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職場不只是生活上的轉換,更是一場心理上的調整。其實,你不孤單!聯合心理諮商所心理師林怡慧指出,根據衛福部2024年兒童青少年生活狀況調查,有四成0-3歲小孩的媽媽都曾申請育嬰留職停薪,平均有8.8個月。換句話說,很多人都跟你一樣,在面臨「要不要回去」的拉扯。
很多媽媽常問自己:「為什麼這件事對我來說這麼難?」其實,這並不只是「找工作」的問題,而是背後有好幾層壓力交織在一起。
生理上的調適
懷孕、生產、哺乳,讓身體經歷了很大的變化。孩子出生後,生活作息完全被打亂,半夜起來餵奶、安撫哭鬧,常常睡不好。再加上荷爾蒙波動、體態變化,很多媽媽都會覺得「自己不像以前的自己」,需要時間能讓身體和心靈慢慢恢復。
當家庭從「兩人世界」變成「三口之家」或更多成員時,伴侶之間要磨合新的分工方式。很多媽媽心裡其實渴望被理解、被看見,但伴侶卻常習慣用「解決問題」的方式回應,忽略了真正的情感需求。再加上育兒本身也會遇到挫折,媽媽容易懷疑自己「是不是不夠好」,這些自責與焦慮,讓「回去上班」變得更複雜。
經濟與社會的壓力
經濟往往是推動媽媽回職場的主因。養育孩子的費用不小,如果家庭只靠單一收入,難免感到壓力。同時,經濟依賴可能讓媽媽不敢表達需求,心裡缺乏安全感。另一方面,社會對「好媽媽」的期待嚴苛,認為媽媽應該犧牲自己、全心照顧孩子。當媽媽想回職場時,除了家人意見,還要面對外界的眼光。
簡單說,就是身體需要適應、心理有掙扎、經濟與社會壓力同時存在,讓重返職場既令人期待,又充滿挑戰。不過,了解這些壓力,也能幫助你接納自己的感受,不用苛責自己,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節奏,慢慢邁出下一步。
很多媽媽心裡會有一大堆小劇場:「我能不能一邊工作一邊照顧孩子?」「我回去之後,會不會跟不上?」「先生到底支不支持我?」
其實,比起馬上衝出去找工作,更重要的是先整理好心態。
①誠實問自己:我為什麼想回職場?
怡慧心理師建議,媽媽請先誠實問問自己,想要回職場的原因是什麼?是真的想重新出發,還是只是想逃離家務和壓力?
動機會影響你走得長不長遠。如果只是「逃避」,回去之後可能還是會覺得不快樂;但如果是「真心想要成長」,那這一步就會成為正向的投資。
「成為全職媽媽本身就是一個重要而美好的決定,這段付出值得驕傲。」怡慧心理師特別提醒,媽媽們一定要先肯定自己,理解自己,對自己說「你做得很好,你值得被理解。」有了這份底氣,下一步才會走得更穩。
想想你真正想要的生活是什麼樣子?1年、3年、5年後的生活樣貌?畫出藍圖能幫助我們更清楚方向。但同時也要允許自己保有彈性,不一定要一次到位。萬一某個選擇不太合適,隨時可以調整。
怡慧心理師小提醒:照顧好自己,才能更好的陪伴家人
身為三寶媽,怡慧心理師有個原則「先做自己的事,再照顧家裡」。因為媽媽若能先照顧好身心,心態就會更平穩,陪伴孩子時也能更專注、更快樂。別忘了,快樂的媽媽,才是孩子最需要的媽媽。
離開職場一段時間後,許多媽媽最擔心的問題就是「我還有競爭力嗎?」這份不安很常見,因為除了專業上的落差,還有心理和人際的重新適應要面對。
在快速變化的產業中,空窗幾年確實會讓人覺得落後。例如科技、醫療或金融領域,專業知識更新很快,回職場時需要額外努力補足。但這並不代表自己沒有能力,只是需要花點心思去補強。可以透過進修或學習,把自己再慢慢拉回軌道。
回到職場後,有時會發現原本的位子已經有人接手,只能從發展性比較有限的工作重新開始。這確實會讓人失落,但其實這也是一個重新累積的機會。只要找到新的價值和強項,未來還是有空間往上走。
