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準爸爸而言,從得知伴侶懷孕開始,心理的轉變幾乎是瞬間發生的。雖然身體沒經歷懷孕的變化,但責任感、經濟壓力、對未來的不確定感早已悄悄壓在心上。
對新手爸爸來說,孩子出生後生活整個翻轉。睡眠不足、育兒手忙腳亂、伴侶情緒起伏,種種變化可能讓他們在短時間內感到失控,甚至出現低落、疲倦、無力感。
根據國外研究指出,大約10%的新手爸爸會出現「產後憂鬱」或情緒困擾,但卻往往沒被看見或承認。
因為「男人要堅強」的文化框架,讓許多爸爸選擇隱藏自己的不安,硬撐、壓抑,久而久之,不但影響與伴侶的關係,也可能損及與孩子的連結,和自我價值感。
心理健康調整不是脆弱的表現,而是一種「照顧自己、照顧家人」的能力。以下是幾個簡單但實用的自我調適與支持建議,獻給正在努力中的爸爸們:
不需要每一步都要做到最好。你可能會不小心打翻奶瓶、哄睡失敗,甚至會有「我是不是不適合當爸爸」的懷疑,這都很正常。接納自己的不安,是走向成熟的開始。
即使每天只是一個20分鐘的散步、泡杯熱茶、打個電動,也要給自己一點「獨處時間」。爸爸也是人,也需要調整呼吸與情緒的空間。
你不需要獨自扛下所有壓力。適時與伴侶分享你的感受,也會讓對方更理解你的辛苦。兩人一起照顧彼此的情緒,才能一起走得更長遠。
加入育兒社團(例如:2025蛇寶寶/懷孕育兒好康報)、爸爸討論群組,聽聽其他爸爸的經驗會讓你知道:「不是只有我會這樣」。這種互相理解的力量,比你想像得大。
若你發現自己情緒持續低落、易怒、失眠、提不起勁,不妨諮詢心理師或尋求心理健康資源。這不是脆弱,而是成熟的選擇。
在家庭轉變的過程中,不只是媽媽在改變,爸爸也在默默地承受與調整。以下是幾個實際的陪伴與支持方式,讓兩人一起走過育兒期間的高低起伏:
一句簡單的關心,能打開對話的門。與其期待他自己說出情緒,不如先讓他知道「我願意聽、我想理解你」。
尿布包歪了、奶泡太多、安撫失敗……這些都是學習的過程。試著先說「我看到你真的有在努力,辛苦了」,比「你又弄錯了」更有力量。
讓他有一小段屬於自己的放空時間,或是兩人一起坐下來聊聊天,都能讓他感受到「你也值得被照顧」。
不是把所有育兒知識都交給爸爸自學,而是「我們一起來研究怎麼泡奶」、「我們一起看看這堂線上課」,讓爸爸知道,他不是獨自一人在這條路上。
如果你發現他情緒壓抑、經常沈默或焦躁,可以溫柔地鼓勵:「想不想試試看和專業的人聊聊?也許會舒服一點。」不需要強迫,但可以建議。
“你不需要是完美爸爸,只要是真實、願意學習、願意陪伴的爸爸,就已經是孩子眼中的英雄了。”
而對媽媽來說,支持爸爸並不是替他承擔,而是一起為這個家努力,彼此照顧,讓每個成為「父母」的過程,少一點孤單,多一點力量。
整理撰文/江桂香
圖片來源/pexels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