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家庭 新知快遞

桃園女童因未收玩具遭虐亡,母判9年!育兒壓力大?專家教你4招有效緩解

「把玩具收好」是幾乎每天都會上演的親子情境,但在桃園,一位單親媽媽卻因女兒沒有收玩具,情緒失控,竟對僅2歲半的孩子進行重摔、踢踹,最終釀成死亡悲劇。法院日前判處這名母親9年徒刑,震撼社會。
桃園女童因未收玩具遭虐亡,母判9年!育兒壓力大?專家教你4招有效緩解

 

這件事殘酷地揭露一個事實

育兒的壓力若沒有出口,很可能會在最愛的孩子身上爆炸。

孩子不是父母的出氣包,也不該成為成人情緒風暴下的犧牲者,當感覺快撐不住時,家長更需要練習按下「暫停鍵」:暫時離開現場、慢慢呼吸、向親友求助、讓自己有喘息的空間,照顧者的情緒穩定,是守護孩子安全的第一步。

 

未收玩具遭重摔致死,母親被判9年

2023年12月,桃園平鎮一處租屋處內,一名31歲單親母親因女兒未收拾玩具情緒失控,竟將身高僅86公分、體重12公斤的女童多次舉起後往前摔落於薄墊上,甚至以腳踢擊胸口。

據媽媽供述,她在暴怒之下以雙手將女兒高舉過頭,連續重摔至地墊上達3次之多,見女兒頭部著地之後仍不解氣,還以腳踹女兒胸口,最後導致女兒嘔吐並且陷入昏迷,這名媽媽才緊急打119求助送醫,最後女童在加護病房中急救18天仍回天乏術,不治身亡。

媽媽辯稱事發當下是「情緒失控」,並非故意重傷女兒,但法官指出,成年人對幼兒身體脆弱應該具備基本認知,且過程中不僅重摔還用腳狠踹女兒胸口,這種程度的暴力就可能致死或重傷,法院宣告「情緒失控不是傷害孩子的理由」,因此法院最終依「成年人故意對兒童犯重傷害致死罪」,將施暴的媽媽判處9年徒刑,看似尋常的親子衝突,卻因壓力累積失控而釀成無可逆轉的傷害。

 

重摔幼童的後果:輕則重傷、重則死亡!劇烈搖晃嬰兒同樣高度危險!

幼兒出生時頸部和顱骨都尚未發育好,力量還不足,抱著小孩時都需要「托頸護頭」,可見孩子的腦部很脆弱,如果遭到成人搖晃過度或是重摔的話,極可能引發多種致殘、致命的損傷,最常見的包括:

1.急性硬腦膜下出血

腦部受到強烈加速度與減速度衝擊,使腦血管撕裂,造成大量出血,壓迫腦組織。

2.蜘蛛膜下腔出血

劇烈撞擊導致腦膜血管破裂,引發快速惡化的頭痛、昏迷甚至呼吸停止。

3.腦疝(Brain Herniation)

腦壓急劇上升,腦組織被「擠壓」到正常腦腔之外,是高度致命的緊急症狀。

4.肋骨骨折及內臟損傷

胸腹部撞擊或踢擊可能造成肋骨斷裂、肺部挫傷或內出血。

5.頸椎損傷

幼童頸部力量不足,劇烈甩動或摔落容易造成頸椎損傷甚至癱瘓。

醫師強調:「幼童的身體小、脆弱,成年人只要稍微用力過度,都可能造成不可逆的重傷。」這也是這起案件,法院認定暴力行為具高度可預見性的原因。

此外,有些家長在安撫哭鬧嬰兒時,會無意識地用力搖晃,這也是嚴重危險行為,統計顯示:

  • 劇烈搖晃嬰兒的死亡率約25%

  • 存活者有高達 80% 出現重度後遺症
    (失明、癱瘓、智能受損等)

因此國民健康署提醒,寶寶哭鬧時,應牢記「3不2要」原則:

  • 不亂晃: 勿雙手抓住寶寶的腋下或把嬰幼童放在大腿上劇烈晃動。

  • 不拋接: 勿上下拋接嬰兒,或將寶寶直接大力地丟到床上。

  • 不撞擊: 勿掌摑寶寶臉部或頭部。

  • 要支撐:抱起嬰兒時,注意保護嬰兒頭頸部。

  • 要耐心:耐心緩和寶寶的情緒,若照顧者因寶寶持續哭鬧,而無法短時間安撫,可尋找其他照顧者替代照顧或以寶寶喜歡的玩具、音樂等用品,轉移嬰兒不安的情緒等技巧。

2009年起,「嬰兒搖晃症」更名為「受虐性腦傷」,以免造成一般照顧者不必要的焦慮。正常、輕柔的安撫並不會造成腦傷,造成傷害的往往是高度劇烈的搖晃。

 

育兒壓力怎麼辦?專家建議:先停下來,再求助

這起案件讓社會不得不面對:情緒累積不是個人問題,而是家庭、制度與社會共同的課題,當照顧者面臨情緒濱臨失控時,以下做法能有效降低風險:

1.離開現場

在確認安全的環境下「暫時離開現場」是最好的方式,先告訴孩子「媽媽需要冷靜一下」,暫時離開衝突情境30秒或1分鐘,有效緩和緊張的氣氛。

2.深呼吸 4-4-4 法

吸氣4秒、停4秒、吐4秒,快速降低身體的緊繃反應。

緊張情緒下,呼吸會不知不覺變得急促、過度換氣,研究指出,調整呼吸有助於緩和情緒,因此當情緒快爆發時,使用444呼吸法,可以幫助身體重新開機。

3.求助不是弱者,不需要強撐

育兒容易有負面情緒很正常,這時候可向伴侶、家人、朋友或專線求助,分擔負面情緒,不需要強撐硬挺,求助不是弱者,承認自己需要休息是很正常的反應。

4.建立固定喘息時間

父母也需要休息,可安排定期「父母休息時段」,讓他人短暫協助看顧,讓自己有喘息的空間,育兒需要的不只是技巧,而是支持,唯有當照顧者不再獨自承受,悲劇才不會再次發生。

 

撰文/王佳琦

資料參考/衛生福利部

圖片來源/photo-ac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