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 心理學 共有21筆資料

親子教育 不懂感恩的小孩,長大也學不會做人!資深教師:感恩的心就像肌肉一樣,要練才會有,3招讓小孩學會感恩

作者: 未來family

心理學研究已證實,懂得感恩的人,幸福感會比較高、也比較樂觀,碰到壓力或逆境時,復原力還會比較好。但是,感恩的心並不是天生的,主要得靠後天養成,如果希望小孩學會感恩,父母得花點心思妥善引導。

親子教育 幸福學大師班夏哈:學校得是一個安全空間,容許孩子失敗然後站起來

作者: 親子天下

「小孩必須跌倒才能學會走路」哈佛大學最受歡迎的正向心理學教授塔爾.班夏哈(Tal Ben-Shahar)曾因不快樂而研究「快樂學」,思考如何讓孩子走在快樂學習的道路上。此次專訪班夏哈,他也分享家長和教師如何從閱讀及犯錯中得到學習與反思...

名人家庭 30歲棄博班搞音樂,最佳編曲人黃少雍與部長爸不同調也和諧

作者: 親子天下

「給你10萬,你去剪成平頭!」考試試院院長黃榮村曾對兒子黃少雍下令。「你教心理學,對社會有什麼貢獻?」讀小學時的黃少雍,曾質疑在台大當教授的父親。這對處處不同調的父子,如何在親子關係上找到平衡?

健康百寶箱 不是不准你擔心,只是不要現在去擔心!避免被憂慮控制,心理學家教你如何延遲憂慮

作者: 尼克.崔頓

讓人焦慮和憂心的想法常常揮之不去,一旦你的腦子裡跳出某個具有威脅性或是很負面的想法,就很難改變或忽略,你很快就會分心。其實擔心不是個問題,你大可擔心,沒有人不准你擔心,只是你不要現在去擔心。面對這些看似急迫、重要的憂慮,你可以選擇把憂慮延後、放在適當的位置。

家庭關係 夫妻總在瑣事上有分歧?接受彼此的不同!4方法與差異共存

作者: 胡明瑜

美國心理學專家約翰.高特曼(John Gottman)博士透過實證調查研究發現,即使是非常幸福的夫妻,他們的婚姻中依然有69%的問題是無解的。也就是說,夫妻間很多矛盾是必然存在的,並且這些問題沒有完美的解決方案。婚姻再幸福,一生中也會有至少兩百次離婚的念頭和五十次想掐死對方的想法,聽起來是不是讓人覺得很「喪」?其實,化解衝突的祕訣,不是要消除差異,而是要與差異共存。

家庭關係 下班後避開兩大溝通地雷,心平氣和做夫妻、當父母

作者: 親子天下

下班後的家中,太太正把今天工作的滿腔怨氣對先生訴說,但先生卻只是埋首在電腦前打電動、充耳不聞,眼看著一場衝突就要爆發。雙薪家庭的夫妻下班回家後,還要面對家事、照顧孩子,重重壓力累積之下,便容易產生衝突。 對於上述情境,心理學家發現了引爆親密關係怒氣的地雷,更找出扭轉惡性循環的解方。

家庭關係 美國爆紅貝琪博士:孩子的問題,跟藏在爸媽心裡的那個自己有關

作者: 親子天下

醫生與心理學家變成網紅,並不令人意外。美國貝琪博士爆紅的故事,尤其是在疫情中,透露了哪些父母們的心聲和社會現象呢?

家庭關係 不低估彼此付出,爸爸也擔負「看不見」的家事

作者: 親子天下

母親節總是感謝媽媽照顧家庭,父親節則謝謝爸爸辛苦上班賺錢?其實,爸爸也花了不少時間與精神在「看不見」的家事上。每年六月的第三個星期日,是美國的父親節,一位身為人母的臨床心理學家,站出來為先生說了句公道話,教大家珍惜比較沒被看見的爸爸。

學習當爸媽 最懂享受、最有科學腦,6個嬰幼兒才有的「超能力」

作者: 親子天下

不管走到哪裡,他們都吸引人、討人愛,還最懂得享受人生、最有科學頭腦、最受藝術滋養、最會學習……心理學家發現嬰幼兒具有六種超能力。原來,他們才是真正的人生勝利組!

健康百寶箱 你的「討好」只會讓對方得寸進尺!找回自己被愛的價值吧!

