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孩子來說,「水泥工爸爸」不是一個稱號,而是生活中最真實的爸爸模樣。阿鴻說,在孩子心裡,他一直都是那個每天穿著工作服、手上沾著水泥、用雙手努力工作的爸爸。
儘管這些年他多了經營粉絲專頁、出版書籍、站上演講台的機會,逐漸成為大家眼中的網紅,但對孩子而言,他從頭到尾都還是那個踏實做工、默默付出的爸爸。
孩子們說話的語氣沒有偶像崇拜,反而是一種踏實的認同:「我爸爸就是這樣。」就算同學因為媒體報導叫他「水泥工爸爸」,他們也只是淡淡地說:「他本來就是這樣的人,沒什麼特別。」這份不刻意的態度,正是他們對爸爸最深的理解和認同。
他們知道,爸爸一直默默做著同樣的事,扛起家計、堅守責任,甚至現在還是會教訓他們,他依舊是那個熟悉又堅定的「小時候的爸爸」。
兒子曾說,爸爸是一個能「扛起全家」的人;女兒在提起爸爸的付出時,甚至眼眶都快紅了。這份情感,不只是來自成長過程中對爸爸的觀察,更源於那些實實在在的體驗。
從國小起,他們就跟著父母到工地幫忙,搬紅磚、裝沙包、清潔整理,不只勞動也得到薪水,更學會了「有付出才有回報」的道理。看到爸爸每天扛起重重的水泥,孩子們早已明白做工的辛苦與價值,也從中體會到責任與堅持的意義。
這樣的身教,比任何說教都來得深刻。阿鴻雖然很少主動提起過去的艱難歲月,孩子們甚至是透過他出的書才了解那些往事,但他用一生的行動,在孩子心中留下了不可抹滅的形象。他不只是一位做工的爸爸,更像是一座穩固的山。孩子們小時候或許覺得理所當然,長大後才慢慢發現,原來這座山這麼厚實、這麼可靠、始終屹立不搖。
阿鴻讓孩子從小就到工地幫忙,並不是刻意安排,而是因為夫妻倆都在工地上班,假日沒人能幫忙照顧,只好把孩子帶在身邊。沒想到,工地反而成了孩子們另一個成長的教室。
孩子從小就在工地跑來跑去,一邊幫忙一邊學習,這裡不只是爸爸媽媽的工作地方,更像他們的第一堂人生課。工地雖然有點危險,像是重物可能會掉落、機器聲響很大,還有高高低低的地面,但也正因為這樣,孩子們學會怎麼小心、怎麼判斷狀況,也練習用雙手解決問題。這些經驗,比起課本上的知識更實在,也讓他們知道遇到困難不能輕易放棄。
阿鴻和太太讓孩子從小就知道,幫忙工作是會有報酬的。國小在工地幫忙可以拿到100元工資,國中以後報酬也會增加。這不是什麼特別的獎勵,而是讓孩子明白:付出勞力就有回報,工作本身就值得尊重。
對於這樣的「吃苦教育」,阿鴻認為並不是壞事,反而讓孩子從中學到許多課本上學不到的寶貴經驗。
阿鴻的這種教育理念,也深受他個人成長經歷的影響。15歲那年,因為家中經濟困難,他早早放棄學業,開始跟著舅舅學做工,分擔家計。他曾獨自扛起一個不負責任、沉迷賭博和酒精的父親。甚至在父母離異後,他選擇跟著父親,因為他知道如果自己離開,父親可能會流落街頭。
他說父親是他的「逆行菩薩」,雖然是反面教材,卻教會了他什麼事是絕對不能做的。也正因為這些經歷,他對家庭有更深的責任感,努力成為一個及格的爸爸。
但現實從來不輕鬆。阿鴻曾同時面臨經濟困境、父親病重、孩子早產等多重挑戰。那時的他根本沒時間想太多,只能每天拼命工作,珍惜每一次接案、每一筆收入。幸運的是,他有一位一直支持他的太太,不但幫他理帳,也一起扛住生活的風雨。兩人一起撐過最艱難的時光,甚至在負債的狀態下買下房子。
跟著舅舅開始學做工時,阿鴻什麼都不會,搬一包重達50公斤的水泥對他來說幾乎是極限,但他硬撐了下來。就在搬、扛、抹的日子裡,他慢慢學會了技術,也從中學做人。
阿鴻深深記得,當年全班只有他在做工,其他同學不是學醫就是唸法律。當大家往上升學,他卻選擇「往下」扛起家計。現在,他不但靠這門手藝站穩腳步,還成了業界信賴的技術職人,合作對象多是設計師與高端客戶。他不追求接大量案子,而是堅持「一件事做好就好」,靠實力走出自己的品牌。
阿鴻說:「你可以不懂我們的技術,我不怪你,因為是教育失敗讓你們以為做工沒路用;但你不能看不起我們的價值。因為我們這些珍貴的手作工藝,你現在有錢也買不到!」
