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家庭 健康百寶箱

令人臉紅紅的「蘋果」正流行!沖繩「蘋果病」流行,孕媽咪要特別小心

最近大家討論的「蘋果」話題,不只有新上市的 iPhone 17,沖繩還爆發了一種「蘋果病」,但別誤會,這不是最新科技產品,而是一種由微小病毒 B19 引起的傳染性紅斑症。當地病例數在短短一週內就突破警戒值,讓旅人和家長族群不得不提高警覺。
令人臉紅紅的「蘋果」正流行!沖繩「蘋果病」流行,孕媽咪要特別小心

 

根據統計,台灣人赴日旅遊的人次光是上半年就突破三百萬人,其中沖繩因為距離近、氣候適宜,成為台灣人喜愛旅遊的地區之一。

近日沖繩那霸市保健所首次發布「蘋果病」警報,蘋果病過去常被認為只是小朋友容易出現的輕微紅疹,但其實在孕婦和有血液疾病患者上,可能有更嚴重的威脅,面對疾病還是不能掉以輕心,提醒前往民眾務必提高警覺,做好防疫工作。

 

蘋果病是什麼?會傳染嗎?傳染途徑一次看

蘋果病跟水果無關,他的學名是「傳染性紅斑」,是由人類細小病毒B19引起的,屬於急性傳染病,最明顯的特徵是雙頰出現鮮紅色的紅疹,兩頰紅紅的像蘋果一樣,因此才有蘋果病這個名聲。

除了面部有紅疹這個顯著得特徵外,皮疹往往會延伸到軀幹和四肢,呈現網狀或是花邊狀,成人患者得到還會合併關節疼痛或關節炎,另外在皮疹出現前,會有類似感冒的症狀,比如發燒、流鼻水、喉嚨痛等,這階段正是傳染力最強的時候,切記有輕微感冒症狀還是要做好疾病防護,比如戴好口罩、遠離人群等,不要以為症狀輕微就鬆懈,無意間將疾病一傳十、十傳百的散播出去。

蘋果病是會傳染的,跟感冒一樣,主要是經由飛沫傳染、直接接觸傳播,近日出現的案例,發現罹患蘋果病的孕婦,透過胎盤傳給了胎兒,也有因為輸血而被感染,前往該地旅行的旅客要小心,蘋果病的潛伏期大約有4~20天,因此就算旅遊期間沒有出現症狀,返國後仍有可能會發病。

►感染症狀及治療方法一次看(資料來源:疾病管制署

1.初期類似感冒,屬於急性熱性疾患,有慢性溶血性疾病者可能有再生不良貧血症。

2.感染後期至恢復期

✓ 不定型發疹(風疹樣、蕁麻疹樣、但紅斑、出血性水膿疱、剝脫性皮膚炎)

✓ 關節炎

✓ 血液異常(依宿主免疫狀態而有不同症狀,例如:貧血)

✓ 血管性紫斑病

✓ 神經障礙、急性腦炎、髓膜炎、神經炎等

✓ 心臟血管障礙、急性心肌炎、心律不整、全身性浮腫

3.慢性疾患:慢性關節炎

4.胎兒感染:胎兒貧血(羊水過少、胎兒水腫)、流產、死產、畸型等

►治療方式

目前尚無有效之特異療法,若有高度貧血發生時,可對病患進行紅血球輸 血治療。若有持續感染狀態發生時,可自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r-gfob- ulin)(400mg / kg / day 連續五天),以減少血中病毒量。

 

孕婦要特別小心,嚴重時可能會導致流產!

大部分健康兒童和成人感染後,症狀輕微的可以自行痊癒,但對於某些高風險族群,就不得不慎重看待,一旦罹患可能會引發嚴重後果,不得不小心。

1.孕婦

蘋果病對孕婦本人威脅不大,但對胎兒卻有危險,若懷孕期間感染,病毒可經由胎盤影響胎兒,導致嚴重貧血甚至增加流產、畸胎的風險,提醒孕媽咪,若罹患或接觸蘋果病患者,要立即就醫。

2.血液疾病患者

例如缺鐵性貧血、地中海型貧血、鐮刀型貧血、遺傳性球狀紅血球症、甚至愛滋病患者,因本身造血功能較脆弱,感染後可能出現「再生不良性貧血危機」,需要緊急輸血治療。

3.免疫功能低下者

感染後症狀可能更加嚴重,痊癒時間也更長。

因此,若屬於上述族群,建議在疫情期間避免前往疫區,或務必加強個人防護。

 

台灣蘋果病狀況如何?如何預防與自我保護?

蘋果病在台灣並非罕見疾病,國內每年都有零星病例,過去也曾出現校園群聚案例,雖然目前尚未出現大規模疫情,但由於國際旅遊頻繁,跨國間傳播風險仍然存在,疾管署也提醒,民眾不必恐慌,但應保持警覺,若家中有孕婦或患有血液疾病者,更需要多一分留意。

目前尚無針對蘋果病的特效藥物或疫苗,但透過日常防護仍能降低感染風險:

  • 勤洗手:使用肥皂與清水,避免僅依賴酒精乾洗手。

  • 佩戴口罩:尤其在出入公共場所或有感冒症狀時。

  • 咳嗽禮節:打噴嚏或咳嗽時掩住口鼻,避免飛沫傳染。

  • 避免接觸:盡量避免與疑似感染者密切接觸。

  • 孕婦及高風險族群應避免前往疫區,或在必要出行時,嚴格做好防護。

疾管署與國際資料皆指出:酒精乾洗手對細小病毒 B19 無效

因此,單靠隨身酒精噴霧並不足以防護,正確洗手、配戴口罩、注意咳嗽禮節,才是更可靠的預防方式。

沖繩爆發蘋果病疫情,提醒我們即使是看似「小兒常見疾病」,在特定族群中也可能帶來重大威脅,對一般旅客而言,保持良好衛生習慣即可安心出遊,但若是孕婦或血液疾病患者,更需要審慎評估旅遊風險。

 

整理撰文/王佳琦

圖片來源/photo-ac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