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一向被視為浪漫的情人節,滿天星斗裡的牛郎與織女故事更是人人耳熟能詳。
但你知道嗎?在台灣民間信仰裡,七夕其實不只關乎愛情,更與孩子的平安、成長息息相關,除了浪漫傳說,七夕還有「七娘媽生」與「拜床母」的習俗,象徵著守護、庇佑與家人的深情厚愛。這些習俗流傳至今,不只是信仰,更是一種父母對孩子的關懷與祝福。
很多人會把「七娘媽」和「床母」混在一起,其實她們分工不同。
七娘媽像是孩子生命中的「大主管」,從出生一路守護到長大成人;床母則像是「專職保母」,特別照顧嬰幼兒時期的睡眠與床邊安全,兩者雖然不同,但共同承載著父母祈求孩子平安長大的心意。
七娘媽的由來有很多種說法:
其一,七娘媽指的是牛郎織女裡的織女本人,因為是天帝的第七個女兒,所以稱為七娘媽,因此才會延伸出七娘媽也管姻緣的說法。
另一個說法則是說七娘媽是七位神明的合稱,也就是織女和他六個姊姊,七姐妹組合成七娘媽,相傳織女的姊姊們心疼她的遭遇,長期暗中庇護,久而久之演變為「庇護孩子」的信仰,因此七星娘娘便成為兒童的守護神。
當然,也有些地方也認為織女和七娘媽沒有關聯,但因為祭典都在七夕,長久下來就被混用。
無論哪種說法,七夕始終是祈願平安如意、姻緣順遂的重要日子。這天晚上,父母會去拜七娘媽為孩子祈安,單身男女則祈求遇見好對象、感情順利。
做十六歲(孩子的成年禮)
民間有些供俸七娘媽的廟宇還會舉辦「做十六歲」,這還要從孩子還是嬰幼兒時說起,傳統上父母會將孩子「契」給七娘媽做義子女,孩子脖子上掛著一條紅繩,象徵契約與庇佑,保護會持續到16歲。
滿16歲的七夕當天,父母會帶孩子到七娘媽廟,取下紅繩並準備麵線、粽子感謝七娘媽多年照顧,象徵孩子已經平安長大。
這場儀式就像成年禮一樣,蘊含著父母深刻的愛意。
台灣拜七娘媽的時間沒有一定是指幾點,就是當天即可,家長會帶著孩子到七娘媽廟、天公廟或媽祖廟裡的七娘媽神龕前祭拜,有些家庭則會在家裡臨時設香案,準備花果與供品。
常見的供品有麻油雞酒、油飯等,比較特別的是還可以準備化妝用品,比如:胭脂、粉餅、梳子,寓意讓七娘媽可以梳妝打扮,或是準備鮮花,例如雞冠花和圓仔花等,象徵圓滿和多子多孫。
拜七娘媽有一些禁忌要注意,別讓誠心被打折,簡單記就是:不吃牛、不穿破、不隨便、不喧鬧,要誠心、要整齊。
▶️避免吃牛肉
因為七娘媽有一說被認為是織女,而織女的丈夫牛郎原本是牧牛人,民間相信如果在七夕或拜七娘媽的時候吃牛肉,會對牛郎不敬,導致感情不順或情侶吵架,若真的不小心吃了,傳統建議可以多做善事來化解。
▶️不穿破舊或破洞衣服
織女象徵織布、縫紉,如果穿破洞衣服祭拜,會被視為對織女不敬,也象徵「感情破裂、姻緣不順」。
▶️不可嬉鬧或不莊重
祭拜七娘媽時要保持莊重,不能嘻笑打鬧,尤其是祈求姻緣或孩子平安的時候,更要誠心。
▶️供品要完整
祭拜七娘媽常見供品有麻油雞、油飯、糖粿、胭脂水粉、梳子、鏡子等,象徵「照顧孩子」與「美麗圓滿」。供品要準備齊全、乾淨整齊,不可隨便應付。
▶️避免粗俗或負面言語
