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育兒 親子教育

接納孩子的情緒,不等於認同他的行為! 心理師帶你破解「同理孩子」的三大迷思

「同理孩子會不會讓孩子學不會反省,覺得大家都要讓著他?」「同理後孩子情緒反而更大,為什麼會這樣?」在我們過往的經驗中,被同理的經驗寥寥可數,也就不了解同理與同意的差別。擔心同理會寵壞孩子、放大他的情緒,讓他無法獨立。但實際上,同理非但不會導致爸媽擔心的結果,反而有助於孩子的情緒認知與發展。余勝皓心理師帶你破解迷思,認識同理的本質!
接納孩子的情緒,不等於認同他的行為! 心理師帶你破解「同理孩子」的三大迷思

 

如今育兒資訊豐富,在教養孩子的路上父母也正在不停進步。學習抑制情緒、同理孩子,挖掘孩子行為背後存在的原因。但由於童年缺乏類似的經歷,對於情緒的同理經驗不足,因此常常會有家長將同理與認同混淆,並擔心這可能會寵壞孩子。

因此余勝皓心理師也在Podcast分享「同理孩子」常見的三大迷思,並逐一說明:

1. 同理會縱容孩子的脾氣

同理≠同意,不會縱容孩子的脾氣。

說起「同理孩子」的迷思,首當其衝的就是「同理會縱容孩子的脾氣」,讓孩子認為凡事都要順著他,學不會反省。對此,余勝皓心理師表示家長首先要釐清一個概念——「同理不等於同意」,同理是理解和接納孩子的感受,理解他背後的真實想法,但理解並不代表接納和認同孩子的行為是適當的。他強調,真正會寵壞孩子的是沒有清楚、一致且堅定的教養原則。因此在同理的過程,也要堅定並清楚地和孩子說明規矩和界限。

以當代父母苦惱的3C問題為例,如果孩子因為被老師責罵而不開心,因此打電動超過規範的時間。余勝皓心理師建議可以跟孩子說:「我知道你是因為今天被老師罵了很不高興,所以希望多玩一會,讓心情好一些。但我相信你也知道,我們一直以來都說好了,最晚我們9點就要休息了。」既讓孩子知道父母親感受到他的情緒,又重申了原則。

如果孩子聽話地照做了,父母也要適時地幫助孩子排解情緒,例如詢問他發生的事,一起聊天、提供解決方法,引導他下次可以怎麼做,讓孩子發現情緒不僅能用玩樂紓解,而能夠逐漸學會用表達和思考的方式應對。

 

2. 同理會讓孩子過於依賴、無法獨立

同理會不會讓孩子無法獨立?

「不停安撫孩子的情緒,會不會讓他無法學會獨立、不敢面對困難?」答案是,不會。余勝皓心理師指出,被同理的經驗是人類心理健康發展過程中重要的來源。而親子互動的品質更會影響父母同在或父母離開後孩子的情緒感受與行為表現。如果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能夠充分讓他們感受到同理所帶來的安全感,才能讓孩子放心地探索情感體驗。日後面對挑戰與困難時,父母陪伴、聆聽的溫暖經驗也會給予孩子巨大的能量。反之,一個缺乏被同理經驗的孩子,容易感到無助、孤立無援,反而會面對更多情緒困擾,沒辦法去解決問題。

 

3. 同理會放大感受,讓孩子情緒更強烈

同理完後,孩子的情緒更劇烈了?

在同理孩子的情緒後,有時爸媽會發現他們的情緒更加劇烈,這也讓不少家長疑惑是不是因為接納孩子的情緒,反而放大了他們的感受。其實恰恰相反,余勝皓心理師說明,並不是情緒被「放大」了,而是孩子在宣洩真實的感受,他們完整的情緒就是如此強烈。這和我們難過時,一得到慰問就忍不住眼淚是同樣的道理。而能夠得到釋放,對孩子來說也是好事。

余勝皓心理師指出,真正會放大孩子感受的,反而是壓抑。他進一步說明,在有強烈情緒感受的當下,如果不加以處理,情緒或許暫時會隱藏起來不被意識到,卻並不會消失。只要面對同樣的經歷,就會再令人深陷。長遠來看,處理和安撫好孩子的情緒絕對會比只命令孩子「不准哭」更有成效。

 

同理時,承認自己的情緒也很重要

理解如何進行同理是一回事,實際操作又是另一回事。你可能會發現孩子講不聽,繼續大哭、尖叫;也可能你發現沒辦法表達出自己的同理。有時候孩子需要父母給予解決的方法;或者他們的情緒強烈到需要父母更多的耐心與時間。

這些重擔壓在父母的身上,偶爾也難免會被孩子的情緒影響,感到沮喪甚至是生氣。當出現這種情緒的時候,可能更難壓抑怒氣去同理孩子。所以如果發現自己有情緒,在回應之前給自己冷靜的時間是完全可以的。

同理時,也要照顧自己的情緒。

同理並不是一種工具,它是父母願意超越自己的感受,去建構理解孩子的橋樑。它會給予孩子安全感、同理的能力,讓孩子具備更好的社會適應能力與交際能力。過程中,我們也可以學會如何應對自己以及另一半的情緒。剛開始可能需要一段時間,孩子也未必願意配合,但只要持之以恆,相信孩子也會慢慢理解的!

 

資料來源/余勝皓臨床心理師|小魚老師的情緒教育&親子教養分享

Meng K, Yuan Y, Wang Y, Liang J, Wang L, Shen J, Wang Y. Effects of parental empathy and emotion regulation on social competence and emotional/behavioral problems of school-age children. Pediatr Investig. 2020 Jun 24;4(2):91-98. doi: 10.1002/ped4.12197. PMID: 32851351; PMCID: PMC7331354.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整理撰文/林雁

資料來源/余勝皓臨床心理師|小魚老師的情緒教育&親子教養分享

照片來源/Photo 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