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育兒 學習當爸媽

當夫妻教養不同調

家庭中加入了新生命,原本是件幸福美事,然而隨著孩子成長,生活中許多芝麻綠豆小事卻成為夫妻爭吵不休的導火線,當教養上的意見出現分歧時,該如何屏除歧見,合作演出最佳教養夥伴的對手戲?!
當夫妻教養不同調

孩子是婚姻關係的最大挑戰?!
台灣的離婚率高居亞洲第一,生育率卻位居世界之末,高離婚率與低生育率的雙重警訊,反映出現代婚姻關係普遍存在較嚴重的相處問題,少子化又讓夫妻的焦點過度關注在孩子身上,一旦教養不同調卻又不懂得妥善處理,即使芝麻綠豆小事也可能成為壓倒婚姻的最後一根稻草。

 
婚姻滿意度中的U型理論
在「婚姻滿意度」的研究當中有項「U型理論」,顯示夫妻在小孩出生後,對於婚姻的滿意度將從新婚時的最高點慢慢跌落谷底,低迷的婚姻關係往往持續到孩子長大後,滿意度才有機會逐漸回升。格瑞思心理諮商所諮商心理師陳玟琪由接觸過的夫妻諮詢案例中發現,許多夫妻在尚未有孩子前都曾是人人稱羨的恩愛眷侶,當家中小寶貝降生後,卻因為教養方式不一而鬧得不可開交,甚至演變至水火不容的局面。
 
陳玟琪分析夫妻之所以容易產生教養分歧,乃是因為雙方來自不同的生活背景,受到原生家庭的教養方式以及成長過程的經驗影響,衍生出相異的教養觀念,因此夫妻間存在教養歧見應被視為正常現象。陳玟琪建議,當意見分歧而僵持不下時,請回歸爭論的出發點,多用正向態度肯定另一半愛孩子的心情,千萬不要讓教養紛爭演變成夫妻爭輸贏的拉鋸戰爭。
 
爸媽各說各話,孩子是最大受害者
陳玟琪認為夫妻在面對孩子的教養問題時,最忌諱採取一方扮黑臉、一方扮白臉的絕對二分法,面對一方嚴格、一方鬆散的管教方式時,往往令孩子感到無所適從,甚至可能衍生出更多人格養成問題。
 
教養不同調對孩子的負面影響
生活規則無法內化
˙狀況1
食慾不佳的軒軒經常在飯桌上耗掉不少時間,媽媽規定他必須吃完固定份量才可以離開,爸爸卻表示不想吃也無所謂,看著氣呼呼的媽媽和滿臉心疼的爸爸,軒軒根本不曉得眼前的那碗飯到底還要不要繼續吃?!
 
面對同樣事件,父母的態度卻是大相逕庭時,無疑是在孩子心中埋下矛盾因子,無所適從的生活規範容易造成價值觀紊亂;陳玟琪提到,有些孩子甚至學會了如何在夾縫中求生存,一旦爸媽意見相左,便轉向有利的一方靠攏,藉此達到目的或規避責任。
 
養成陽奉陰違的人生態度
˙狀況2
重視飲食健康的媽媽從來不准小卉吃零食,爸爸卻經常暗中給予零食討好小卉,兩人甚至達成協議,只要媽媽不知情,小卉想吃多少零食,爸爸都會代為隱瞞。
 
明明是協議好的原則,另一方卻在私底下輕易鬆綁,甚至帶頭作出欺瞞行為,陳玟琪認為主導管教漏洞的一方,等於是直接在孩子面前示範「說一套做一套」的負面身教,容易養成孩子虛偽、欺騙、陽奉陰違的偏差人格,並且影響日後的人際關係。
 
將父母的爭執視為自己的過錯
˙狀況3
每當爸爸媽媽又為了自己而鬧不愉快時,琪琪總是感到很無助,害怕面對沉悶的家庭氣氛,擔憂爸媽可能不再愛她,甚至懷疑是自己不乖才導致爸媽頻頻爭吵。
 
陳玟琪表示,在大人的世界中或許可以清晰地分辨誰是誰非,對於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而言,找出做錯事的一方並不是那麼容易,尤其當爸媽不避諱地為了自己而產生爭執時,往往使孩子認定自己是造成家庭不和諧的罪魁禍首,可能因此塑造出畏縮、缺乏自信的人格特質。
 
教養意見分歧,勿淪為夫妻戰爭
陳玟琪分析有些夫妻之所以從教養分歧走向婚姻關係嚴重撕裂,關鍵在於爭吵焦點已被模糊,最後反而成了夫妻間相互爭輸贏的比較心態,彷彿誰讓步誰就矮了一截,家庭戰爭於是火爆展開!
 
