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傳統中,有多種方劑用於對抗「陰邪」,如寒濕之氣或環境濕氣引起的症狀,強調溫陽散寒、芳香化濕及開竅醒神,幫助緩解疲勞、消化不佳或精神不適等問題。
中醫將「邪氣」分為多種類型,最常見的是外感「六邪」:風、寒、暑、濕、燥、火。
其中,寒與濕屬「陰邪」,易在潮濕環境中引發感冒、疲勞或脾胃不適。其他如疫病、腫脹或產後虛弱,也被視為邪氣影響。農曆七月氣候濕熱,易加重陰濕之氣,影響陽氣平衡。中藥方劑透過溫經散寒、化濕解毒,幫助恢復體內平衡,維持健康。
以下整理五類中藥,根據《本草綱目》等古籍記載,聚焦其溫陽、化濕、醒神等功效,適用於農曆七月的養生需求。這些藥物可內服、外用或製成香囊,具體使用需依中醫師指導。
艾草性溫,擅長溫經散寒、止血止痛,常用於艾灸或泡澡,能緩解濕氣引起的腹痛或疲勞。菖蒲芳香開竅、化濕醒神,根部入藥,有助於改善精神恍惚或消化不佳。傳統方劑如「五邪湯」常加入菖蒲,調理夜間不安或脾胃虛弱。建議以熏香、泡澡或外敷為主,避免過量內服以免刺激腸胃。
蒼朮性溫,擅長燥濕運脾、祛風散寒,適用於濕氣重導致的腹瀉、乏力或食欲不振。方劑如「消陰止瀉丹」以蒼朮為主,改善陰濕引起的脾虛症狀,特別適合潮濕環境。使用時可熏香或依醫囑內服,搭配白朮能增強健脾效果,幫助恢復消化功能。
沉香溫腎通心、開竅醒腦,麝香芳香化濁、活血散結,兩者均有助於緩解精神疲憊、失眠或心脾不調引起的煩躁。古籍記載,芳香藥物能調理脾胃、驅除濕氣,改善心神不寧。建議以熏香為主,避免內服以防過敏或毒性風險,特別適合用於環境淨化或助眠。
乾薑溫中散寒,增強脾胃功能,附子、細辛、蜀椒則能回陽救逆,補充陽氣,適合寒濕環境引起的乏力、喘咳或肢體冰冷。方劑如「石室秘丹」以薑類藥物為主,幫助驅散寒氣、提升體力。建議以薑湯沖服,注意控制劑量,避免過熱引起口乾或上火。
硃砂清心安神、鎮驚解毒,雄黃外用殺蟲解毒、辟穢,常用於心神不寧、煩熱失眠或環境衛生防護。方劑如「祛邪丹」多用於外用香囊,近代因毒性已少內服。建議將其裝入香囊,懸掛於床邊或門口,嚴禁自行內服,以確保安全。
中醫認為,陰濕之氣可能導致陽經虛弱,表現為手足三陽經能量不足,如腰酸腿軟、疲倦或腎氣不足,類似冬季寒濕症狀。為預防這些不適,可採取以下日常調養方法:
將艾草、菖蒲、沉香、蒼朮、乾薑等乾燥藥材裝入透氣布袋,隨身攜帶或懸掛於床邊,芳香化濕、醒神防蟲,適合農曆七月使用。
在專業指導下,於足三里、關元等穴位進行艾灸,溫補陽氣,增強體質,特別適合寒濕體質者。
多食用溫性食物,如薑湯、紅棗粥或山藥湯,增強脾胃功能;避免生冷、油膩食物,減少濕氣積聚。
保持居家乾燥通風,使用除濕機或空調,減少濕氣對身體的影響;常曬被褥,防止黴菌滋生。
避免熬夜或過度勞累,保持充足睡眠,幫助陽氣恢復;適度運動如太極或散步,促進氣血流通。
保持心情舒暢,避免過度緊張或焦慮,可透過冥想、深呼吸或聽輕音樂放鬆身心,增強正能量。
中醫在農曆七月的養生方法,旨在透過溫陽化濕、開竅醒神的藥物與日常調理,幫助平衡陰陽,增強身心健康。這些傳統智慧結合現代生活方式,能有效應對濕熱環境的挑戰,讓我們以積極的態度迎接每一天。
撰文/劉宗昇 醫師
圖片來源/馬光醫療網、Photo-Ac
劉宗昇 醫師
現職
彰化馬光中醫診所
學經歷
• 義守大學學士後中醫學系
• 義大醫院醫師
• 彰化基督教醫院醫師
• 仁安堂中醫診所
現職:馬光中醫醫療網
專長:堅持良醫、良藥、良善服務;不僅提供醫療照護,更傳遞真摯與恰到好處的溫暖服務。肩負著守護人們身心健康的重要使命,不只越做越好,而要做到最好!
經歷:馬光中醫醫療網深耕台灣30餘年,全台共有 22 家中醫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