作者: Editor

美國心理學家、溝通大師薩提爾在他著名的「溝通姿態」理論中說道,約有50%的人為「討好型」,這類型的人最在乎的就是別人的感受、別人對自己的評價,所以討好者通常很會察言觀色,敏覺別人的需求,但對自己的需求卻總是排到最後,很擔心拒絕了他人,就沒有被愛的價值了。

生活好點子 做夢不會影響睡眠品質!反而還有這4個優點

作者: Hello醫師 文: Wendy Xu 醫學審稿: Dr. Stephen Lai

做夢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自人類有文明以來,夢境被當作徵兆、預言、惡魔誘惑的手段等,也有人認為夢境是幻覺,近代有些心理學家認為,夢境是一種意象語言,是潛意識宣洩的出口,當我們在睡覺時,大腦仍會繼續處理資訊,這時就會產生夢境。究竟夢代表了什麼?本文將為您介紹夢境與睡眠的關係。

學習當爸媽 用對方式愛孩子才加分!6招數打造良好親子關係

作者: 林靜莉

父母的愛,是孩子性格養成過程中非常重要的要素。給予愛,不難,但要用對方式給愛,才能讓孩子在良好的親子關係中,感受並建立健康的自我。考夫曼兒童心理學家提供6種簡單且有效的方式,爸媽不妨試試。

家庭關係 有的男人超在意「腳部」!心理師:從男人第一眼看妳的部位解析個性

作者: Editor

不少心理學家表示,男人欣賞女人的部位往往是一種心理投射現象,有時連男人都弄不清楚自己為什麼會特別喜歡女人的某個部位?在此依據男人欣賞女人的部位,剖析男人的個性及心理。

親子教育 7~12個月刺激五感發展,給寶寶專屬小遊戲!

作者: 戴筠

「感官」是人類認識世界的主要工具。根據知名發展心理學家尚‧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人類在出生以後會接收到各式各樣的訊息,感官系統可以幫助我們探索並學習這些訊息,與外在世界產生連結。隨著感官經驗的累積,我們的認知能力與心智發展也會逐漸成熟。

學習當爸媽 「夠好就好」父母學!你也是壓力過大的父母嗎?

作者: Editor

在教養的路上,你是不是也常常感到疑惑「這樣做對嗎?」「會不會那樣做比較好?」,小兒科醫師兼心理學家溫尼考特醫師提出 「媽媽夠好就好」理論,是什麼意思?

親子教育 史丹福媽媽陳美齡談教養~這10件事,絕對不要對寶寶做!

作者: 編輯部

專精社會兒童心理學,是教育學博士,更是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亞洲親善大使!早年以歌手身分走紅港台、東南亞的陳美齡,近年來最為人稱道的是,三個兒子陸續被史丹福大學錄取,讓她擁有「史丹福媽媽」的美名。

專家專欄 孩子真的生氣了嗎?家長沒意識到的「情緒投射」

作者: OT 莉莉當媽媽

情緒是一種自然的生理反應,在心理學的角度,基於本能防衛機制,人在犯錯時會「無意識」的將情緒投放在他人身上,而不是先怪罪自己。日常生活中我們是否常常將自己的情緒反應投射在小孩身上呢?

孕期知識 真的這樣嗎?高齡產婦的女兒壓力大、憂鬱症風險高!

作者: 張玉櫻

根據一篇發表於《異常心理學期刊》的研究,指出高齡產婦的女兒在進入成年初期時,可能會增加面臨壓力、焦慮和憂鬱的風險。為什麼呢?

親子教育 從心理&教養角度解讀“小孩大人”

作者: 李怡萱

從心理學的角度而言,當我們觀察到孩子的言行、思考或是所關注的事物,與一般同年齡的孩子相較之下,所產生的反應與聚焦重點不大相似,甚至整體比較偏向成人的對話與思考模式時,他們的思考型態、說話語調(語氣),甚至是表現出來的行為,可能都會不自覺地讓人在與他們相處時產生一種錯覺,彷彿像是與成人相處時的狀態,此時我們便會將這樣的孩子歸類為具有「小大人」特質。

親子教育 洪蘭老師教你:孩子成材的秘訣

作者: 陳映潔

好的起步足以決定孩子的一生!在強調競爭、變動快速的社會,似是而非、道聽塗說的教養理論時時挑動父母的焦慮神經。於是,洪蘭老師決定透過發展心理學與大腦科學的研究成果,藉由《大腦科學的教養常識》一書導正父母的觀念,同時也提供更有效的教養方法!洪蘭老師說,其實成功的教育沒有什麼複雜的做法,教養孩子的初衷,在於培養一個有用的人,讓孩子勇於發揮天賦做自己,快樂的孩子自然會帶給你們和他自己更美好的明日世界!

親子教育 自制力能預測未來成就?

作者: Editor

心理學有一經典的「棉花糖實驗」,在實驗室擺一顆棉花糖,告訴小孩若願意多等幾分鐘不吃糖,結束後就可得到2顆棉花糖,有些自制力較差的小孩,根本不等待就直接吃掉糖果,但多數小孩都會克制自己的慾望。 而實驗結果顯示,4歲小孩的平均等待時間為6分鐘,若能等待超過15分鐘才吃的小孩,自制力就算是非常好。研究人員在10年後追蹤這些受測小孩(當時已經14歲),發現這些青少年在「幼兒園時期等待的時間長短」與 「青少年期的學術能力測驗成績」有強烈相關性,也發現在「棉花糖實驗」中等待的時間越久的學童,在青春期應付壓力與挫折的能力越好,學習專注力也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