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育兒 寶貝健康

8小時內3起兒童誤食!「事先預防」好過經常送急診

才剛跨到2022年,兒童急診室卻非常不平靜。元旦當天從早上到傍晚短短8小時內,竟一連有3名2至4歲的幼童因為誤食毒物或異物而送急診!頻率之高,讓人不能不謹慎,防範勝於治療雖然是老話一句,但還是要提醒家長,家中危險物品應妥善收好,盡量別讓孩子離開大人視線。
8小時內3起兒童誤食!「事先預防」好過經常送急診

 

今年元旦假期,林口長庚醫院兒童急診室卻非常不平靜。值急診班的兒童一般科主任李嶸醫師,從早上到傍晚短短8小時內,竟巧合的一連收治3起孩童誤食毒物或異物案件,病患幸經緊急處治後均無生命危險。

一天連3起幼兒誤食掛急診,乾燥劑、老鼠藥、硬幣通通放嘴巴

李嶸主任回憶,元旦早上剛忙完一波,上午10點多一位媽媽拿著一包乾燥劑,上氣不接下氣的帶著一對小姊弟奔入急診。原來4歲姊姊吃餅乾時,2歲弟弟誤食餅乾內的乾燥劑。經查明為矽膠乾燥劑無大害,媽媽才鬆了一口氣。

到了下午3點,李嶸主任正想吃口午飯時,又有另一位媽媽帶著一個4歲弟弟衝急診。原來是弟弟誤吞一個50元硬幣後乾嘔流口水,無法吃東西,他當下只能看著無緣的午飯,馬上安排移除。

下午5點,又有一位焦急的媽媽帶著3歲跟2歲的兄弟衝入急診;媽媽說1個小時前,兄弟倆被家人發現打開櫃子玩老鼠藥,只見一個空藥盒,而且弟弟的嘴角還有老鼠藥殘留,所幸兩兄弟在緊急處理後並無危險。

延伸閱讀:塑膠湯匙也可能誤食!避免讓嬰幼兒使用該類餐具

根據長庚兒少保護中心公布最新研究顯示,近五年間,孩童光是誤食毒物(不含異物)急診案件,每3天就有1件,尤其最常發生在家中,年齡層為5歲以下的孩童居多。
<林口長庚提供>

孩童誤食毒物送急診,每3天就有1件!

根據長庚兒少保護中心公布最新研究顯示,近五年間,孩童光是誤食毒物(不含異物)急診案件,每3天就有1件,尤其最常發生在家中,年齡層為5歲以下的孩童居多。

有鑑於台灣孩童誤食毒物或異物急診案件層出不窮,為了解狀況的嚴重性,因此陸續做了一系列的研究與發表。李嶸主任指出,在最新的研究顯示,2011到2015五年之間,18歲以下共有590名因誤食毒物送林口長庚醫院兒童急診,其中男孩309名(52.3%)、女孩281名(47.7%);平均年齡5歲;小於11歲的病患大多數是男性,11~17歲患者大多數是女孩;平均每3天就發生1件;發生地點高達9成5是在家中;時間從下午6點至晚上12點發生率最高(42.2%)。

而誤食的毒物中,以藥物佔最多(41.4%),殺蟲劑則是最常見的非藥物毒物誤食(9.5%)。平均急診停留時間為5.45小時,101名孩童(17.2%)需住院,其中21例(3.6%)需要入住加護病房,不過目前沒有死亡案例。此研究成果已發表於2019年2月的「台兒醫誌(Pediatrics & Neonatology)」。

另一篇則是由林口長庚醫院兒童一般科顏辰瑋醫師於2021年7月發表於「台兒醫誌」,針對兒童誤食居家清潔劑中毒進行研究,結果顯示過去10年間共有103名孩童誤食中毒,男孩70名(68%)、女孩33名(32%),平均年齡3.5歲,大多數清潔劑誤食中毒發生在家裡(96%),誤食的居家清潔劑包括鹼性(74%)、酸性(25%)和中性(1%)三類,其中的鹼性居家清潔劑誤食會導致嚴重的食道損傷和食道狹窄。有25名患者(24%)需內鏡檢查,有5名患者(5%)出現食管狹窄,需要食道擴張。

延伸閱讀:7月女嬰把洗衣球當糖果吞!預防誤食你該收好的有這些

任何東西都可能造成孩子誤食,學好黃金急救法

李嶸醫師強調,任何東西都有可能造成孩童的誤食,例如藥物、錢幣、鈕扣電池、細小物品、玩具、清潔劑、殺蟲劑、酒精,甚至是含鉛物品與腐蝕性物質等。除了妥善收好這些危險物品,長庚兒少保護中心主任葉國偉醫師建議家長,平日應學習心肺復甦術(CPR)和哈姆立克動作,為孩童誤食異物急救做好準備。若是誤食清潔劑或腐蝕性物質等毒物,則應立刻送醫,切勿催吐以避免食道和腸胃道二次灼傷。

延伸閱讀:寶寶噎到了!爸媽該怎麼做?

 

老話一句:預防勝於治療,請這樣避免孩童誤食異物或毒物

1.藥物/清潔產品或化學品應放在孩童拿不到的地方,並上鎖存放。

2.藥物/清潔產品或化學品應保存在原始包裝或原瓶中,不要分裝在其他容器,尤其是飲料瓶或食物容器中。

3.亮麗包裝的洗衣膠囊對孩子更有吸引力,應放在孩童拿取不到的地方。

4.接觸含鉛塗料物質後應用清水及肥皂洗手,以避免鉛中毒。

5.應妥善回收用過的鈕扣電池,放在孩童拿不到的地方。

6.孩童玩磁力珠(如:巴克球)玩具應有家長在旁陪伴,以避免誤食。

7.在家中趴下用孩子的視角看房間,移除或鎖好兒童視野內可造成兒童誤食的危險物品。

延伸閱讀:1歲童因腸病毒就醫,竟發現18顆巴克球藏肚內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