其實教養觀念沒有絕對誰是誰非,夫妻應該將雙方關係重新定位成「教養聯盟」,好爸爸、好媽媽的角色絕對不會是獨角戲,必須依靠雙方相互協調、配合及尊重,從中建立教養孩子的絕佳默契。
 
當長輩介入教養戰爭
有人形容婚姻關係就像是一張雙人床上躺了六個人,除了夫妻本身的想法之外,有時雙方長輩也會加入意見,在東方社會這是十分常見的現象,尤其當家中寶貝出生後,在面臨少子化與隔代教養時,更加強了兩個世代的教養紛爭。
 
優先爭取另一半的支持
期待兩代間的教養觀念能夠完全一致,其實並不是那麼容易,陳玟琪建議當與長輩發生教養歧見時,應該先著手與另一半建立共識,再提出想法與改善辦法與長輩多作溝通;即使與長輩溝通未成,只要夫妻彼此確信自己的教養觀念,有了另一半支持與肯定,較不易點燃兩代戰爭。
 
以關心、同理心取代計較心理
如果長輩對待孩子的方式其實無傷大雅,不妨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少為小事計較,多用關心與同理心去理解長輩的動機,釋出善意體貼長輩協助照顧孩子的辛勞,如此一來也可增進家庭和諧。
 
避免以尖銳言詞批評長輩
陳玟琪提醒,即使對長輩的作法有所不滿,抱怨時也應斟酌用語,避免使用過度情緒化或批判性的詞彙,以免激起另一半及長輩的防衛心,反而不利於事後溝通。有時面對無法獲得解決的問題,只是單純需要一個能夠訴苦的對象時,應該讓另一半理解你所需要的是傾聽,而非提供建議或是強行改變長輩的做法,對於作為夾心餅乾的一方來說,心理壓力也可稍微減輕。
 
解決教養紛爭二部曲
氣頭當下
衝口而出的氣話往往是消磨感情的最大殺手,當面批判更是不尊重對方的不智做法,唯有以冷靜、理性的態度進行溝通,才有機會討論出雙方都能接受的理想教養原則。
 
不強行介入管教
除非孩子的身體可能受到嚴重傷害,否則即使看不慣另一半教養孩子的態度與方式,仍然要尊重對方的教養權利,應避免直接在孩子面前批評另一半管教失當,所有的反對意見可保留到夫妻私下相處時再進行溝通、討論。
 
默數10秒穩住情緒
當心中的憤怒火山即將爆發,請先深吸一口氣,並在心中默數10秒,如果這麼做還不足以壓抑情緒,不妨暫時離開現場讓自己冷靜下來,切莫因為生氣而口無遮攔,等到雙方都能夠心平氣和時,再來進行事後溝通。
 
事後溝通
夫妻做為教養共同體,應該共同擔負起教養孩子的責任與義務,傳統家庭經常以媽媽為教養主力,爸爸則偶爾擔任小幫手職務,當親職分工不平衡時,對於責任負擔較重的一方往往動輒得咎,夫妻若能站在同一陣線相互討論教養孩子的藍圖與困境,就能減少推諉責任與互相責備的情況。
 
不愉快應盡早溝通
陳玟琪表示,在情緒即將失控的狀態下的確不適合立即溝通,但不表示事後也默不作聲,或採取冷戰的抗議姿態,沒有溝通就無法解決問題,對於另一半的誤解無法解開,或是自己鑽入情緒牛角尖,都將影響家庭氣氛,甚至還會擴大事端,因此陳玟琪建議每對夫妻若有任何不愉快,最好在盡快找時間好好溝通。
 
挑個溝通的好時機
在溝通的過程中難免出現沮喪、憤怒、難過...等情緒,慎選溝通時機就變得很重要,盡量避免在容易分心的環境以及身心疲憊的時刻進行交談,以免情緒受到過多干擾,交談時間也不要太過倉促或被打斷,最好保留一段可以完整談話的時間來討論意見。
 
適當傾聽與充分表達
教養孩子是一個辛苦而漫長的過程,夫妻應該具有相互扶持的觀念,在一方發生情緒不滿時,另一方須配合傾聽,如此情緒才能獲得發洩出口,對於婚姻及家庭維繫都能發揮良好的影響力。
 