祭拜時要說好話,避免對孩子或感情講出負面的話,否則被認為會影響祈求的效果。
床母,在民間信仰裡又被稱為「鳥母仔」、「鳥仔婆」,是嬰幼兒的守護神,專司睡眠和床鋪,長輩常說:小孩子晚上會突然哭或笑,會提一句「床母來了!來佮囝仔弄!」,意思就是床母在逗弄小孩,雖然現在醫學發達,小孩哭或笑都有科學方法可以試著去解決,很多父母還是依然相信,拜床母可以讓孩子一夜好眠、不哭鬧。
胎記?床母的護身記號
嬰幼兒若身上有胎記,傳統說法也會提到是床母做的記號,是床母用來識別孩子護他平安長大的標記。
早期醫療不發達,嬰幼兒的存活率沒有現在這麼高,所以父母就格外依賴信仰,希望有看不見的力量可以幫忙庇護寶寶,因此床母就變成許多家庭的守護神,民間還有一種說法:一旦開始祭拜床母,就要一直拜到孩子16歲,象徵孩子平安長大成人,中途不能停止,否則就是對床母失禮。
舉例來說,有的媽媽會在七夕這天,準備油飯、雞腿,放在孩子的床上祭拜,祈求孩子晚上能安穩入睡,拜完之後,會把供品收起來,全家人一起吃,象徵「共享孩子的平安福氣」。
拜床母的儀式顯露著父母對孩子深沉的愛和關心,祈願透過簡單的儀式讓孩子能平安健康的長大。
你可以把七娘媽想像成「大主管」,從小孩出生到長大都有她的守護,床母則像是「專職保母」,特別在孩子還小、需要人細心照顧的時候,負責看顧床邊的安全與睡眠。
台灣拜床母的時間大約在傍晚5點到7點之間,也就是是「酉時」,祭拜的地點就在孩子睡覺的床舖上,父母會把供品擺在床上,在由床尾向床頭拜,拜的時候要報孩子的姓名,以此祈求晚上好睡、白天也健康。
常見的供品有雞腿、油飯、雞酒、花生等,這些食物象徵孩子滿月或坐月子時的傳統飲食,代表「補身、滋養」的意思,如果家裡吃素,也可以用鮮花、水果或糕點代替。
不拜魚:老人家說魚有刺,怕床母忙著挑魚刺,沒空顧小孩。
不拜酒:怕床母喝醉睡著,孩子就沒人照顧。
不用筷子:象徵避免打到小孩。
不拜青菜:代表「隨便、草率」照顧孩子。
供品不要放太久:香燒過、紙錢燒完就可以收,象徵床母快快吃完,馬上回去照顧孩子。
當天不能搬動床鋪:怕驚動床母,孩子晚上會睡不好。
古時候,七夕是牛郎織女一年一度相會的日子,但民間也把這天當作少女祈求巧藝的日子,傳說織女心靈手巧,會織布、縫製、刺繡,於是人們就會在七夕晚上拜織女,祈求自己手巧、心靈靈巧,能縫紉刺繡、做手工,或是學得各種技藝。
「七巧」的意思就是:乞求一雙巧手、巧藝與巧智,久而久之,七夕就不只是一個浪漫節日,也成了女孩們向織女乞巧、習技藝、祈求聰明手巧的民俗節日,所以才又稱「七巧節」。
七夕除了是浪漫的情人節,也是台灣家庭向神明祈求「孩子平安健康」的重要日子,拜床母和七娘媽都不僅是一個傳統儀式,更是一種父母的心意與寄託,希望孩子平安健康長大,晚上不再哭鬧、能夠睡得安穩,白天開心健康,
對現代父母來說,即便不一定會照古禮準備祭品,透過這樣的習俗,也能提醒自己:孩子的成長需要關注、需要守護。
撰文/王佳琦
圖片來源/photo-ac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