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育兒 學習當爸媽

父母CEO,4個錯誤育兒法不要犯!

現代父母為了小孩有多捨得?簡直到了令人瞠目結舌的地步!然後養出一堆讓人頭疼的王子、公主,還不都是父母寵出來的!萬一小孩變媽寶、凡事依賴父母善後、只願宅在家當啃老族…,那真是捶心肝!想養好一個小孩,可不只是個頭高、漂亮可愛就好;要教好小孩,感情先擺一邊,必須了解育兒原則、設定目標,否則將陷入自以為是愛的育兒陷阱而不自知!到底該怎麼做呢?把家當作公司,學習當CEO父母吧!
父母CEO,4個錯誤育兒法不要犯!

 

我是老大,也是長孫,據說小時候喝的奶粉叫S××。在民國五十年代,一罐S26的價格,據說差不多等於中小學老師一個月的薪水!

據說護士小姐可以輕易辨認出,哪個小孩喝的是S××,因為喝這牌子排出來的便便,顏色最像黃金,也最黏稠、最難清。我父母親一個是小學老師、一個是國中老師,意思是他們要是沒兼差,我可能會喝掉他們很多的薪水,而老實說,我也不知道當年我一個月喝掉多少奶粉。

大概沒有幾個人會知道自己小時候喝什麼牌子的奶粉,而我之所以知道,是因為弟弟妹妹長大後常蛀牙,而我超級懶惰刷牙,卻從不需要找牙科叔叔。我妹妹就去問我媽媽原因,這才知道只有我喝那麼貴的奶粉,他們都沒有。結論是:某牌奶粉真的比較好,愛小孩的爸爸媽媽請購買。

不,我當然不是在打廣告,我更沒有收代言費。只是想告訴大家,父母親可以為了小孩有多捨得,尤其現在的小孩少,每個都是寶貝。時代也不一樣了,即使是最低薪資,一個月也可以買上十幾瓶奶粉。現在養小孩貴的不是奶粉,是無止無盡的課程、雙語教育、父母的時間跟心力,萬一小孩找不到工作,宅在家當啃老族,那真是捶心肝。

以前養兒防老,現在養兒到老?

門診有一位年近60歲的單親媽媽,家裡養了兩位三十好幾的千金,都沒有工作。兩個女兒每天把自己關在房裡,大部分的時間掛在網上,一天吃2個便當,偶爾和網友出去。「氣死了,以前是養兒防老,現在是養兒到老,這樣的小孩怎麼辦啊?」「除非她們願意到門診來找我,說真的我也沒辦法教妳什麼!」老實說,就算她們願意來,我還不知道拿她們有沒有辦法呢?

這幾年的媒體也報導了不少酒後肇事撞死人、賭到討債的上門潑漆、販毒偷拍吃牢飯的小開富二代。對任何父母而言,小孩變成這樣,應該都是一種極大的挫敗,我們透過媒體的追蹤報導,都可以看到充滿不捨的媽媽,依然極力保護被起訴的孩子;偶爾看到滿臉挫折、盡力逃避鏡頭的爸爸。

養好一個小孩,不只是個頭高或漂亮可愛、禮貌周到

很多人都已經可以接受:養兒不一定要防老、小孩一定要結婚或有下一代;對於一些富有的家庭,甚至不一定要求小孩有工作。在一個多元的時代,這不一定是壞事,也不應該說對錯。舉例來說,台灣企業一直很難交給專業經理人,往往淪為家族企業,但接班的第二代不一定適合,也不一定快樂。

但工作的意義不只是賺錢,也代表適當的社會互動,學習新的技能,而這些跟下一代的教育養成息息相關。生小孩的意義也不只是一個家族的延續,還牽涉到國家健全的財政、建設,與福利制度。除非台灣就要結束在目前活著的這群人,我們依然有社會責任要生養,更重要的是教好我們自己的小孩。

爸媽們,你們到底犯了多少錯誤的育兒觀?