陳玟琪建議,溝通時可以輪流扮演抒發者與傾聽者的角色,當抒發者描述意見及需求時,傾聽者盡量不發表看法及下決定,給予對方足夠空間,充分表達內心感受。
 
抒發者在表達意見時,盡可能避免指責對方的話語或行為,若牽涉到其他家庭成員,也應保持「對事不對人」的態度,以免引起傾聽者的負面情緒。等抒發完不滿情緒之後,應進一步了解對方的想法與做法,避免造成單方面誤解,如此才算是有效的雙向溝通。
 
先確立大方向共識,小細節私下再議
陳玟琪提醒,夫妻在教養子女時,應該是先確立大方向的共識,避免各說各話的情況發生,當其中一方作出決定或給予孩子承諾時,另一方應盡可能給予支持,若有疑義也不要立即在孩子面前發聲抗議,教養出現雙重標準,對孩子只有減分影響。
 
多肯定另一半的付出
有人說女人的母性是與生俱來,相對來說,男人必須透過學習與經驗累積,才有機會成為好爸爸,當丈夫試圖參與教養時,不管做得好與不好,都應多給予肯定,即使有不夠盡善盡美的部分,也不要急著批評或貶損,否則只會讓丈夫築起防衛牆,不願多加付出;站在孩子的角度考量,能夠擁有爸爸陪伴成長必定是幸福的,因此一定要肯定父親角色的重要性!
 
當妻子提出教養難題時,有時只是需要一個訴苦對象,做為丈夫不需急著給予意見,只要安安靜靜當個傾聽者,讓妻子理解你的支持與肯定,如此便可稍加紓解妻子心中的不悅情緒。
 
理解另一半是為了孩子好
陳玟琪表示,當夫妻為了教養孩子而發生爭吵時,仍然不要磨滅另一半善意的初衷,要理解雙方都是為了孩子而求好心切的心情,有了這樣的理念為基礎,就不容易在爭執中相互傷害,也較願意在想法落差當中稍作妥協、退讓,以尋求雙方都能接受的折衷點。
 
別削弱另一半的教養權威
當一方在管教孩子時,另一方卻在一旁發言阻止,如此兩相對峙的行為不但對孩子無益,反而會削弱教教養方在孩子心中的管教權威。例如爸爸正在管教時,媽媽出來擋,這可能會使孩子產生「爸爸的話不須理會」的偏頗印象,對於日後教養將會帶來負面影響。
 
教養書與專家理論不可盡信
每個家庭都有不同的組成背景,每個孩子也都具有獨一無二的人格特質,陳玟琪提醒,不要將專家的教養觀點作為說教的範本,各種理論與範例只能做為參考之用,需再配合本身的教養傾向以及孩子的特質進行軟性溝通,從中找出最適合的管教方式。
 
尊重孩子的需求與想法
既然紛爭是因孩子而起,就應該讓孩子回歸事件主角,陳玟琪建議可將孩子的人格特質、發展需求、利益列為重點考量,耐心觀察孩子的各種變化及表現,不要急著否定對方,等到發覺孩子走向正向發展時,自然而然能夠理解及肯定對方的教養抉擇。
 
若夫妻雙方意見無法獲得共識時,不妨讓孩子一起參與意見討論,有了三票決定權,即可破解一對一的僵持窘境。
 
各自發揮優勢帶給孩子最好的影響
每個人的專長與興趣不同,如果爸爸媽媽能夠揮最大的優勢親自帶領孩子成長,相信一定會給予孩子更積極、正向的影響力。例如媽媽喜歡靜態活動,可以一手包辦說故事、塗鴉...等活動,爸爸擅長運動項目,不妨主動擔負孩子的體育學習。
 
父母各司其職,可以使孩子獲得更周全的照料與全面性的平衡發展,對於另一半的教養責任區塊盡量不多加干涉,全面尊重對方的影響力,多用旁觀者的角度體會孩子的成長,也是美事一樁。
 
作為孩子良好溝通的學習典範
陳玟琪表示,父母是孩子最初的老師,良好的言行、舉止與態度,都能成為孩子的最佳身教,對於孩子日後的人格發展具有關鍵影響力,因此父母能夠相互尊重、妥善溝通,保持和樂的家庭氣氛,孩子就能感受到安全感,並學習以善意的態度對待他人。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採訪/巫曉嵐
諮詢/格瑞思心理諮商所 諮商心理師 陳玟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