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育兒 親子教育

孩子有主見不是叛逆,是福氣!專家:從現在開始做到三件事,養出有想法、能變通的孩子

當我們談到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力時,父母得先接受一個不太好聽的事實——真正會思考的孩子,不一定看起來很乖。
孩子有主見不是叛逆,是福氣!專家:從現在開始做到三件事,養出有想法、能變通的孩子

 

當孩子越來越有自己的意見,開始會對父母回嘴、質疑地說:「我不同意,為什麼一定要這樣?」你的反應是「你就照做就好」,還是「我想聽聽看你的想法」? 

台灣大學機械工程系詹魁元教授曾在《未來Family Podcast》的訪談中提到,「台大教授會希望看到比較「野」的孩子,敢去做一些決定、敢去做一些挑戰。」而在此之前,孩子必須先願意動腦,付諸行動,並將想像實現。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幼兒與家庭科學學系助理教授吳怡萱指出,0到6歲是大腦建構的黃金期,確實是培養獨立思考力的關鍵階段。她強調,「21世紀所重視的不只是知識的累積,而是能否勇於跳脫舒適圈、主動探索與選擇自己真正感興趣的事物。」而具備思考能力的孩子,更容易做到這些挑戰,也因此在創造力、自主性與獨立性等方面展現出更強的潛力,「這反而是在AI時代,孩子能脫穎而出的核心能力。」 

 

父母得先接受「孩子不會太乖」的事實 

當我們談到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力時,父母得先接受一個不太好聽的事實——真正會思考的孩子,不一定看起來很乖。 

國立清華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副教授兼系副主任陳湘淳指出,許多家長常將「有想法」誤認為「不守規矩」或「不聽話」,但其實真正有思考能力的孩子,反而更懂分寸。他們會觀察場合、掌握對話的時機與方式,知道什麼時候說、怎麼說,才能讓意見被聽見。從幼兒期開始,若孩子能在對話中練習表達與協商,他未來更可能成為一個能溝通、有判斷力的人。「真正的挑戰,是父母能不能忍住糾正,給孩子犯錯與提問的空間。」 

 

這五種NG教養方式,恐讓孩子更不願意思考! 

1.認為孩子在挑戰權威,頂撞大人 

親職教育推廣人陳其正(醜爸)則認為,思考是人的本能,父母若總想掌控孩子的每個選擇與想法,久而久之孩子會失去主動性與思考動力,變得越來越被動。「父母常說要孩子會思考,但只要孩子一跟自己意見不同,就覺得在頂嘴、在挑戰我,這其實是很矛盾的。」 

吳怡萱舉例,若老師出一道選擇題,心中預設正確答案是A,但有思考能力的孩子可能會提出B、C、D,並據理力爭,這時大人若無法接受不同觀點,反而會扼殺孩子批判性思維的萌芽。 

她強調,有想法的孩子未必叛逆,而是願意思考,並嘗試用不同角度看事情。如果大人總以「你為什麼不能照我說的做?」來回應孩子,就容易讓孩子逐漸放棄思考與表達。真正的教養關鍵,是願不願意陪孩子討論,而不是要求他每次都「答對」。 

2.過度保護,不給孩子嘗試機會 

吳怡萱指出,父母怕孩子受傷、犯錯是天性,但若因此而習慣總是替孩子做決定、說「不行」,會讓孩子少了評估後果的機會,也就會阻斷孩子獨立思考。若孩子六歲前能透過一些自理能力,如:自己倒水打翻後怎麼辦,從小體會犯錯與彌補的歷程,將有助於培養面對挫折的韌性。 

陳湘淳補充,當孩子說出「我自己來」時,就是自主發展的關鍵期。若家長急著介入、甚至挖苦「我就知道你不會」,孩子將內化為「我不行」、「反正我想了也沒用」,逐漸退縮、放棄嘗試與思考。 

3.太快給孩子答案 

陳湘淳指出,家長常因為忙碌選擇「最省事、快速」的方式,而這個捷徑就是,「你不要意見那麼多」、「你聽我的就對啦!依照我之前的經驗,就這樣做是最好的。」雖然是出於好意,但跳過了讓孩子自己試錯的過程,反而剝奪了他反思與修正的機會,「想培養真正會思考的孩子,就要捨得讓他走點彎路。」 

吳怡萱則補充,思考需要時間,當孩子問問題、遇到困難求助大人時,若直接給答案,孩子就失去動腦的機會。尤其在節奏快速、3C充斥的生活中,孩子的專注力本就容易被壓縮,更需要我們刻意放慢腳步,給他練習思考的空間。 