要教好小孩,感情先擺一邊,了解育兒原則,設定未來目標
從精神科醫師的經驗來看,相信我,精神科醫師在門診看的例子super多,很多小孩的未來其實都是很早就可以預見的。因為現代父母面對剛出生的小孩,就經常犯下基本的錯誤,然後永遠沒辦法更正。

第1個錯誤:愛太多,愛到眼盲耳聾

「愛」是父母的天性,尤其是母親。相信很多人都聽過「愛之適足以害之」,但是往往有太多父母,即使到最後一刻都不曉得小孩是怎樣被你害的。門診有一位70多歲的媽媽,帶了一瓶高級的酒來送我,希望我幫幫她50歲大陸經商失敗的兒子。即使兒子已經燒掉了幾千萬,父母大半生的辛苦積蓄,他依然不知問題何在,拼命跟父母要錢做生意。直到在台灣投資的餐廳又失敗,婚姻也出問題,父母親才認清楚,這個小孩不是做老闆的料。可是要找什麼工作呢?他才不願屈居人下,賺微薄薪水度日呢!

過於周到、過多的愛,放在能力不足、不願下苦功的兒子身上,在很早之前就已經注定了高不成、低不就,卻又過度自信與自戀的敗局,這些問題在失敗的台商身上看太多了!而最近的例子則是一些懷抱美麗夢想出國留學的女生,英文講不好,功課也普通,在國外往往靠著當地男友的幫忙才能讀下去。最終感情與幫忙混為一談,當事人雙方都深受其擾,等學業完成後這些感情該如何收場呢?恐怖情殺是幾乎可以預期的。

太多愛,折磨了父母、逼瘋了小孩

你說這跟愛太多、捨不得有什麼關係?不是個人因素造成的嗎?但是這些人很湊巧的都曾經是父母的心中寶貝、掌上明珠。父母的愛太多,愛到盲目,只求盡力給予,卻看不到致命的缺點,看不到在未來等待良久的失敗。 

愛聽起來很崇高、很偉大,愛只怕不夠,怎會太多?一切以愛之名,阿們!大海會為摩西退至兩側,盲人得以重見光明,死人都得以復活。曾經有一個小孩的智商已經低到接近智能障礙,可是父母很愛她,絕口不承認智力測驗的結果。除了請家教外,媽媽也全力陪讀,但孩子小三到小六的成績卻直直落。最後小孩接近瘋了,整天活在自己成績很好,要跟好朋友一起到美國讀書的幻想裡。父母很愛小孩,小孩也愛父母,但愛?折磨了父母,也逼瘋小孩。

那些看到20來歲小孩經常晚上出去喝酒,再自己開車回家的父母,不知道這是一個問題嗎?可是他們往往擔心的是小孩開車安不安全,所以買好車,求心安。高雄一場車禍下來,雙B車撞個全毀,他們的小孩只有輕微骨折,真是一分錢一分貨啊!可是無辜的路人卻被這對父母的愛子撞死了。愛?慣壞小孩、反覆犯錯,讓別人家毀人亡。

 

第2個錯誤:把小孩的心智當成大人,忽略基本發展心理學的知識

其實做父母的,看到這個剛來到這世界的新生命,有關育兒的第一個問題應該是:「老天爺交給我的是什麼樣的一個生物啊?」生物?她或他可是我的心肝寶貝耶!是一個人,怎會是生物?是的,一個貨真價實的「生物」,假如你心裡不舒服,請回去重看第一個錯誤──愛太多。

很多人都認為,或相信小孩是一個縮小版的大人,意思是「除了個頭小之外,小baby基本上和大人擁有一樣的知覺、認知,和靈魂。」除了有沒有靈魂很難辯證之外,從科學上來看,小孩的腦部發展跟大人絕對是不同的。以前認為人的個性特質是後天教養環境所造成,像焦慮、害羞、固執、精力旺盛等等,但越來越多證據顯示,基因遺傳的影響佔絕大多數。

那個我們必須要賦予人類更高價值,給予小孩更多關注與愛的時代背景,一般是指20世紀中葉前充滿宗教與獨裁思維的年代,已經過去了。我們對小孩已經給予過多的浪漫想像,尤其在台灣這個教育很普及、民生很充裕、小孩很少,科學觀念卻明顯不足的社會。


人類認知發展隨年齡增長而改變
根據發展心理學大師皮亞傑(Piaget)的階段理論,人類認知發展可視為個體的腦部運作隨年齡增長而產生的改變:
◎感覺動作期(sensorimotorperiod):由出生到約2歲,利用各種感覺與動作吸收外界訊息。
◎前思維操作期(preoperationalperiod):2~7歲,運用思維時常不合邏輯,主要由於腦部功能不夠成熟,在文法、情緒表達上會出錯
◎具體思維操作期(periodofconcreteoperations):7~11歲,推理思維能力只限於眼前所見的具體情境或熟悉經驗。
◎形式思維操作期(periodofformaloperations):11歲~成年,個體的思維能力已發展到了成熟階段,可以使用邏輯觀念與抽象思考。

