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 缺氧 共有14筆資料

健康百寶箱 沒心臟問題竟也猝死,元兇是它!1招警覺心血管風險高4成

作者: 早安健康編輯部

提起睡眠呼吸中止症,所有人都會想到這是一種好發在男性身上的疾病,但你若真這麼想,恐怕問題就大了。美國耶魯大學的研究就認為,女性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案例恐被低估一倍,原因可能是兩性生理結構不同,造成症狀不同。而奇美醫院睡眠中心主任陳志金醫師則提出另一個觀察結果,導致女性從未發現罹病,或家人從未警覺。

寶貝健康 38週胎動異常急剖腹,寶寶缺氧腦病變!低溫成救命關鍵

作者: 周品攸

胎動異常減少是警訊!一名即將臨盆的孕婦,在產前2天感覺胎動不對勁,急診後發現胎兒窘迫且心跳下降,緊急剖腹產後,原本無法自主呼吸的男嬰經急救後,恢復生命跡象,但是卻因缺氧過久而發生腦病變,所幸在院方採取低溫治療後,男嬰順利出院,且沒有後遺症。

寶貝健康 出生40天新生兒嗆奶反覆缺氧險死!嗆奶必學急救4步驟

作者: 周品攸

新生兒發生溢吐奶、嗆奶的機率高,照護者一定要隨時關注寶寶喝奶後的反應。一名剛出生40天的新生兒喝奶時發生嗆奶,奶液不慎吸入肺部,導致呼吸極度困難,且嚴重缺氧,隨時都可能引發心衰竭死亡!所幸經過醫療團隊救治,新生兒目前的狀況已穩定下來。

防疫懶人包 居家隔離猝死與「隱形缺氧」有關?急診醫教3種方式自我察覺

作者: 周品攸

COVID-19確診數及死亡案例持續增多,而其中有少數居家隔離中或等待檢驗報告出爐的個案,竟猝死家中,讓醫界警覺「隱形缺氧」的存在。這是體內已經呈現低血氧,但卻沒有呼吸困難的感覺,往往要檢查血氧濃度,才會知道病情已經非常嚴重,著實令人非常擔憂。

孕期知識 寶寶肩膀卡住怎麼辦?!肩難產3大高風險族群,妳中了嗎?

作者: 戴筠

對婦產科醫師而言,羊水栓塞大概是最棘手的生產狀況。產婦發病後大約5分鐘心肺就會停止運作,死亡率高達5~9成,相當恐怖。另一個大家較熟悉的生產事故─肩難產也相當可怕。處理不當寶寶可能會斷手、缺氧。羊水栓塞、肩難產可以提前預防嗎?發生前會出現哪些徵兆?一起來看看…

孕期知識 待產突然感覺強烈胎動?小心臍帶脫垂!

作者: 戴筠

早期破水聽來可怕,但也不是不能處理。只要及時安胎或催生,寶寶一樣可以平安出生。臍帶脫垂則會造成胎盤缺氧,沒有及時處置可能會導致孩子終身殘疾甚至胎死腹中。早期破水、臍帶脫垂都是生產可能發生的狀況。想知道它們如何預防、因應?快來聽婦產科醫師專業剖析!

新知快遞 38歲孕婦突癲癇險沒命,妳也是「子癲前症」高風險族群嗎?

作者: 周品攸

高齡產婦為子癲前症高危險群,一名38歲孕婦在懷孕32周時,突然視力模糊且全身性癲癇抽搐,胎兒有缺氧現象,母嬰皆有生命危險,所幸經醫師緊急剖腹產後,母子均安。

新知快遞 寶寶養不大跟心臟病有關?出現這幾種症狀要盡早就醫

作者: 周品攸

寶寶吃不胖很可能與心臟有關?近日一名體重僅3公斤的男嬰,因全身皮膚發藍、唇色發黑緊急送醫,抵達急診室時因缺氧及呼吸窘迫而失去意識,檢查發現是罹患了先天性心臟病,經搶救後已無生命危險。

醫師專欄 35周寶寶臍帶扭轉險缺氧,準媽媽留意胎動救一命!

作者: 曾翌捷

感受肚子裡的小傢伙拳打腳踢,是懷孕 35 周的芷伶(化名)每日睡前的必備功課。隨著預產期的逐漸逼近,初次懷孕的她更是細心地注意胎動的頻率是否有任何異樣。一日,不論她再怎麼活動筋骨或是享用點心,腹中胎兒始終不像往常般地好動。心中隱約感到不對勁的她趕緊到產房做更進一步的檢查。

寶貝健康 新生兒喉頭軟化症3大徵兆,居家照護3招學起來!

作者: 編輯部

藝人陳子玄曾在臉書分享,兒子出生後患有喉頭軟化症,曾經歷半夜嘴唇發黑缺氧、肺炎、休克,過程令人膽戰心驚。新手爸媽別輕忽,軟喉症佔新生兒喉頭疾病比例60%,趕快來觀察寶寶有沒有3大徵兆。

寶貝健康 哭到忘了呼吸 嘴唇發黑?原來寶寶是憋氣症候群!

作者: 陳萱蘋

寶寶突然大哭,忘了換氣而暫時缺氧,使得嘴唇發黑,爸媽看到嚇得不知所措,就診後才知道原來這是「憋氣症候群」,通常1、2歲之後症狀會自然消失,不過,仍要排除其他身體疾病所致!

醫師專欄 兒童非酒精性脂肪肝

作者: 黃碧桃

近年來,兒童脂肪肝是很重要的健康議題。根據美國國家健康及營養調查,發現近20年,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兒童,增加一倍,發生率為9.6%,已是開發國家中,最常引起兒童慢性肝病的原因。

寶貝健康 爸媽小心!慎防寶寶冬季猝死危機

作者: 王中豪 醫師

嬰兒猝死症是指小寶寶在沒有什麼確切的原因下,不明原因的在睡眠中就停止呼吸,導致缺氧而死,雖然無法得知確切原因,但經過調查統計後,歸納出只要做到下列幾項預防措施、以及讓寶寶仰睡,就可以有效降低嬰兒猝死的機率。

寶貝健康 伊比力斯症不可怕! 

作者: 林嬪嬙

「伊比力斯症」是癲癇症的另一個稱謂,當這個疾病發作時可能會出現哪些症狀?而在發作的當下,到底該如何給予正確照護?怎麼樣做好預防,並且與疾病和平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