4.否定或不重視孩子提出的解決方案

孩子願意提出自己的方法,代表他正在思考。然而,如果每次開口後只換來否定或忽略,他很快就會選擇沉默。陳湘淳提醒,鼓勵孩子表達不只是「讓他說」,更關鍵的是「說完後給予正向回饋」。 

即使孩子提出的方案不夠完善,但大人也可以說:「這是個不錯的方法,那你覺得還有別的方法嗎?」這種方式既表達尊重,也技巧性地引導他思考更多選項。藉由肯定與延伸提問,大人能一步步陪孩子走向更合適的解法,同時保留他的成就感。 

幼思職能治療所負責人童童老師補充說道,孩子的建議也許不完美,但往往是他為了解決當下情緒或困難所提出的真誠選項,若不違反原則,其實可以彈性接受。當大人願意傾聽與協商,孩子才會更有動機去思考與嘗試,並逐步培養出問題解決的能力。 

5.把探索行為解讀成「不乖」,一犯錯就指責 

醜爸舉例,當孩子動手拆玩具、反覆擺弄或做些看似「破壞性」的動作時,有些大人第一時間會覺得:「怎麼這麼不乖!」但這些行為其實可能是孩子在探索和理解世界的方式。 

如果大人願意放下預設、陪在旁觀察,就會發現孩子或許只是在試著理解「為什麼它不會動」、「裡面是什麼」,甚至會主動來問:「可以幫我拆開嗎?」,久而久之,孩子自然就會養成願意想辦法解決問題的習慣。 

陳湘淳建議,在看到孩子犯錯的當下,與其指責孩子,不如先問:「發生什麼事?」這不只是了解事件,更是幫助自己冷靜、轉向理性。孩子也才有機會從自己的角度表達,而不是在被罵的恐懼中關上溝通的門。 

 

鼓勵孩子動腦,現在開始可以做的三件事 

第一件事:穩定情緒擺第一,給孩子安全感 

孩子無法在情緒風暴中思考,這是大腦的機制反應。吳怡萱指出,大腦會優先處理生存與情緒,最後才有餘力思考。所以當孩子情緒爆炸時,大腦會直接當機、空白,這時別急著講道理或要求他想辦法解決問題,因為他根本「聽不進去」。 

陳湘淳也提醒,當孩子崩潰大哭時,大人的語言對杏仁核都是刺激,會讓他更加無法冷靜。這時最好的方式,是安靜地陪伴,等他哭完、平靜後,再溫柔地問:「你想跟我說,發生什麼事嗎?」穩定情緒,是讓孩子能夠思考與解決問題的第一步。當他在情緒中感受到安全與被理解,也會更願意信任你、開口說出內心的想法。 (相關閱讀:讓孩子的心有所依靠!爸媽只要做到這件事,就能給孩子高品質的陪伴

第二件事:練習三個提問 

吳怡萱分享,大人和孩子互動時,可以想像像在打乒乓球──孩子丟出一顆球(問題或話題),我們接住並回應,再把球打回去,讓對話持續來回,這就是「serve and return」的概念。 

如果孩子問:「為什麼她的頭髮是黑色的?」與其用「因為頭髮本來就是黑色」這種句點式答案,不如換成:「我也不知道耶,你覺得大家的頭髮都一樣嗎?我們要不要一起查查看?」這樣的開放式問句,讓孩子有機會繼續提問、探索與表達想法。 

因此,吳怡萱建議,父母從現在開始可以練習這三個提問:「我們來試試看,好嗎?」、「你覺得可以怎麼做?」或「我可以怎麼幫你呢?」這些提問不只延續了對話,也讓孩子學會思考與表達自己。 即使孩子年紀還很小,一時之間講不出來也沒關係,重要的是父母願意把主導權的一部分交還給孩子,讓對話多一點「問號」,少一點「句點」。 

第三件事:玩「不可以說不知道」的遊戲 

陳湘淳分享,他們家曾有段時間會玩「不可以說不知道」的遊戲,不論大人小孩,被問問題時都不可以直接說「我不知道」、「我沒辦法」,一定得提出一個看法或辦法,如果當下真的想不出來,只能說「我想一下」。 

她說:「這個遊戲的重點,不是要孩子立刻想出正確答案,而是訓練孩子不依賴他人,主動去思考解決方案,因為辦法是人想出來的。」這個過程中,鼓勵、引導孩子腦力激盪,即使提出的方法不完美,也可以說:「好啊,那你先去試試看,有需要再來找我。」讓孩子在嘗試中建立解決問題的能力與信心。 

 

延伸閱讀:爸媽不要覺得孩子問題很多很煩,要讓孩子了解,自己的好奇與想法是值得被重視的

 

*本文轉載自未來Family原文網址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