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Editor
每個教養專家都會耳提面命:面對孩子的偏差行為時,我們要保持冷靜。很好的忠告,對吧?可是,要怎麼做呢?除非找出「怎麼做」,否則就會走向自責的惡性循環,讓身為父母的我們無法保持冷靜。
作者: 陳怡均
原本乖乖的孩子為何突然變了?日常生活中出現一些異常行為,像是亂咬人、亂拿東西、破壞玩具等,讓許多家長十分擔憂,產生「孩子是不是學壞了?」的想法。事實上,這些都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必經歷的過渡期,只要家長耐心協助,就能順利導正其偏差行為。
作者: editor
首先要瞭解1~2歲的嬰幼兒在表達需求與感覺的能力上是有限的,不太能以清楚的語言來表達需求,所以對於本身的飢餓、挫折生氣、無聊、想睡覺或身體不舒服,這年齡的有嬰幼兒多半以非語言的方式來吸引大人的注意以獲得滿足,他會以抓、咬或者打照顧者的方式來表達,許多的父母或照顧者卻把這些行為當成是暴力行為的前哨戰,照顧者應要試著去解讀這些負面的行為的背後意義,不要把這些動作當成沒有禮貌的反社會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