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育兒 寶貝健康

小孩一直發燒拉肚子,怎麼辦?

一歲的小雪三天以來一直發燒、嘔吐、拉肚子,到底怎麼了?急壞爸媽跟阿嬤啦!醫生診斷後,原來是嬰幼兒常見的病毒性腸胃炎!
小孩一直發燒拉肚子,怎麼辦?

 

一歲的小雲因發燒、嘔吐、拉肚子三天而受託給阿嬤照顧,前天已經看過醫生,但症狀未改善。經高雄市立民生醫院小兒科醫師檢查發現小雲患有「輪狀病毒合併沙門氏菌引起的腸胃炎」。

疾管署指出,「腸胃炎」係指胃、小腸或大腸的發炎,會導致病患嘔吐或腹瀉。有多種不同的病毒可導致病毒性腸胃炎,最常見的是輪狀病毒、諾羅病毒及腺病毒。台灣諾羅病毒輪狀病毒主要流行季節為11月到隔年3月間,而腺病毒則一整年內都會發生。

輪狀病毒、腺病毒、沙波病毒及星狀病毒好發於5歲以下的兒童,輪狀病毒更是引起嬰兒和5歲以下幼童腹瀉最常見的原因;而諾羅病毒則是任何年齡層皆可能受到感染。諾羅病毒的爆發流行好發於學校、醫院、軍營、收容及安養機構等人口密集機構,但也常發生在餐廳、大型遊輪、宿舍和露營地等地方。

 

▲輪狀病毒是引起嬰兒和5歲以下幼童腹瀉最常見的原因。

 

輪狀病毒活躍於秋冬

高雄市立民生醫院小兒科主任劉家嘉醫師提醒,輪狀病毒在台灣常見,特別在秋冬季節高峰,主要影響幼兒,一歲以下佔了近一半的感染者。潛伏期為2至7天,症狀包括突然發燒和嚴重嘔吐,然後轉為腹瀉,通常持續3至5天,有時會導致嚴重脫水和其他併發症。

治療建議改用不含乳糖的特殊配方奶粉,嚴重情況下可能需要靜脈注射或口服電解質溶液。輪狀病毒主要通過糞便傳播,但也可通過呼吸道傳播,因此要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

輪狀病毒是造成兒童嚴重腹瀉常見的致病原因之一,也是幼兒腹瀉住院及死亡的主要原因,主要侵襲3個月至2歲的嬰兒。輪狀病毒在環境中非常穩定,所以也可能經由食用受病毒污染的飲水或食物,以及接觸受污染的物體表面而感染。

疾管署呼籲民眾勤洗手是最佳的預防方法,尤其父母在照顧嬰幼兒前後,務必洗淨雙手;家中若有較大的小孩,也要教他們經常洗手;對於兒童玩具亦需經常清洗與消毒,以降低感染機會;食用水果前,請確實清洗果皮;家長餵嬰幼兒進食前,注意使用肥皂正確洗手。

 

▲勤洗手是預防輪狀病毒的最佳方法。

 

▲對於兒童玩具亦需經常清洗與消毒,以降低感染輪狀病毒機會。

 

沙門氏桿菌主要由食物污染引起

沙門氏桿菌(Salmonella)廣泛存於動物界,可經由人、貓、狗、蟑螂、老鼠等途徑污染食品。沙門氏桿菌所引起的食品中毒事件,世界各地常居首位或第二位,2018年歐盟因沙門氏桿菌造成食源性疾病之比例約為三分之一,在台灣排名第四。

另一方面,沙門氏桿菌感染通常發生在夏季,主要由食物污染引起,包括生或未煮熟的食物,如蛋、牛奶、肉類、生菜和水果,以及受糞便污染的水。此外,沙門氏桿菌也存在於糖霜和豆類產品中,並可通過人類或昆蟲等傳播媒介傳播。

感染的症狀包括高燒、腹痛、腹脹,有時伴隨腸道出血或黏液,嚴重情況可能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療。近期研究顯示,合併輪狀病毒和沙門氏桿菌感染的幼童佔胃腸炎住院比例的1.96%。

疾管署進一步指出產生沙門氏桿菌的原因,有四個:

1. 主要中毒原因食品為受污染的畜肉、禽肉、鮮蛋、乳品、魚肉煉製品等動物性食品。

2. 豆餡、豆製品等蛋白質含量較高的植物性食品。

3. 可由環境媒介或由人、貓、狗、蟑螂、老鼠等接觸食品而產生二次污染。

4. 在2018年歐盟引起沙門氏桿菌感染主要原因為食用「雞蛋與蛋製品」,其次為烘焙製品及複合調理食品。

 

▲引起沙門氏桿菌感染主要原因為食用「雞蛋與蛋製品」。

 

沙門氏桿菌潛伏期為6~72小時,人體誤食沙門氏桿菌後,在4~48小時(平均約24小時)內就會發病,發病時間愈短,症狀愈嚴重。主要症狀為下痢、腹痛、寒顫、發燒(高燒維持在38~40℃)、噁心、嘔吐,症狀持續 2~3天後會痊癒,但有5%的人會成為帶菌者。

一般針對沙門氏菌造成腸胃炎的治療以補充水分及電解質為主,不需要給予抗生素治療。一些特殊病患,例如:新生兒(小於三個月大)、大於50歲以上的長者、器官移植患者、血液腫瘤患者、HIV感染者、有人造植入物的病人(人工血管、心瓣膜、人工關節等)、以及鐮刀型貧血患者,若出現持續性高燒、疑似菌血症或腸道外感染的情況,則應接受抗生素治療,以避免發生移轉性的感染。

如何預防沙門氏桿菌呢?主要就是「加熱」!沙門氏桿菌本菌不耐熱,於60℃加熱20分鐘即被殺滅,故食品應充分加熱,並立即食用;再來,加熱後的食品應防止交叉污染,生食及熟食所使用之容器、刀具、砧板應分開,勿混合使用;另外,要注意手部衛生:處理食品之前,手部要清洗並保持潔淨,並應撲滅或防止鼠、蠅、蟑螂等病媒侵入調理場所。被蒼蠅沾染、過期或腐敗等不潔食物,均應丟棄,切勿食用。

 

整理/林宜屏

資料來源/高雄市立民生醫院、疾管署、衛生福利部

圖片來源/photo-ac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