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育兒 親子教育

做到這3點,讓孩子聽話一點也不難!

為什麼爸媽總覺得孩子不聽話?不同階段都有爸媽覺得孩子不聽話的原因。然而,親子專家建議,要求孩子聽話之前,爸媽應該先討論出一個界線,在此範圍內讓孩子自由地發展。面對不聽話的孩子,爸媽只要用對方法與技巧,讓孩子聽話一點也不難喔!
做到這3點,讓孩子聽話一點也不難!

 

為何爸媽總覺得孩子不聽話?對於剛出生的寶寶,爸媽只要搞定他的吃喝拉撒睡就好。除了基本生理需求之外,寶寶的其他事情都得聽從爸媽,爸媽要寶寶躺著在床上,或是要寶寶多穿一件衣服…等,寶寶只能照做,大多都不會有什麼意見,任由爸媽擺佈。

到了1.5~2歲,孩子開始會講話,也有自己的想法,爸媽要他穿鞋,他說不要;爸媽要他吃蔬菜,他也不想。原本百依百順的乖寶寶,突然意見變得很多,然而,這時候凡事還是都得依賴爸媽的孩子,不僅上幼兒園要爸媽帶他去,爸媽外門時也一定要把孩子帶在身邊,但大人也有自己的行程要趕,趕來趕去的結果就是「你不要哪麼多意見,趕緊穿!趕快吃!」希望孩子照著大人的安排進行,若中間有些插曲,大人就會覺得孩子怎麼那麼不聽話!

隨著年紀成長,孩子意見更多,尤其是在3~5歲階段的孩子出現各式情緒,卻不知道如何宣洩其感受或壓力,最常使用的方法就是「哭鬧」。而且,有時候還不是在事情發生的當下發作,而是事後才突然上演一場嚎啕大哭的戲碼。親職教育講師魏瑋志(澤爸)指出,孩子可能在幼兒園裡受到一些委屈,回家後因為一點小事情而觸發情緒,小則哭、大則鬧,爸媽不懂孩子為何會變成如此?當孩子開始出現許多情緒,爸媽就會覺得孩子不聽話!

從一開始聽不懂孩子的話,到了開始有許多意見,以及後來許多情緒釋放,變成無理取鬧,每個階段都有爸媽覺得孩子不聽話的原因。

 

在規範之內,提供有界線的自由

在爸媽希望、要求孩子聽話之前,澤爸想要請爸媽先思考的是「為什麼一定要孩子乖乖聽話?」其實社會上所謂的成功人士往往都具有許多不一樣的想法;從爸媽的眼光來看,或許這些人從小就非常不聽話,也很不乖!

但畢竟孩子是尚未成熟的個體,還是需要爸媽的引導及教導,所以,澤爸認為孩子可以有自己的想法與意見,但爸媽必須給予孩子「有界線的自由」。這界線是隨著年齡而有所調整,當孩子還小時,界線較狹小,當孩子逐漸成長,界線也應該放寬。

觸碰界線,非得聽話不可

當孩子觸碰爸媽規範的界線,孩子別無選擇一定得聽話,但並非只要聽話卻不告訴孩子其中原因。澤爸以孩子出手打人為例來說明,當孩子一出手,爸媽應該立刻向前阻止,利用抓住孩子手的這個動作,讓孩子知道「不可以!」而不是像有些爸媽只會拼命地在孩子背後喊著「不要打!不要打!」有時候,孩子專注於當下事情,尤其是年紀越小的孩子專注力越單一,雖然可能聽到爸媽的聲音卻沒有聽進去,當作是耳邊風,然後,爸媽就會更加生氣地責罵孩子「我已經喊這麼久了,為什麼你沒有聽到!」抓住孩子的手之後,孩子一定會看著爸媽,此時爸媽再以嚴肅表情及語氣告訴他「不可以打人!」孩子就會知道不能出現打人的動作。接下來,爸媽就要告訴孩子為什麼不可以打人,並請孩子務必遵守此規範,也就是所謂的要聽話。

