勵參加的部分;因為總不能因為要孩子功課好,就不去管老人家的身體狀況。家庭工作上會有很多東西,是需要讓家庭成員都協調到一個好的狀態才能夠去做。」社工老師對我們說。
 
教育部於「推動月光天使點燈專案計劃」的公告內容中提到:為強化弱勢家庭學童之教育輔導,避免家中乏人照顧的孩子課後在外流連,影響學業及身心發展,並依據本部公義關懷之強化弱勢扶助施政目標與重點,於97年創辦「夜光天使點燈專案計畫」,結合在地民間資源,於夜間免費提供課後安全與關懷的教育環境,並供應其晚餐,輔助弱勢家庭學童。但政府對弱勢家庭的定義為:低收入戶、單親、失親、隔代教養、家境特殊亟需關懷,且下課後「無適當教育照顧或家庭功能確實失調,以致有影響其身心健康與發展」。我們想問的是,在看到這麼多貧窮但善良正向的孩子和家庭後,是否還能單純用「失教、失養」等字眼來形容這些家庭?因為,「幫助」和「施捨」,兩者在心態上絕不相同。
 
資源和分配
社工老師問阿公,兄妹的爸爸去世時,他們幾歲?這時反倒是哥哥很快就回答:「56歲啊,妹妹4歲。」這個年紀的都市孩子,幾乎都會上幼稚園,不過,當地很缺乏這塊資源。「現在比較好了;有在補助孩子念國幼班(幾乎所有公立小學都有國幼班)。這幾年來,政府對學前教育的補助對許多人來說幫助很大。」
教育部從93學年度起,積極推動「扶持5歲幼兒教育計畫」(簡稱扶幼計畫),先行從離島鄉鎮試辦國民教育幼兒班(即簡稱的國幼班),對象為年滿5足歲的幼兒,在入學時由政府補助一學期的部分學費。由離島33鄉、原住民居多的鄉鎮市、低收入戶及中低收入戶家庭,視情況逐步擴展到全國;被視為幼托整合中的一個重要環節。
 
而哥哥最拿手的科目是國語,妹妹最喜歡的是體育。不過,他們有時功課會寫到晚上12點。「一邊看電視一邊寫功課,難怪功課都寫不完。」阿公說。兄妹倆趁空檔時回屋裡各拿了一個獎牌出來,興奮地告訴我們,妹妹得了女生組馬拉松比賽的第一名,哥哥則得了男生組的第一名。比賽時穿的是舊鞋,至於,從家扶中心拿回家的「新鞋」,則留給過年的時候穿。社工老師告訴我們,這裡的孩子對鞋子的需求很大,但大部分夜市買到的鞋子,品質並不是很好。「像他們這麼愛運動的,多操一下鞋子就掛了。」
 
生活教我們的事
「那有沒有講故事給孫子聽呢?」我們問。阿公回嘆:「故事!?講給他們阿爸聽都不相信了,講到他們這一代就更不相信啦!剛光復的時候,什麼東西都要自己做,只能吃番薯,連腳踏車都沒有;米袋縫成衣服還是民國40多年以後才有的事。」社工老師補充,這和孩子所處的時代實在落差太大,現在很多東西都已經電腦化了,從前手工為主的生活,似乎離孩子很遠了。
 
哥哥這時告訴我們一個很無厘頭、關於檳榔的故事,阿嬤對此不置可否,社工老師便問孩子是否知道阿美族其它的檳榔故事,然後兄妹接著說,如果有女生中意一個男生的時候,就把檳榔包好放進男生帶的「情人包」裡。男生如果同意「交朋友」,就會把這棵檳榔吃掉。這時我們追問阿嬤當初有沒有也這樣把檳榔放到阿公的情人包裡,阿嬤回說,「他不吃檳榔啊!」那麼是怎麼認識的呢?「老人介紹的。」社工老師這時也補充,阿美族和漢人的交流已久,漢化也比較深,在他的感覺裡,阿美族的人是種田高手。阿嬤和孫子講的故事裡,也有很多是關於以前怎麼拉牛犁田、怎麼有效播種、怎麼下肥料等等的生活故事。
 
補秧苗,兩樣情
訪問到一半時有個插曲,孩子的小表妹也跑來找他們玩。原來,是跟著她媽媽來這邊補秧苗。過年前種的秧苗,因為年後有段時間天氣很冷,導致秧苗凍死。一般來說補秧苗就是要把缺的地方(包括浸水太深而枯黃的部分、或是被水鳥採平或啄起的部分)給補回來;不然,最後的水稻產量就會很低。阿公的女兒和女婿自己買了一些農具,承租45的水稻田耕作;因為這邊的農地若是耕作面積不夠大,很難有賺頭;大部分能維持自給自足就很不錯了。雖然說現在的米價有調漲,但對於他們來說,其實還好。因為很多農具都是用貸款先買的,即使獲利也要先用來還貸。「重新補秧也是用自己的工,買秧苗也是用自己的錢。」
 
最後,似乎因為想讓這個專訪有個美好的句點,我們問孩子:「覺得阿公阿嬤照顧你們辛不辛苦?」「一點點辛苦。」孩子回答。「什麼時候最辛苦?」「阿公阿嬤工作的時候。」這時我們才知道,原來,在退化性關節炎引發的疼痛感沒那麼嚴重時,只要天氣暖和,阿嬤也會下田補秧。「這裡,打零工的機會比較多。阿公阿嬤除了省吃儉用,為了孫子,再辛苦,也要儘量工作賺錢。」社工老師說。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採訪.攝影/彭紹怡
專訪人物/楊張義乾、楊蘭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