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僅為示意圖,並非當事人,也非活動照片。
近日,桃園中原大學舉辦的「料理小達人夏令營」中發生一起嚴重燙傷的意外,一名8歲學童在料理課時,因同學不小心打翻熱油,結果整鍋油潑灑,造成嚴重燙傷的意外。
整起事件校方也在近日做出回應,稱授課老師在事件發生後有立即做燙傷急救處理,並且迅速通知家長,送醫治療。
意外發生當下,授課老師第一時間先以緊急燙傷處理,授課教師立即沖水處理並由推廣處助理通知孩童母親,連續沖水5分鐘後即呼叫救護車,由推廣處人員陪同孩童母親一起跟隨救護車至距學校最近之天晟醫院,關懷孩童傷勢及復原狀況,承諾後續醫療相關費用全數由校方負擔。(校方聲明原文)
但讓家長難以接受的是,校方雖通知家長,卻未在第一時間告知嚴重程度,僅僅表達「孩子還好」,結果在家長趕來的途中又稱改要送醫,後續更離譜陸續爆出營隊保險無法理賠、監視器壞了半年沒修、助教上課划手機、老師沒有在孩子身邊等種種疏失,引起家長不滿及心疼氣憤的心情,也讓社會譁然。
燙傷真的很痛!有醫護人員曾用比喻來提醒大家:若把「生孩子」的疼痛形容成 7 級,那麼「燒燙傷」的疼痛就可能高達 10 級。
這樣的比較,讓人更能理解為什麼燙傷需要立即正確處理,以及為什麼孩子在燙傷後會嚎啕大哭、難以安撫,孩子的皮膚比大人更脆弱,一瞬間的燙傷可能是一輩子的陰影和傷疤,衛福部國民健康署提醒5招預防措施,日常生活就要警醒,從細節去保護孩子不被燙傷。
廚房是危險禁地,切勿讓孩子單獨靠近,因為火爐、熱油鍋、滾水都有可能傷到孩子,也千萬別一邊抱著孩子、一邊煮飯,一點熱油濺出,就可能讓孩子受傷。
餐桌上的熱湯、熱鍋千萬不要放在邊邊,孩子好奇一拉,就可能整碗翻下來。家裡若有小孩,建議別用桌巾或桌布,避免孩子隨手一扯,熱食就跟著傾倒。
孩子皮膚比大人薄,燙傷的速度更快,洗澡時記得「先放冷水再放熱水」,水溫控制在40度以下最安全,下水前先用手背試試水溫,確定水溫正常才可以下水,如果冬天怕孩子著涼,別急著把水調很燙,提升室內溫度才是更安全的方法。
過年過節難免想放煙火,但記得一定要買合法產品,並且依照地方規定的時間、地點施放,孩子玩小型爆竹或仙女棒時,也要有大人全程陪同,才能玩得開心又不受傷,也要提醒孩子就算仙女棒燃盡也還有足以燙傷人的餘熱,施放完還是不可握住燃燒位置。
家裡用的電器要挑有檢驗標章的產品,才能更安心。若要幫孩子用蒸氣吸入來緩解鼻塞,也建議使用經衛福部認可的醫療級噴霧機,不要自己用熱水盆加毛巾「DIY」,那樣一翻倒,反而更容易造成燙傷。
1.沖:馬上用冷水持續沖洗傷口至少15至30分鐘,幫助降溫、減少熱能繼續破壞皮膚。
2.脫:小心脫掉被熱液沾濕的衣物或飾品,但如果衣物已黏在皮膚上,千萬別硬扯。
3.泡:若不能持續沖水,可以把傷口泡在冷水裡,但不要用冰塊或冰水,以免造成血管收縮或組織凍傷。
4.蓋:用乾淨的紗布、毛巾輕輕覆蓋,避免細菌感染,同時減輕疼痛。
5.送:盡快送醫,尤其是燙傷範圍大,或發生在臉、手、生殖器等部位,更要立即就醫。
一度燒傷:傷害在表皮層,沒有起水泡,傷口表現為紅、熱、痛。
二度燒傷:傷及表皮層及真皮層;皮膚紅腫、起水泡,有劇烈疼痛及灼熱感,若傷及真皮層深度在三分之一以上,癒後會留下明顯疤痕。
三度燒傷:表皮層及全部真皮層都壞死;皮膚呈焦黑色,乾硬如皮革,或為蒼白色,色素細胞與神經皆遭破壞,疼痛消失,需依賴植皮治療。
四度燒傷:全層皮膚、皮下組織、肌肉、骨骼皆受到傷害並壞死,呈現焦炭狀;須依賴皮瓣補植治療、電療等特殊醫療,部分需截肢。
(資料來源:食藥署週報)
醫師特別提醒,民間偏方如牙膏、醬油、蛋清、沙拉油,不但無效,還可能造成感染,讓醫師清創更困難,正確處理就是:冷水沖洗+乾淨覆蓋+立即送醫。
對營隊老師來說,除了會帶課程,更該具備基本急救常識,對家長來說,平常就能教孩子「遇到燙傷先沖水、趕快找大人」,讓孩子在意外發生時也有基本概念。
越來越多父母讓孩子參加夏令營、冬令營這類活動,原意是能訓練孩子能夠獨立自主,並且藉由外宿的機會提升人際技巧,但如果安全把關不嚴,家長真的很難放心,挑選營隊時,爸媽可以多注意以下幾點,孩子的安全不能馬虎。
課程內容:有沒有涉及火源、熱油、水上或攀爬等高風險活動?安全規範是什麼?如果有安全上的疑慮,或是資訊不透明的地方,切勿讓孩子涉險。
師生比例:師生比例很重要,因為意外只在一瞬之間,有時候有人看著都還是會有意外發生,更何況老師不足的情況下,意外怎麼發生的都不知道,因此一位老師帶幾個孩子?事先確定好非常重要。
保險與急救:營隊有沒有完整保險?現場是否配有急救箱、AED等配備,如果要從事戶外活動,師長有沒有專業執照,這些都是保護孩子的首要條件。
通報機制:孩子受傷時,營隊是否會第一時間通知家長?資訊是否透明?
口碑與評價:可查查往年評價,或詢問其他曾參加過的家長。
父母把孩子送去夏令營,安全要永遠要擺第一,只有當大人把安全做到位,孩子才能真正放膽去探索、去成長。
這起燙傷意外很令人感到意外,但也提醒我們:慎選營隊、問清細節,才能放心把孩子交出去。
整理撰文/王佳琦
圖片來源/photo-ac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