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專欄 部落客專欄

理想父親是什麼模樣?好爸爸,其實是一種態度

社會對母職的期待很高,而隨著時代變遷,對父職的標準也越來越高,現代對好爸爸的要求則不再只是會賺錢、養家糊口,還包括要懂得育兒,甚至支持老婆的工作。
理想父親是什麼模樣?好爸爸,其實是一種態度

社會對母職的期待很高,而隨著時代變遷,對父職的標準也越來越高。過去認為,父親只要扮演好經濟支柱,給予足夠家用,假日帶家人去遊山玩水,偶爾修理壞掉的家電,就可被稱為好爸爸。但現代對好爸爸的要求則不再只是會賺錢、養家糊口,還包括要懂得育兒,甚至支持老婆的工作。

 

 

中非共和國有一個阿卡部落(Aka),外出打獵的是母親,爸爸主要留在家裏照顧孩子。(註3)這個部落的爸爸們會花很長時間安撫小孩、陪小孩玩耍、幫他們洗澡。他們撫養孩子的時間,遠超過其他地方的爸爸。

 

很多媽媽大力讚賞這些阿卡部落的父親為「全球最佳爸爸」,但這樣的父職角色,就適用於我們的社會文化或者每一位爸爸嗎?

 

到底好爸爸該如何定義呢?

延伸閱讀要不要老公陪妳進產房?先別急,生產前先做這個測驗再決定!

 

現代爸爸的挑戰

兒福聯盟在「二○一五年父子互動關係調查報告」中,發現台灣父子互動關係狀況出現三大警訊,「不多話、晚回家、常神隱」,其中高達五成四的孩子,每天與父親聊天不到半小時,有四分之一的孩子和父親共進晚餐的頻率不到一週三天。(註1)

 

而2017的調查,台灣父子關係平均僅60分,僅4成孩子會和爸爸說自己的煩惱,在8項親職項目中,爸爸主要負責陪孩子做休閒運動。

 

過去的中華傳統文化認為,男主外、女主內,認為男人就是擔任好經濟支柱的角色,而女人就是負責將家裡的一切打理好,包括照顧孩子的生活起居、身體健康及情緒,甚至是關注孩子的課業。

 

而男人呢!只要在外打拼,願意拿錢回家交給太太,其他的,能不讓男人操勞就盡量不請男人幫忙,以往總認為所謂的好爸爸,似乎只要會賺錢就及格。

 

不過隨著時代變遷,加上社會結構的改變,原本由男人一肩扛起的經濟責任,逐漸轉變為雙薪家庭,妻子也必須要工作,共同分擔家裡經濟。

 

育兒方面,在社會文化與經濟結構改變的影響下,照顧孩子不再只是由媽媽主導,而是漸漸成為夫妻雙方共同的責任。

但我們的另一半可能在原生家庭學習到的父親形象,依然是那個終日為經濟奔忙,話不多的嚴父、大男人角色,等到自己成為父親,要轉變風格為溫柔、體貼、擅長關心、照顧孩子的「神隊友」,著實是個挑戰。

 

2017的兒盟調查也顯示,孩子印象中爸爸最常說的話是快去睡覺(44.7%),其次是功課寫完沒(41.4%)、考試考怎樣(39.7%),會關懷孩子的僅約23.5%;進一步詢問,發現不喜歡與爸爸聊天的原因包括爸爸心不在焉、愛說教、被3C產品干擾等,而少數喜歡與爸爸聊天的孩子,則認為爸爸會聆聽理解、關心鼓勵。

延伸閱讀從豬隊友變超級奶爸,這些事準爸爸一定要知道!

 

爸爸角色的重要性超乎原先想像

20世紀70年代前,兒童成長研究很少強調父親這個角色,當時人們認為,父親的功能就是經濟支柱,而母親則是孩子的情緒支柱。但目前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在孩子的生命之初,父親的角色能夠影響孩子一生。

 

拉姆錢達尼(Paul Ramchandani)在劍橋大學研究遊戲在教育、發展和學習中的作用。他說:「遊戲是兒童的語言。兒童通過遊戲探索世界,通過遊戲和其他孩子交往。」他跟研究團隊觀察了出生數月內父親和嬰兒玩耍的情景,隨後對這些嬰兒的成長進行追蹤研究。他們發現,在兒童成長的早期時段父子間的互動是十分重要的,遠超過大家先前的想像。

 

其中,父親在遊戲中表現越是活躍,孩子在年滿一歲時的行為問題越少。在年滿兩歲時,也能有更好的認知能力,及更強的識別形狀能力,這樣的結果,是獨立於母子關係而存在的。

 

費爾德曼(Ruth Feldman)是以色列巴伊蘭大學的一名心理學家,他發現當父親對孩子的情感投入多,則孩子在幼兒階段的心理發育更加健全,日後較不易產生行為問題。父親參與育兒,對大孩子也有好處。父親若能在情感上給孩子更多支持,這些孩子將活得比較快樂,而且也更能和老師和同學建立良好的關係。

