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咪一個人單打獨鬥太辛苦,要有好的隊友幫忙。不要期待老公主動幫忙,覺得「我不說,他也應該要知道」,要婉轉但明確地請老公幫忙;如果老公因工作等原因而無法適時提供協助,可找親友或臨托,讓自己能有喘息的機會。但許多媽咪即使偶爾有半天能有一個人放鬆的機會時,卻又經常放心不下寶寶,擔心東、擔心西,很難真正獲得休息。自己要做好心理建設,偶爾可休息時要適度放手,相信替代的照顧者。
寶寶有自己的需求、大人有對寶寶的期待,中間如何妥協與折衷要拿捏好。例如:寶寶偏挑食,大人不能完全順著他、也不要逼他吃。可以把他不願意吃的東西,每次多加一點點在其他食物裡,循序漸進,不要一次變動太大。如果寶寶不肯吃也沒關係,下次再試試看。大人可依據當下的情況作判斷。可鼓勵寶寶多嘗試新事物,但不強迫。
大人不宜忽視嬰兒的需求,應滿足嬰兒的需求。大人心裡應先做好準備。可讓新生兒包包巾,會較有安全感;環境設置也要調整好,假如寶寶較怕聲音刺激,一開始時可先維持較安靜的環境,但也不能一直都安靜下去、寶寶的刺激可能會不足,大人可以一次慢慢調整一點,例如先從柔和的音樂開始小小聲的播放、然後再慢慢增加一點點,循序漸進。
大約1歲時,大人要開始建立原則與規矩。例如:倘若希望寶寶不要每次都以大聲哭鬧來表達需求,當寶寶大哭時,假如知道寶寶這一次大哭是為了想要被抱抱,可以簡單又溫和地跟寶寶說:「小聲,抱抱。」寶寶一開始可能不懂,重複幾次後,如果寶寶正好變小聲了,就可以抱抱他。甚至更好的是如果寶寶還沒哭時、伸手或發音要抱抱,也就是已經有用哭泣以外的方式表達了,大人就可以抱抱他,塑造比大哭更好的表達能力使用。
例如:如果不幫小孩買玩具,小孩就在公眾場合大哭、躺地或耍賴,大人不能妥協!不適當的行為不可以成功!否則小孩就會學會「在外大哭、耍賴,我就可以拿到我想得到的東西了」,下次又故態復萌。當寶寶在外耍賴大鬧時,大人可以這樣做:步驟1.照顧好自己的情緒,避免和孩子一起斷線,同理寶寶的感受,建立連結,寶寶會比較願意聽大人說話。例如說:「媽媽知道你很想要那個車車,媽媽懂你。」→步驟2.用寶寶可以懂的方式,簡單說明不可以的原因→步驟3.問題解決。如果不行替寶寶買那個玩具,可以給予替代方案做選擇,例如說:「你可以回家玩自己的車車,或是你可以在這裡休息一下,媽媽等你。」如果寶寶不選、或不懂、或不要,大人再幫他選。
黃思賓臨床心理師表示,家有高需求寶寶,大人真的會比較疲憊與辛苦。即使不是高需求寶寶,大人也有一定的照顧難度。要常跟自己說:「我不用當一個完美的媽媽,我已經夠好了。」也要知道,你不是唯一遇到這種狀況的人,即使寶寶很難帶,也不是因為你做得不夠好。要找隊友幫忙,並且適時放過自己。
另外,高需求寶寶長大後,也可能比較會察言觀色、也可能比較貼心,其實家有高需求寶寶,未必是一件壞事。
詳細完整內容請見108年9月號嬰兒與母親雜誌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諮詢/亞東紀念醫院兒童發展中心臨床心理師 黃思賓
■採訪撰文/湯佳珮
■攝影/Super Cute寶寶‧親子寫真(0955-628825)
■梳化/徐筑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