對他來說,每一個工序、每一個施工細節,都是泥作師傅的驕傲。跪在水泥堆裡、趴在地上施工,雖然辛苦,但他說得很坦白:「腰會痛、腿會酸,那又怎樣?只要地夠平、心就舒坦。」
阿鴻的社群之路,其實是個意外。2012年,因為臉書好友人數太多,系統自動把他的帳號轉成粉絲專頁。最初只是上傳施工的前後對照圖方便接案,後來開始寫些真心話,像是對設計師、屋主的吐槽,以及工作上的點滴心得,結果意外引發共鳴。
隨著粉專人氣漸增,出版社主動邀請他出書。成為全台第一位以「水泥工」身份出版書籍的人。他出版的兩本書,一本自傳、一本水泥工法記錄,都忠實地刻畫出他人生與專業的痕跡。
寫書對阿鴻來說,像是一場馬拉松。白天在工地揮汗、晚上還要照顧小孩,等家人都睡了才打開電腦開始寫作,常常寫到凌晨。他坦言,寫自傳時,他邊寫、邊喝啤酒、也邊落淚,因為那些過往的傷痛歷歷在目。即使辛苦,他仍堅持文字必須真誠且有力量,且對粉專非常嚴格,不亂接業配,只選擇與本業相關的合作,且不論留言多少,都親自回覆。他相信,用真心對待每個人,才能讓自己真正被看見。
儘管每天在工地忙得喘不過氣,阿鴻對孩子的愛卻從未缺席。那雙長滿老繭、粗糙如砂紙的手,不只拿來搬水泥,也用來幫孩子抓背、按摩。有時孩子甚至會站到爸爸的背上「踩一踩」,換來晚上看電視的機會。這些日常裡的親密互動,是孩子心中最安心的儀式,也藏著阿鴻最溫柔的父愛。
對孩子的期待,阿鴻一直很明確:「要做一個有用的人,能扛得起自己的人生。」所以從17、18歲開始,孩子即使還在念書,也要靠打工賺零用錢。女兒靠自己籌措出國參加活動的費用,兒子則因為喜歡一位女同學,努力在餐飲業後場工作,為自己爭一口氣。阿鴻不急著說道理,而是用行動讓孩子去面對現實、體會付出與責任。
在這個家裡,阿鴻用行動教孩子責任與付出,太太則是生活與學業的嚴格守門人。他笑說,太太就像「家庭系統管理大師」,對孩子的生活規律和課業要求一絲不苟。
吃飯時,全家人必須放下手機、專心聊天,這是他們家不變的規矩。太太的手機甚至沒有網路,用自己的行動以身作則。孩子們如果想看卡通或用3C產品,必須先完成讀書任務。於是,孩子們常常在假日一大早起床讀書,才能換來後續的娛樂時間。這些看似嚴格的安排,讓孩子從小就學會自律和規劃。
學業上,媽媽總是「盯得緊緊的」,要求孩子該做的事一定要做好。當她嚴肅地板起臉來,孩子們都知道最好別惹她。但情緒過後,阿鴻會走進孩子房間,輕聲說:「媽媽生氣,是因為她很在意你。」
除了生活與學習,夫妻倆也要求孩子理財。孩子們打工賺來的錢,必須照「六二二」原則分配:六成存起來、兩成應付日常開銷,剩下兩成才可自由使用。孩子們還得記帳,學著為每一筆花費負責。
在這個沒有富裕背景的小家庭裡,靠著紀律與愛,培養出孩子面對未來的勇氣。他們不求孩子出人頭地,只希望孩子能踏實地走出自己的路,懂得對自己負責。
阿鴻的人生若有關鍵轉捩點,那就是遇見了太太。兩人從阿鴻當兵前一天開始交往,一路走來,她始終是他的最強拍檔。她不只陪他走過人生低谷,父親病重、孩子早產、家中負債,還一起經營家庭與事業。就算生活被錢追著跑,他也從沒停下腳步。生病了還是照常上工,心累了也咬牙撐住。
現在兩人在工地上也是絕配,她負責帳務與規劃,他負責技術與現場。他笑說:「我們就像楊過和小龍女,合作無間。」
阿鴻的人生,就像他親手抹平的水泥牆,雖然過程粗粗糙糙,但經過一層又一層打磨,最後變得堅硬又有故事。他用行動告訴孩子:生活不容易,但只要肯拼、肯扛,懂得感謝,就能把困難變成成長的養分。
阿鴻的故事,是時代中難得的身教典範。他用雙手撐起家,也用文字影響社會。他不是完美的父親,卻是孩子心中最值得尊敬的靠山。
那雙粗糙的手,不只撐起一家人的生活,也撐起了父愛的重量,成了這一代人的榜樣。
採訪撰文/江睿毓
專訪/水泥工阿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