 

爸爸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影響深遠,有了父親的陪伴,孩子可以更勇敢,也可以學會更多技能,曾有人說,爸爸是孩子的大玩偶,因為對孩子來說,爸爸就像是一個玩伴,可以一起陪他笑、陪他玩、陪他探險。在很多孩子心中,爸爸就是一個巨人形象的存在,沒有什麼是爸爸辦不到的。

 

沒有人天生擅長當好爸爸

然而爸爸不是超人,就像這世界上沒有完美的媽媽,當然也沒有完美的爸爸。也許很多媽媽會質疑隊友在照護孩子上沒有那麼細心,比方孩子在嬰幼兒期,有的父親不會陪玩。因為他們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或做得對不對,但新手媽媽也會有同樣的焦慮。

 

還記得6年多前小肉包剛出生,阿包醫生抱著軟綿綿的兒子時,他的內心百感交集,因為面對育兒事務,像是照顧孩子的生活起居、說故事、陪玩樂、陪讀等,甚至是做錯事該怎麼糾正等,從來沒有實際演練過,一切都是從零開始。

 

陪嬰孩玩表面上似乎很簡單,國外學者拉姆錢達尼說只要把孩子抱到大腿上,和孩子有眼神交流,觀察如何逗樂他們。但我覺得實行上的難度往往在於,如果和孩子相處時間拉長,你,要陪他做些什麼?你,是否有耐心回應他所有的需求,並兼顧自己的需求?

 

拉姆錢達尼說:「最重要的是參與其中。多多練習,就能更加適應這個角色。不是所有人天生就能當好父親的,多數還是需要靠後天練習。」

 

費爾德曼(Ruth Feldman)也發現,父親在照顧孩子時也和母親一樣會受到荷爾蒙刺激,能夠增強親子間的連接紐帶。如果父親當主要照顧者,他們的大腦也會開始適應這個角色。

 

跳脫完美爸爸的迷思,好爸爸是一種態度

但所謂「好爸爸」的理想父職形像會因地域和世代而異,正如學者霍布森(John MontaguHobson)提出的「社會建構論」的觀點,男人會成為父親是「做成的」(making men intofathers),而不是「生成的」。(註4)

 

父親角色是在社會文化與制度脈絡中運作成形的,除了個人意願和偏好,社會文化與制度往往影響父親的樣貌,也定義何謂稱職的「好爸爸」。

 

不同時代與階級的男性對於當爸爸會有不同的想像與實踐方式,上一代和這一代、勞工與白領階級,都有著不同的風格來詮釋父職。

 

我們鼓勵大家成為好爸爸,卻也不能忽視社會文化如何定義好爸爸,以及個人和社會條件的影響。為何有些人似乎輕而易舉就可以成為好爸爸,而有些人雖努力朝向這樣的目標前進,卻總被批評?

 

回想起一位媽媽朋友曾問我:「我老公總是無法用正面的言語教導孩子…我實在很擔心孩子內心會受傷。」但她也曾跟我說:「我老公一知道抽菸會影響孩子健康,說戒就戒!

每個週末假期有空都會主動帶孩子去郊外運動。」

 

我只好安慰她,願意戒菸、願意在週末犧牲自己的休息時間,帶孩子去運動的爸爸,也很有心了啊!有些事情的改變無法一蹴可幾,關於教養的方式,很多還來自原生家庭的帶來的習慣,若期待改變只能慢慢來。

 

其實爸爸只要表現出積極的態度,願意對孩子付出關心、回應孩子的需求,在乎孩子的成長,表示他正在學習當一個好父親,理想父親的形象沒有一個絕對的標準,因每個家庭、每個爸爸的個性都不同,媽媽也是!

 

我們得放下不切實際的完美爸爸想像,若像少女戀愛時列出100個理想情人條件,把尋找王子的心態帶到婚姻中,註定會失望。而前述阿卡部落(Aka)的男人,若是自己的老公,也很難真的滿意。

 

身為太太可以給予的是更多的鼓勵,多肯定老公已經做到的、正在努力學習的,別一直盯著他沒做到的、做得不夠好的,責備他「別的爸爸都有⋯你都沒有⋯」, 相信男人會更有動力成為好爸爸。

 

好爸爸,最重要的是一種「想當好爸爸」的態度!至於實踐的「方式」,我們還是得尊重每位爸爸個人的特質,相對母職也是如此,不是嗎?

 

註1:  2015年父子互動關係調查報告 

https://www.children.org.tw/news/advocacy_detail/1430

 

註2: 台父子關係僅60分 爸多負責陪玩

https://news.tvbs.com.tw/fun/754119

 

註3: 男性的角色,如何當個好爸爸?

https://www.bbc.com/ukchina/trad/vert-fut-48922739

 

註4: 前進的動力- 誰能成為「好爸爸」? 談個人與社會的共構觀點

https://www.gvm.com.tw/fashion/article.html?article_id=37664

 

本文章轉載自《DJ琦琦的暖心家庭》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