人際關係需要重新適應
休息一段時間後,舊同事可能已經不在,回到公司環境也變得陌生。這會讓人覺得不自在,但別忘了,人際關係需要時間慢慢建立。只要給自己一點耐心,很快就能重新找到平衡。
自我懷疑不斷冒出來
「我能兼顧工作與家庭嗎?」、「孩子會不會因為我上班而缺乏陪伴?」這些念頭幾乎所有媽媽都會有。怡慧心理師提醒,這些想法很正常,但不要因此全盤否定自己。比起追求一次就做到完美,更重要的是慢慢調整,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節奏。
重返職場不只是媽媽自己的選擇,而是需要全家協力的決定。先評估家人的支持度,並開始分工協調,才能減輕「雙重壓力」,讓你既能專注工作,也不會把自己累垮。
分攤責任,不要獨自承擔
別把所有家務和育兒責任全扛在自己身上!試著列出每天或每週的待辦清單,和伴侶協調分工,讓每個人都有明確責任。這樣媽媽才能有空間兼顧工作與自我成長。
選對時機,避免指責
和伴侶談分工時,時機很重要。如果在情緒不穩的時候聊,很容易吵起來。相反地,等到雙方心情平靜,用「合作」而不是「指責」的語氣來表達,對方更容易聽進去。
看到另一半的努力
有些爸爸雖然想幫忙,但因為不熟悉育兒而顯得笨拙,甚至覺得自己「很沒用」。如果只看見對方的不足,就會陷入爭執。不妨試著承認他的努力,給予一些肯定,夫妻關係會更穩固。
勇敢表達脆弱
不少媽媽因為經濟依賴另一半,不敢說出自己的需求,常常忍到情緒爆炸才吐露。其實,能帶著自信去表達脆弱,更容易換來伴侶的支持。真心說出感受,不是示弱,而是讓彼此更靠近的一種方式。
光是心態準備好,還不夠,行動上的調整也很重要。很多媽媽會覺得「我已經脫節太久了,不知道該怎麼開始」,其實可以先從小步驟做起,慢慢累積自信。
維持學習熱情
不一定要馬上重回全職工作,但可以透過短期課程、線上學習或專業進修,先保持與職場的連結。這樣做不只是補足知識,更能讓自己知道「我還在持續成長」。舉例來說,學一點電腦技能、數位工具,或是參加社群分享,都是重新暖身的方式。
從兼職開始嘗試
不用急著一步到位回到全職,先從兼職或接案開始,會讓壓力小很多。這樣可以一邊試水溫,一邊重新調整家庭分工與時間安排。等到自己和家人都比較適應,再逐步增加工作比例,會比一次跳進全職更穩妥。
先求有再求好
第一次重返職場,不一定要追求「夢想工作」。心理師提醒,可以先找一份能讓自己重新站穩腳步的工作,先適應工作節奏,再逐步往理想條件靠近。因為當你重新累積經驗與自信,才更有底氣去追求更好的發展。
重返職場,是一段既期待又害怕的旅程。過程中難免會有不安與掙扎,但這同時也是一個重新認識自己的機會。
要記得:你不是「離開職場的人」,而是「曾經全心照顧家庭,現在準備再度出發的人」。
先給自己一份肯定,再慢慢踏出步伐。當你做好心理建設,懂得尋求家人的支持,並一步步累積實力,重返職場不只是可能,而是能讓你活出更完整自己的開始。
採訪撰文/江睿毓
諮詢/聯合心理諮商所心理師 林怡慧
林怡慧
學歷: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 碩士
專業:情緒焦點伴侶治療國際認證治療師ICEEFT Certified EFT Therapist、情緒焦點伴侶治療國際認證督導ICEEFT Certified EFT Supervisor
現任:聯合心理諮商所心理師、社團法人亞太情緒取向伴侶與家族治療協會會員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