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育兒 親子教育

寶寶怕生、好動怎麼辦? 教養專家出招,讓你不再氣噗噗!

隨著寶寶一天天長大,爸爸媽媽也會面臨各式各樣的教養難題。有的孩子很怕生,一與父母分離就哇哇大哭;有的孩子則是無法安靜下來,無時無刻都像小火箭衝來衝去。爸媽教養難題該如何解呢?
寶寶怕生、好動怎麼辦? 教養專家出招,讓你不再氣噗噗!

我們請來教養專家解讀「 黏人、怕生」與「 好動、 靜不下來」孩子行為背後的潛台詞,教你用正確的方式引導孩子,不再一天到晚氣噗噗!

黏人、怕生 是成長必經歷程

一般來說,孩子會出現黏人、怕生的舉動,通常與成長歷程息息相關。臺安醫院敦南兒童專注力中心技術長李文瑋表示,人的視力大概會從6個月開始漸漸成熟,此時寶寶對周遭的人、事、物看得愈來愈清楚,逐漸可以區分熟人與陌生人(除了醒來可以看到的人,其他人對孩子而言都是陌生人),可能會開始出現「陌生人焦慮」。具有陌生人焦慮的孩子一看到陌生人就會鑽進父母的懷抱、試圖躲藏起來,這種情形差不多會持續半年左右,一直到孩子了解「陌生人沒有那麼可怕」才會慢慢改善。

除此之外,孩子從8個月開始會出現分離焦慮,1歲3個月是分離焦慮的高峰。寶寶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現象,主要是因為大腦彼時辨別「物體恆存」的能力還不穩定,因此在發現父母離開視力範圍時,會覺得「爸爸媽媽消失了」而感到害怕不安。加上孩子在這個階段開始建立自我概念,知道「自己」與「父母」是兩個不同個體,一旦與父母分開,就會產生強烈的分離感。

還有一種情況也會引發孩子黏人、怕生的行為,那就是進入新環境。李文瑋指出,新環境有可能是孩子沒去過的地方,也可能是孩子不熟悉(去的次數少於3次)的空間。這些地方包括托嬰中心、親子館、遊樂園、兒童攝影棚以及親子餐廳等。當孩子對這個空間感到陌生、不熟悉,就會黏住父母不放,甚至開始哭鬧。

北鼻什麼時候會出現黏人的舉動?

黏人、怕生的孩子通常比較內向,也不大敢嘗試新事物,就算家長一再鼓勵、催促,仍不願主動去做。他們通常會在碰到下面幾種情境時出現黏人、怕生的舉動:

情境1.遇到陌生人。

情境2.和父母分開。

情境3.進入新環境。

過度緊張、搓手 都不是正常表現

雖說黏人、怕生是小孩成長的必經歷程,但孩子如果表現得太極端,父母還是要有所警覺。李文瑋強調,再內向的孩子只要與陌生人相處20分鐘以上就會產生熟悉感。倘若孩子與陌生人相處超過20分鐘,怕生情況仍未改善;或是出現搓手、用指甲摳手、拔頭髮、嘴唇發白、脈搏加速等過度緊張、焦慮的表現,就代表有問題,最好帶孩子到兒童早期療育中心就診,或請兒童心智科醫師、職能治療師鑑別診斷。

面對黏人、怕生的孩子 父母應該怎麼做?

如果孩子有陌生人焦慮

多多邀請親朋好友來家中作客,增加孩子與陌生人交流的機會,並請這些人攜帶孩子喜歡的玩具或物品,創造愉快的互動氛圍,讓孩子了解「陌生人是友善的」,進而願意主動接觸陌生人。

如果孩子有分離焦慮

讓孩子練習與主要照顧者分離。如果孩子比較黏媽媽,爸爸就要找機會單獨帶孩子出門。剛開始的分離時間最好控制在10~15分鐘以內,之後再慢慢拉長時間。這個訓練的重點是讓孩子建立物體恆存的概念,讓孩子知道即使離開主要照顧者一段時間,主要照顧者也不會消失不見。

如果孩子適應新環境的能力較弱

帶孩子參加團體活動或到外面聚餐時,最好提早10~20分鐘出發,讓孩子先到現場熟悉環境,孩子的情緒會比較穩定。千萬不要在所有人都到場後才帶孩子進入環境,這樣孩子會覺得自己是「外來者」而感到害怕。到新環境時記得隨身攜帶孩子常用的物品,比如安撫巾、娃娃,孩子有熟悉的東西相伴,情緒波動比較不會這麼大。

延伸閱讀: “媽咪,我怕怕……” 寶寶超怕生,爸媽怎麼辦?

教養

爸媽注意!常見錯誤管教行為

NG行為1.對孩子說「這很簡單啊,去做就好了!」

父母常常會以成人的角度要求孩子「Do something」。但成人覺得沒什麼、很簡單的事,對內向的孩子而言卻是巨大的挑戰。當孩子當下無法做出父母要求的行為,這種指令就會變成沉重的壓力,使孩子變得更加退縮。

專家建議…

如果孩子的個性較內向、退縮,不要強迫孩子去做他做不到的事,特別是用這種無所謂的語氣。此時應該用溫和的方式引導孩子嘗試,耐心等待孩子跨出第一步。

NG行為2.讓孩子頻繁且長時間接觸陌生人。

前面說過,在教養具有陌生人焦慮的孩子時,可以多多邀請親朋好友來家中作客。但在進行這種訓練時必須拿捏尺度。如果讓孩子太過頻繁的接觸陌生人,或者硬要孩子與陌生人擁抱、親吻,反而會讓孩子更害怕、退縮。

專家建議…

這種做法在治療界稱為「現場洪水法」(In vivo flooding),即利用現場實境的方式讓孩子了解他所害怕的後果不會發生。但對於這個階段的孩子來說,現場洪水法過於強烈,反而會弄巧成拙。李文瑋提醒,無論要讓孩子練習與陌生人接觸或是練習與主要照顧者分離,都要隨時觀察孩子的狀況。當孩子開始出現焦慮的表現,就要馬上停止。

現場洪水法

現場洪水法是行為治療學派中傳統的系統減敏感法的變形型態之一,也是暴露治療法(exposure therapies)的一種。作法是讓當事人長時間暴露在激發焦慮的刺激下,過程中不得有任何減緩焦慮的行為;利用現場實境的方式讓當事人體會當他們暴露於焦慮情境時,所害怕的後果不會發生。

NG行為3.送托時趁孩子不注意溜走

在保母家或托嬰中心常會見到這樣的畫面;父母其中一人(非主要照顧者)帶著孩子和保母或老師攀談,另一人(主要照顧者)趁孩子不注意拔腿就跑。這種「無預警落跑」的方式常會讓孩子的情緒大爆發、哭得更慘。

專家建議…

前面說過,要讓孩子與主要照顧者分開需要一段時間練習。如果孩子在送托前就有分離焦慮的情形,可以按照前面的做法練習。分開時記得跟孩子說「bye bye/再見」,讓孩子知道說「bye bye/再見」後會暫時見不到爸爸媽媽,但過一段時間又可以見面,如此孩子會比較安心。

延伸閱讀孩子總是教不聽?可能是你誤踩了這些教養陷阱

教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