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育兒 親子教育

「不要打我的小孩,好嗎?」一名職業媽媽的心聲:我不怕工作辛苦,只怕孩子在學校受委屈

2025年6月,一名新北市私立幼兒園的教師被控對一名4歲男童施暴,孩子是轉學生,本就需要時間適應環境,但剛轉學沒多久,就常跟父母哭訴耳朵痛、頭被打,家長調閱監視器果真發現幼師不僅拉扯男童,還強力推孩子的頭去撞牆……整起事件的後續是老師離職、教育部介入調查,但這些懲處能抹滅一個小孩心靈的傷痕嗎?
「不要打我的小孩,好嗎?」一名職業媽媽的心聲:我不怕工作辛苦,只怕孩子在學校受委屈

 

這篇文章想寫給新聞事件中,那些少數會因為情緒失控,而無法理性教育孩子的老師。

我知道她們只是多數中的極少數,大多數從事幼兒教育的老師,都是很用心,也很辛苦的,但身為一位媽媽,每次看完新聞後都感到難過和擔憂,心裡忍不住想對這些少數不適任的老師說以下的心聲:

 

親愛的幼兒園老師,請聽我說……

我知道你每天很辛苦,要照顧一群鬧哄哄的孩子,有可能會身心俱疲。

但我想說,當我每天把孩子送到學校時,那不是輕鬆的告別,有時是一種不得不的無奈。

我是媽媽,我多希望能陪她一起長大、看著他畫圖、玩積木、睡午覺......但現實不允許我停下腳步,為了生活、為了家庭,我必須把孩子送去幼兒園。

我的孩子每天早上會用天真燦爛的笑容跟我說再見,然後踏進校門,那一刻是把我最珍貴的寶貝交託出去,對老師有無盡的信任。

可是每當看到新聞裡出現孩子被打、冷暴力的畫面就會擔心,那我的孩子會遇上這樣的老師嗎?身為媽媽,我希望用全力呵護她、照顧她長大,讓她進入這世界報以信任和笑容,希望她童年能夠一路幸福,去上學時可以有一個老師願意溫柔的教導她、照顧她,當她犯錯時,能有耐心的告訴她對錯,而不是因為老師的情緒控管不當就嚴厲處罰她,甚至像新聞事件中那樣對待她。

我知道孩子有時候很難帶,愛哭、不聽話、唱反調,但這正是她去學校的目的,學習適應環境、學習規範、學習規律,在學會這些之前需要的是耐心的引導,不是巴掌和怒吼,每當看到這樣事件畫面,職業媽媽內心真的會惶惶不安。

爸爸媽媽,把最愛的寶貝交出去時,期待的是幼兒園能給孩子一個溫暖、安全的學習環境。

►如果您也有孩子?想像一下……

您的孩子回家說:「今天老師突然又生氣了,我不敢講話。」如果您是媽媽,應該也會感到心疼。

►如果您沒有孩子?回憶一下……

您小時候有沒有遇過情緒管理不當的老師,您當時也會害怕對嗎?您有沒有遇過特別包容的老師,是不是給您的成長帶來正向溫暖的記憶?

我想對這些少數的老師說,請你善待孩子,因為對很多爸媽來說,孩子就是全世界。

如果你覺得自己快要忍不住時,先離開現場,深呼吸,請你不要動手。

如果你發現自己常常會失控、會忍不住生氣,或許……可以問問自己:「我還適合待在這個行業嗎?」這不是責備,而是提醒。

因為你教的不只是孩子的知識,更是他對「世界是否安全」的第一印象,你是他人生中一個相當重要的人。

 

您是喜歡孩子的,只是有時累了、煩了、撐不住了對嗎?

我相信會從事幼兒行業的人,應該大多數都是喜歡小孩的,才選擇這份需要很有耐心與小孩長時間接觸的職業,有些小孩真的不好帶、有些家長也不太好相處,在這些點點滴滴的摩擦中,或許熱情被消耗殆盡,但小孩是無辜的,他們離開父母的羽翼去到學校,只能相信你、依賴你,在這階段,老師在孩子眼中的形象就像英雄一般,他們不懂你的辛苦,但他們會記得你們每次的溫柔以待。

所以,如果有一天你覺得「好累、好煩、撐不下去」,請你告訴園長、告訴同事,請你讓自己休息。

不要等到情緒崩潰了,才用孩子當出口。

孩子不是用來發洩的,真正的教育,不是靠暴力,而是靠理解與等待。

最後要謝謝所有用愛守護孩子的老師,你們辛苦了。

                         

     ~一位擔憂的媽媽~

 

 

給老師的建議,如何在困難時刻穩住自己

1.當下情緒快爆炸?請先暫時離開

離開是最好的選擇,當你的情緒快爆炸,請在傷害之前先行離開,如果真的受不了孩子的哭鬧,就不要挑戰自己的極限,冷靜下來再回到現場,讓自己恢復情緒,是一種成熟的選擇。

提醒:確保孩子所處的環境是安全的情況下。

2.善用教具來轉移注意力

吼叫只會讓她記住害怕,下一次她還是會再犯,對年幼的孩子來說,「轉移注意力」很有效,同時也是一種情緒轉移,比嚴厲的斥責更有效,比如玩偶、故事書、小任務等,都是安撫情緒的好工具。

3.尋求同儕支援與園所支援

沒有人可以一個人扛起所有孩子的狀況,要主動尋求支援,和園內其他老師討論、輪流帶班,也能避免情緒累積,也建議媽媽們要找師生比例符合規定的學校。

師生比

現行我國幼兒園師生比為1:15,自2024年8月起逐步實施,規劃以降低班級學生人數,且師生比達1:12為最終目標。

4.定期參加「正向管教」課程或情緒管理訓練

教育局與相關單位都有開辦相關課程,幫助老師學習更好的管理情緒,如沒有相關課程參加,可參考<與情緒共舞-教師的情緒管理>的內容,大人也該好好梳理自己的情緒,避免情緒耗竭,影響身心。

 

整理撰文/王佳琦

圖片來源/PHOTO-AC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