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育兒 親子教育

閱讀,就是學習的開始!幼兒階段的養成最關鍵,專家盼各方重視,讓「閱讀平權」落地實踐

閱讀力決定學習力,但,並不是每個孩子都生在書香環繞的家庭。閱讀資源的「貧富差距」加大,已是台灣社會的現在進行式,並展現在學力差距上。該如何彌平鴻溝?關鍵就在於「閱讀平權」。
閱讀,就是學習的開始!幼兒階段的養成最關鍵,專家盼各方重視,讓「閱讀平權」落地實踐

 

許多研究都已證實,閱讀力強的人,學習力也更好。

世界變很快,閱讀力的重要性卻從未改變,甚至比以往更迫切,

為什麼呢?進入 AI時代,知識獲取變得容易,但如何理解、判斷與整合資訊,卻很考驗閱讀力與思辨力。

新課綱上路後,更是誰的閱讀理解能力好、誰就在學習之路上佔有優勢,對現在的孩子來說,閱讀力已不只是加分,而是能否跟上「素養」潮流的關鍵裝備。

然而,閱讀並非所有家庭都能負擔得起的「起跑線」,隨著通膨壓力加重、生活開銷節節攀升,許多家庭無力投入額外資源,閱讀資源的貧富落差,正在迅速擴大。

 

閱讀的影響深遠,應該視為「基本人權」

「閱讀,應該視為一種基本人權。」立委陳培瑜強調。

本身也是二寶媽的她,長期關注、推動閱讀議題,她表示,如今台灣學生的學力落差,首次明顯出現在小四、小五的學力測驗,第二次則在國中教育會考階段。

殘酷的是,差距愈到後期、愈難彌補。何以至此?她坦言,很多成績落後的孩子,其實並非不努力,而是他們從一開始就缺乏閱讀理解的基礎,根本跟不上學習。從此觀點來看,從小培養閱讀習慣,其意義與影響極為深遠。

正因如此,陳培瑜進入國會後,已推動《國民教育法》修法,促使教育部固定編列預算、充實國中小圖書資源;她也持續倡議,盼政府更關注幼兒園閱讀資源不足的窘境,從政策面、制度面來改善。

 

學齡前的閱讀養成,最吃家庭資源

閱讀力,決定了孩子的學習起跑線,而且腦科學研究早已顯示,閱讀習慣的養成是愈早開始愈好。

「偏偏,學齡前的閱讀習慣培養,最吃家庭資源。」曾任台北市國小學生家長聯合會總會長的吳政鴻點出。

吳政鴻本身也是二寶爸,並擔任出版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多年。他直言,若想趁孩子還小時養成閱讀力,要持續投入「有形的」和「無形的」資源,前者如適合的圖書,後者則包括親子共讀所需的時間與心力。

對多數雙薪家庭來說,兩者都是不小的負擔,儘管圖書能到圖書館借閱,但也不是每戶人家都離圖書館很近,本就有城鄉差距的問題。

 

現行閱讀政策涵蓋新生兒、國中小學生

目前政府在新生兒階段的閱讀啟蒙,會透過各縣市政府,在圖書館、醫療院所或戶政事務所發放「嬰幼兒閱讀禮袋」,內容包含一本適合共讀的好書、閱讀手冊及相關資料,希望協助新手父母,從孩子出生起就能展開親子共讀。

對於學齡兒童,政府也推動「國民中小學新生閱讀推廣計畫」,每年開學時,都會贈送小一新生及國一新生一本適齡圖書,盼能藉此啟發孩子的閱讀興趣。

此外,學校端,國中小圖書館在購置圖書時,亦有明確的經費規範,作為推動閱讀資源的基礎保障。

 

幼兒園階段,閱讀政策未能銜接的空白點

「看了這些政策,不難發現,幼兒園階段是閱讀推廣政策的一個斷層。」吳政鴻說,新生兒、國小及國中階段,都有政府的閱讀資源投注,但幼兒園端卻是個明顯缺口,缺乏系統性的閱讀教育支持。

由於沒有圖書購置規範與固定預算,幼兒園面臨藏書資源有限、推廣閱讀的師資不足等困境,只得各自努力。

吳政鴻強調,以台灣現況來看,多數孩子待在幼兒園的時間是很長的,為了避免錯失閱讀習慣的黃金養成期,建議政府單位能系統性的補足這塊缺口,讓「閱讀平權」得以落實。

例如,可編列預算讓全國六千多所幼兒園購置優良讀物、針對幼兒園新生每人贈送一本適齡圖書,亦可請閱讀老師定期巡迴到各個幼兒園,進行閱讀推廣課程等等。

 