當然這個早期的理論可以受到很多的挑戰,比如說透過現代越來越多元的刺激,我們的小孩可能在8至9歲就已進入形式思維操作期,高智商的小孩甚至更早。但不變的是,應該沒有一個心理學家或精神神經科的醫師會認為,小baby擁有跟大人一樣的感受、思維、情緒,或表達能力。絕大多數的父母基本上對小baby的心智程度,都活在想像、浪漫、溫情的一廂情願裡。

第3個錯誤:聽太多,但大部分是錯誤的資訊

台灣社會恐怕最不缺的叫「一窩蜂」,每次經過所謂的網路名店,都會看到一排的長龍。甚至有一次問排隊的人,前面在賣什麼?答案是──不知道,反正沒事排排看。對於心理學跟育兒的東西,何嘗不是這樣?甚至缺乏分辨的能力大有過之。有次到出版社討論我寫的心理治療故事,他們問我,你設想的讀者群是誰?我說是心理治療的工作者、有需要的病患,跟對心理治療有興趣的人啊!不然呢?

然後他們問我可不可以寫短一點,有趣一點,我說沒辦法耶!這是根據實際做過的心理治療寫成的,沒辦法變成像侯文詠的書一樣簡短幽默。結論是我還沒得到他們的回音,但這不是我要說的,重點是他們問我一部剛出版的日文翻譯書怎麼樣?那是一個日本精神科醫師寫的,有關認知行為治療,他們的老闆喜歡。我說:「第一,很少有病人能配合,即使是一對一的治療,也都要挑愛做功課的個案,更何況看書;第二,對專業人員,那又太基礎、太淺,不認為會賣得好。」編輯說,他的想法也跟我一樣。

最危險的莫過於相信一點都不專業的「專家」
市面上的書籍,包括電視與網路上的資訊,很不幸的,充滿了太多的錯誤。既沒有理論基礎、科學根據,甚至違反邏輯。舉個例子,有個醫師自行弄了一個自律神經量表,上面甚至有便秘、痔瘡。天啊!痔瘡跟自律神經八竿子打不著,痔瘡跟便秘或許還連得上關係,但很多女性的便秘跟運動習慣更有關。

有一次看談話性節目,那一集討論的是童星,講童星當然第一個談到小小彬。那時就有人講幕後花絮,提到小小彬在工作上很認真,對細節很要求。那時一個很有名的女精神科醫師就評論了「小小彬很可憐,這麼小就自我要求這麼高…」,老實說,內心覺得有點悲哀,這種話也未免太容易說了吧!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事情可以有完全不同的看法,心理諮商的處理也會截然不同。

當紅童星最大的困難是,「他們人生的最高潮是在5〜6歲,被呵護、討好,他們圓圓可愛的臉龐與身體成為大家的最愛。但是童星很快就長大了,往往他們長得比較矮,圓臉也不吃香,人生從此展開一段長達好幾十年的低潮。」從這個角度出發,心理諮商強調的是慢慢增強他的現實感,轉化他的自我要求到可以發揮的地方,喜歡不再吃香的自己,發覺第二個人生。難不成要調低他的自我要求,讓人生更悲慘嗎?

在這個育兒的領域,最危險的莫過於相信真的一點都不專業,但所謂的「專家」。像一般小兒科醫師(非小兒心智科醫師),他們懂得孩子的生理與健康,但對於小孩「心智」的狀況跟發展的知識,往往不會比一般父母強多少,可是電視上又很能講。心理師跟精神科醫師在台灣的養成過程其實也有很多問題,往往無法把理論跟實務串連在一起,最後各說各話。像幼兒這一塊也不是那位女醫師的專長領域,似是而非最糟糕,尤其是育兒,因為當發現不對勁,小孩都大了,要處理的困難度很大。

 

