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 暴力行為 共有6筆資料

學習當爸媽 【嬰兒與母親大調查公布】 管教沒有標準規範 巧用管教方法 親子關係不緊張

作者: 王佳琦

現行《民法》第1085條「父母得於必要範圍內懲戒子女」將修法,刪除「懲戒」二字,認為懲戒並非合理教養的方式,鼓勵父母用更理性且適當的方式來管教孩子,在保護及教養未成年子女時,應避免對子女有身心暴力行為。

親子教育 SOS!家有小暴龍!5階段心理戰術擊退情緒惡魔

作者: 李怡萱

根據長期關注幼兒暴力行為研究的心理諮商師黃柏嘉觀察指出,當幼兒遭逢挫折而表現出一連串的脫序行為時,這不僅只是代表他們一時間的惡劣情緒狀態,更有極大可能是他們日後暴力行為的潛在徵兆。

親子教育 避免養出暴力兒!專家教你這樣處理兒童暴力

作者: 戴筠

「叫你不要打弟弟,怎麼講不聽呢?過來罰站!」當家裡出現兒童暴力行為,許多父母習慣用處罰的方式來教育孩子,殊不知這麼做治標不治本。面對孩子的攻擊行為,請放下打罵,用專家教的6個步驟幫他走出情緒風暴。

醫師專欄 嬰幼兒的行為訓練10守則

作者: 吳四維

從發展上來看,1~2歲的嬰幼兒表達能力有限,不能以語言清楚表達需求,所以對於本身的飢餓、挫折、生氣、無聊、想睡覺或身體不舒服等,多半以非語言的方式,如:抓、咬或者打照顧者來吸引大人的注意以獲得滿足。許多的父母或照顧者卻把這些行為當成是暴力行為的前哨戰,照顧者要試著去解讀這些行為的背後意義,不要把這些動作當成沒有禮貌的反社會行為。

親子教育 1~2歲的嬰幼兒的行為訓練

作者: Editor

首先要瞭解1~2歲的嬰幼兒在表達需求與感覺的能力上是有限的,不太能以清楚的語言來表達需求,所以對於本身的飢餓、挫折生氣、無聊、想睡覺或身體不舒服,這年齡的有嬰幼兒多半以非語言的方式來吸引大人的注意以獲得滿足,他會以抓、咬或者打照顧者的方式來表達,許多的父母或照顧者卻把這些行為當成是暴力行為的前哨戰,照顧者應要試著去解讀這些負面的行為的背後意義,不要把這些動作當成沒有禮貌的反社會行為。

親子教育 3步驟5方法 馴服家中小霸王

作者: Editor

「媽媽,哥哥打我!」、「老師,小明拉我頭髮!」或因無意識揮拍,或因模仿而來,當「小天使」變身「小惡霸」,看似嬉鬧的粗暴肢體動作,背後都有待破解的複雜問題。如何在「愛的教育」宗旨下,順利「化暴戾之氣於無形」,只要父母用心釐清原因、建立規則,教養暴力兒,也能和和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