民間團體投入,以多元形式推共讀

為了不讓孩子因為「一本書的距離」而掉隊,已有不少民間團體投入,尋找施力點。比方說,家醫科醫師陳宥達就創立了「台灣展臂閱讀協會」,以「閱讀處方箋」形式介入健兒門診,推動共讀。

陳宥達本身也是二寶爸,他觀察,偏鄉與弱勢家庭的孩子,常因書籍取得困難而失去閱讀起點,他參考了國外的「展臂閱讀模式」,在健兒門診開立閱讀處方,連結社區資源如圖書館,搭配繪本媒合、教案與線上影片,讓需要的家庭能有書可讀、有方法引導。

他強調,閱讀力的養成不僅是教育議題,還是可以回應孩子語言刺激不足、家庭陪伴缺乏、社會資源不均等問題的「生活處方」。

 

資源分散、政策碎片化,盼有更好的整合

陳宥達點出,如今政府雖有相關措施,但各個部門各自施行、政策頗為碎片化,期盼能透過行政院層級整合,成立「嬰幼兒語言發展推進小組」。

其中,教育部可以從托育、幼教、圖書館等方面來切入,例如在托育系統導入語言促進課程與共讀教案、圖書館增設嬰幼兒繪本角與家長工作坊、將共讀推廣納入幼兒園與圖書館績效評核等。

衛福部則能從健兒門診來著力,陳宥達建議,可將閱讀處方納入預防保健給付與發展篩檢流程、強化醫師衛教時數與點數補助、結合語言刺激評估與家庭社會處方箋轉介制度等等。

至於家庭支持,則屬於社家署的權責,可以努力的方向如親職中心納入共讀指導、提供書籍媒合與閱讀券、家庭訪視服務納入共讀教案、評鑑社區據點推動親子閱讀行動成效等。

「我相信我們每一個人,無論是父母、老師、醫療工作者或政策制定者,都有機會做點什麼,為孩子的起跑點鋪一條更公平、更溫暖的路。」陳宥達說。

 

家長常碰到的4大困境與專業解方

陳宥達觀查,關於親子共讀,目前家長們常面臨的困境有以下

  • 困境1⭢時間不夠。

  • 困境2⭢孩子依賴3C。

  • 困境3⭢家中缺乏書籍資源。

  • 困境4⭢家長不夠有自信。

他也提出以下解方,給大眾參考:

  • 解方1⭢親子共讀從每天5分鐘、10分鐘開始,固定時間如睡前,可創造儀式感。

  • 解方2⭢將3C轉為互動型使用,例如聽兒歌、唱歌跳舞、共看動畫、聽故事後討論角色、利用生活照片連結生活經驗、故事主題;用3C延伸互動而非單向觀看。

  • 解方3⭢政府更多投入、資源整合,例如圖書禮袋發送、地方圖書館增設借閱點、政府考慮發閱讀券補助購書、門診提供繪本、圖書館與醫療院所合作借書證辦證等。

  • 解方4⭢降低家長心理門檻,例如可提供圖卡、共讀提問範例、共讀小教室影片等等。

 

除了挹注資源,社會氛圍也是關鍵

整體而言,希望孩子養成閱讀習慣,根據國外研究,除了「資源可得性」之外,「語言互動」與「社會氛圍」也是關鍵。

陳宥達分享,所謂語言互動,是在共讀時強調親子之間的對話、不只是朗讀書中內容而已,例如可以運用開放式問句,跟孩子聊「你覺得主角現在在想什麼?」、「你猜猜接下來會怎麼樣?」,不僅有助於親子互動與連結,對孩子的語言發展也有益處。

至於社會氛圍,則要在孩子的每個接觸點,如家長、老師、圖書館員、醫師、護理師、社區志工等等,都盡量創造正向訊息與期待,如果社會整體對閱讀有正向支持,孩子自然也較容易認同這件事;換言之,每個人都有可以施力的點。

教育平權的核心,本就少不了閱讀平權,如今,這項議題不再只是理想目標,而是攸關世代競爭力的迫切挑戰,需要眾人的行動。

 

延伸閱讀:芬蘭 7 歲才學識字、瑞典禁用平板,北歐國家這樣打造出孩子的閱讀腦

 

*本文轉載自未來Family原文網址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