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感冒後,1週內耳鳴沒改善。
2.長期有過敏性鼻炎、鼻竇炎的問題,導致耳咽管阻塞,耳鳴狀況時好時壞。
3.有胃食道逆流的問題,導致耳咽管障礙。
4.睡眠障礙的問題,睡得好耳鳴聲減少,睡不好耳鳴聲就增加。
5.耳鳴年久多年,西醫常規治療無效,如類固醇、鎮定劑、增加血循藥物,甚至是高壓氧治療。
中醫認為耳鳴的病因主要與肝腎虧虛、清陽不生、肝火上擾、痰濁阻竅、風熱壅遏等因素有關。耳朵的健康與腎、肝的功能密切相關,耳鳴的出現多與這些臟腑的失調有關。
►可簡單分為虛實來判斷:
實 |
虛 |
突然發生 |
漸漸發生 |
聲音大、低沉如海浪聲、持續不間斷 |
聲音小、高亢如蟬鳴、日輕夜重 |
用手按耳聲音加劇 |
用手按耳聲音減輕 |
風、火、痰、瘀 |
肝腎虧虛、氣虛、血虛 |
肝腎不足會導致氣血虧虛,血液無法傳達至耳朵,引發耳鳴。這類型的耳鳴多表現為低頻、持續的耳鳴,伴隨著腰膝酸軟、頭暈目眩、失眠等症狀。
精神倦怠,食量小胃口差,身體氣血循環差,導致耳鳴聲時大時小,休息充分時耳鳴聲降低,勞累時耳鳴聲增加,並伴隨腹瀉的情形。
壓力大或情緒不穩,導致肝火上升,影響到耳部的氣血運行,從而產生耳鳴。這類耳鳴多突然出現,聲音尖銳,並伴隨煩躁、易怒、頭痛、口苦、肋骨側面疼痛、便祕等症狀。
由於飲食不節制、飲酒過量或脾胃消化功能失調,痰濁內生,阻塞耳道,影響聽覺功能,會導致耳鳴,症狀常見於肥胖或體質偏濕重的患者。
5.風熱壅遏
感冒導致耳鳴,耳鳴如刮風樣,並有耳閉脹悶感。伴隨症狀為鼻塞、鼻涕多、頭痛、身體發熱。
依據不同的證型給予相應的藥物:
像是病程長的患者,加入補益肝腎的藥物,如石菖蒲、熟地、山茱萸、菟絲子、肉桂、補骨脂等;清肝火藥物,如龍膽草、梔子、蘆薈等。
痰多者伴隨胸悶耳鳴者,加入去痰藥物,如半夏、陳皮、天南星等。
感冒伴隨耳鳴的患者,加入清肺熱藥物,如薄荷、銀花、連翹、黃芩、蔓荊子等。
針刺相關穴位,如聽會、翳風、風池、外關等,有助於疏通經絡、調理氣血,緩解耳鳴症狀。
聽會穴:穴位在耳珠下前凹陷處,張口取之,有疏經活絡、開竅益聰作用,主治耳鳴、中耳炎、顳顎關節痛,也可治療病患耳內悶塞和深層疼痛的感覺。
翳風穴:穴位在耳後骨頭下端凹陷處,有疏風通絡、開竅益聰與鎮痛的作用,主治耳聾、顏面神經麻痺、三叉神經痛。
風池穴:穴位在耳後骨頭後端凹陷處,有通經活絡,疏風解熱,明目益聰,主治頭痛、耳聾、眩暈、落枕。
外關穴:穴位在手腕背側腕橫紋上3個指幅距離,主治上肢疼痛、耳聾、感冒發熱、頭痛。
每天按摩上述穴位5-10分鐘,能助於經絡氣血通暢,減少耳鳴不適感
耳鳴音量逐漸加大,持續時間拉長,到最後因為內耳血液循環不良,導致內耳神經壞死,造成重聽、聽力喪失等風險;長期耳鳴的患者,除了日常生活不便之外,到最後還會因情緒、壓力等問題產生失眠、自律神經的問題,增加焦慮、憂鬱症風險。
耳鳴被視為身體氣血或臟腑失調的表現,通過中醫的調理,可以從根本上改善耳鳴症狀。以及自我日常良好的生活習慣,保持心情愉悅,情緒穩定不亂發脾氣;避免身體過度疲勞,適度休息;清淡飲食,避免過多烤炸辣等刺激性食物;避免飲酒過量。建議患者在出現耳鳴時及早尋求專業醫師進行治療,以達到更好的療效。
撰文/吳育葳 醫師
圖片來源/馬光醫療網、Photo-Ac
吳育葳 醫師
現職
彰化馬光中醫診所
學經歷
義守大學學士後中醫學系
慈濟大學物理治療學系
高雄榮民總醫院
中醫師、物理治療師雙執照
臧氏脈學
YNSA台灣山元式學會會員
現職:馬光中醫醫療網
專長:堅持良醫、良藥、良善服務;不僅提供醫療照護,更傳遞真摯與恰到好處的溫暖服務。肩負著守護人們身心健康的重要使命,不只越做越好,而要做到最好!
經歷:馬光中醫醫療網深耕台灣30餘年,全台共有 22 家中醫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