第4個錯誤:一路錯到底,不知道、不願意尋求專業協助

育兒就跟教育一樣,是所謂的「百年樹人」,那些名嘴往往呼嚨遠勝於責任,迎合大眾想聽的遠多於科學證據。在我們的教育裡有關育兒的太少,而書本、媒體、網路中錯誤的資訊又太多,結果往往是「一路玩到掛」。有一個很簡單、又代價很高的錯誤,叫「父母教育理念不一致」。父親傾向把小孩當生物,讓他吃飽、穿好,在生理上滿足小孩的欲望了事,頂多抱一下,說幾句。媽媽開始嫌爸爸不夠用心、奶瓶洗的不夠乾淨…,更重要的是不夠愛。幾次交鋒下來,很可能的結局是爸爸棄權,照媽媽的作。尋求雙方都能接受的資訊,大家各退一步,需要時尋求專業的協助與評斷。

一開始當然從網站或書上著手,記得一件事,不要被作者抬頭、書本名稱所聳動。好的作者往往只說自己的職務,沒有一堆的頭銜,書名也較平實,不走過度溫情路線。好的專家會在講述的同時,解釋背後的理論證據,舉例說明正反想法的後果。至於有經驗的心理諮商者,他能輕易看出夫妻間教養態度的不一致,剖析小孩目前最主要的問題,它影響的範圍有多廣、多深,會延續多久。他會從發展的角度分析這個小孩在每個階段可能出現的問題,而非只處理現階段的困難,下階段再說。

不要悶著頭幹,求助專家,以免一路錯下去
一個好的諮商經驗,是父母能帶給小孩,甚至自己最寶貴的禮物。透過這個經驗,小孩感到被了解與認同,學到了好的自我省視與分析。當他們在生命中遇到下一次的困難,就不會再悶著頭幹,而會勇於求救,也知道信任專業。當球員、演藝人員遇到瓶頸,有需要心理諮商,總經理、市長、總統遇到逆境時也需要。我以前在外商藥廠時的CEO就有,很多明星也有。

我會建議在小孩上幼兒園後就帶他們造訪心理師或精神科醫師,讓他們看一看,跟他們聊一聊。一個好的專家會建立和小孩的關係,告訴你這小孩很多的特質,讓你知道有沒有問題需要注意,可以如何調整。之後每隔一兩年可以再拜訪一次。假如你有疑惑,小孩出狀況,當然可以隨時約訪。很重要的是,錯誤可以連著錯誤,大人的情緒帶進小孩的問題也會把狀況弄得更複雜。假如你想給小孩最好的,那麼養小孩就不是從無奈的接受小孩「還好」,然後一路錯下去。

把家當作公司,學習當CEO父母

關心則亂,尤其父母對小孩的愛是如此強烈,所有的不理智都可能發生。我待過世界級製藥公司、學過各種心理學,也看過很多小孩子到青少年的病人。跟醫院、學術圈比起來,商業也許是最俗氣,但也是最單純的地方。為什麼單純?因為你要做的就是針對營利目標,制定各種中短期計畫,然後找出對的團隊去執行。

就像公司的財報預測一樣,第一次沒達到目標,股價會反應,股市分析師會警告。第二次沒達到目標,假設誤差不大,你會得到更嚴重的反應跟監督。假如偏差很大,或第三次沒達成目標,執行長就得準備捲鋪蓋走人,否則公司就會面臨危機。但是我們沒辦法要父母捲鋪蓋走人啊!小孩的成長也沒辦法用業績去量化的啊!

是的,父母有一堆的藉口,但行為模式跟學習成效不會騙人,問題遲早會浮現。但目前的情況往往是,父母親在竭盡所能、無功而返之後,就開始以拖待變。虛心學習、不恥下問往往是公司要成功的不二法門,但是方法要對,諮商的對象也要幫得上忙。好的CEO必須誠實面對問題,並具備彈性。太多的父母對於小孩的問題採取逃避的態度,並深信自己是好父母。明末崇禎皇帝在北京城破,上吊而死的那刻也堅信──自己是好皇帝啊!過多的自信跟盲目的感情往往是公司失敗的原因,對父母亦然,愛是需要學習的。

 

養一個小孩可不是漂亮可愛就好;要教好小孩,必須了解育兒原則、設定目標,以免陷入育兒陷阱而不自知!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輯╱張玉櫻
演出╱糖糖、糖糖爸、糖糖媽(人物和內容無關)
攝影╱小木偶攝影公司(02-2921-7861;07-269-1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