面對2~3歲孩子,爸媽應該使用孩子可以聽得懂的方式、表情及語氣來告訴孩子哪些事就是不可以。到了4~5歲,孩子逐漸可以聽得懂爸媽的言語,爸媽可以反問孩子為什麼你要那樣做,以瞭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再跟孩子說明爸媽為什麼阻止他,而且讓孩子知道當爸媽覺得這件事情不可以做的時候,就一定要乖乖聽話。澤爸提醒爸媽,沒有任何一個孩子一聽完爸媽的道理,就會認同並執行,爸媽得抱持著「溫柔的堅持」堅持要孩子做的事情。

孩子不聽話、有自己的想法是一件好事,但有些事情是非得聽得爸媽的話不可。澤爸分享他們夫妻倆的教養原則,只要孩子的情緒快要失控、或是關乎自身安全以及可能影響他人等情況,就會立刻向前安撫與介入。原因在於當孩子情緒失控,可能就會暴躁大哭、亂丟東西,影響到他人,甚至是失控打人。

夫妻討論溝通規範的界線

每個爸媽來自於不同家庭背景,一定會有屬於爸媽的想法,因此設立出來的規範與界線也不同。再加上每個孩子的個性與發展,這些規範沒有一定的標準,但爸媽一定要先溝通討論,否則夫妻倆光是因為教養問題就會吵個不同,若此時加上長輩的介入就會更複雜。

情形1、父母為主要照顧者

至於這個框框範圍是否需要與長輩討論?澤爸認為,只要夫妻倆自己好好討論就可以了。不過,若是長輩頻頻想要介入管教該怎麼辦呢?爸媽可以根據孩子平常由誰照顧來區分成兩種情形。若孩子大多由爸媽來帶,長輩是非主要照顧者,澤爸建議自己的爸媽自己溝通,也就是老公的爸媽有意見,就請老公回去溝通,然而重點在於溝通,而非指責,「媽~妳不要這樣子對孩子!」「妳這樣子不對啦~妳那個時代已經過了!」這時候,爸比的意思就是你錯我對,那麼長輩一定就會回說「我就是這樣照顧你長大的,你還不是長得好好的!為什麼現在就不行?」因而開啟一段爭執。所以,澤爸建議爸媽先感謝長輩疼愛孫子的心,再說明想要那樣做的原因,並懇求長輩給予主要照顧者教養的空間。

情形2、長輩為主要照顧者

若家中長輩是孩子的主要照顧者,澤爸認為就只能夠做多少算多少了,只要平安健康就好。因為長輩才是照顧者,若是爸媽涉入太多,可能就會被回嗆把孩子帶回家自己顧的回應,而且其實長輩年紀大了,體力不如年輕人,若是非得按照爸媽的方式來照顧孩子,對於長輩來說可能真的會蠻辛苦的。像是爸媽要求孩子30分鐘之內一定要把飯吃光,但偏偏孩子就是拖拖拉拉,於是長輩就要一邊盡力完成爸媽的要求,另一邊說服孩子趕快吃飯,變成夾在中間的夾心餅乾了。

而且,澤爸認為爸媽可以在自己的管轄範圍之內,堅持執行規矩即可。或許一開始孩子會抗拒兩套教養標準,「在阿公阿嬤家,我可以吃糖果,為什麼在我們家就不能吃?」有些爸媽很擔心,以為孩子小時候沒有規矩,等到長大整個人就會毀了。其實並沒有那麼嚴重,即便年紀再小的孩子能夠知道爸媽、阿公阿嬤還是其它人的區別,就像是爸媽自己面對不同人(如:家人、同事),一定會有不同的對應方式,孩子也是如此。

3、4歲後,讓孩子瞭解道理

當孩子滿3、4歲後,爸媽就應該讓孩子瞭解道理,像糖果餅乾、含糖飲料等不應該經常食用的垃圾食物,爸媽不要責怪長輩為何總是要買給孫子吃,而應該轉向與孩子說明原因,並要求孩子自己拒絕長輩,「不行!媽咪說我不能喝」即便面對長輩的誘惑,孩子還是能夠堅持,而不是千錯萬錯都是別人的錯,「為什麼你要把糖果給我孩子?」只會責怪別人,卻忘了伸手拿糖果的人是你的孩子!這也是現在社會上時常出現的青少年吸毒案例,大多數爸媽都把矛頭指向藥頭,為何販賣毒品,而忽略了卻為何自己孩子有吸食毒品的需求!重點是孩子自己本身有意願

 

教養

面對孩子不聽話,爸媽可以怎麼做?

當孩子不聽話時,爸媽可以想想為何孩子會這樣做?澤爸表示,並非一定要遵循著爸媽方式做事才一定是對的,應當保有孩子的自我意識。如果爸媽能夠暸解孩子的想法與要求,再從規範之中思考是否能夠達到雙贏的模式。而此時若孩子有些負面情緒,應該先安撫他的情緒,且爸媽也要提醒自己不要抓狂,先穩定住自己與孩子的情緒再說。

像是澤爸家的規定是最多一天只能觀看一小時的電視節目,而且中間廣告時間一定要讓眼睛休息一下,但看了半小時的卡通後,兒子很常會跟澤爸說,還想要再看,因為節目還沒播完,此時把電視關掉,兒子就會吵著要看。此時,澤爸想想兒子不聽話的原因為何?因為電視節目還沒有播完,他想要看完卡通,而澤爸關掉電視則是希望保護兒子的視力。澤爸動動腦想想是否有方法能夠同時符合父子的需求呢?於是,澤爸讓兒子再看10分鐘的卡通,但是在廣告時間,無論是看向遠處或是閉上眼睛,眼睛一定要休息。這類情境或許適用於4、5歲的孩子,才能夠協調溝通。但若是孩子年紀還小,如何讓孩子乖乖聽話呢?

第一招、給予緩衝時間

孩子的專注力通常只能在於當下,而且很難快速地轉換,孩子沒辦法像大人一樣,正在處理這件事情,突然間想到另一件事,便把手邊事情停下來去忙另一件事,如此輕易地轉換注意力。爸媽做個小實驗就可知道,先拿一些積木給孩子玩耍,過了幾分鐘,正當他玩得開心之際,跟他說我們要走了,孩子絕對不可能立即放手,即便爸媽在一旁不斷地跟他說,「我們要走囉,趕快穿衣服」孩子可能會假裝沒聽到不理你或是一直說我還要玩。

澤爸建議爸媽應該給予孩子一些緩衝時間,可能是再5分鐘,過程之中要不斷提醒孩子,還有4分鐘、2分鐘、1分鐘以及最後10秒倒數,孩子可能還沒有轉換完成,因而要求再玩一下,爸媽可以再讓孩子玩一分鐘。隨著逐漸遞減的時間倒數,孩子可以自己換檔完成。如果孩子看不懂時間,或是還沒有時間概念,也可以利用一首歌的時間來倒數,像是播放孩子平常喜歡的歌曲,告訴孩子這首歌唱完我們就要走了。

第二招、把命令變好玩

爸媽若是單純以命令口吻要求孩子做某些事,孩子可能興趣缺缺,但只要跟孩子說一句神奇咒語──「我們來比賽!」即便孩子沉迷於積木玩具之中,還不想要出門,爸媽跟孩子說「我們來比賽,看誰最快穿好鞋子跑到大門!」或許孩子可能還討價還價地說「我還要玩積木!」但當爸媽說了「預備~起!」之後,孩子絕對跑得比你還快,急忙地丟下手中的積木,衝到玄關趕緊穿鞋了。還有,希望孩子洗澡,改成跟孩子說「我們去玩泡泡」或是「玩水」換個說法,把命令變好玩,就會讓溝通變得十分順暢!

第三招、提供選擇項目

爸媽跟孩子希望選雙鞋子穿,才能趕緊出門去,但無論是紅鞋還是藍鞋,什麼鞋子都不要,孩子都回答不要,搞得爸媽都要抓狂了!但其實只要換個方式給予孩子選項──你要穿紅色鞋子還是藍色鞋子?孩子無法跳出爸媽的選擇框框,就會依照爸媽提供的選項來選擇,選擇完了還會很開心地覺得自己做了決定,其實孩子還沒有意會到這些都是爸媽給予他的框框。或是當孩子不想洗澡,爸媽除了跟孩子說我們去玩泡泡之外,也可以詢問孩子,你要自己走進去洗還是爸比抱你去洗?爸媽把想要孩子做的事情隱埋在選項之中,讓孩子不知不覺從中做出選擇。

面對個性不同、身處不同的發展階段的孩子,爸媽一定得使用不同方法,不可能一招行遍天下,學齡前如此,之後孩子進入小學或是青春期也是如此,身為爸媽就得因應孩子的發展來見招拆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