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懷孕 名人家庭

父女慟別劉真5年!辛龍溫柔告訴女兒:離開不是結束!3本繪本陪孩子學會告別

歌手辛龍在太太劉真離世後,消失在螢光幕前五年的時間了,最近接受電台訪問談及過往,也提到怎麼跟當時還3歲的女兒解釋媽媽不在身邊的事。
父女慟別劉真5年!辛龍溫柔告訴女兒:離開不是結束!3本繪本陪孩子學會告別

 

從辛龍和女兒的對話,看見離別裡的溫柔力量

歌手辛龍5年前痛失太太劉真,消失了近五年的時間,最近接受電台訪問,談起成為單親爸爸的生活,也分享了當年面對女兒的提問,如何解釋媽媽突然的不在。

當時,女兒只有三歲多,辛龍選擇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去說:「我們住的這個世界,還有很多世界,有神仙、也有其他星球,媽媽在另外一個世界,也跟我們在一起。」辛龍沒有用「去天上了、睡著了」的說法,而是給當時還三歲的女兒一種溫柔的說法,這不是一種逃避,只是把離別、悲傷、思念用故事的方式談論,讓孩子得到的,不是愛她的媽媽驟然消失、也不是結束,而是媽媽正用另一種形式在陪伴著她。

孩子跟大人不同,面對離別的機會少之又少,又是天天都照顧自己的媽媽,當他們第一次面對離別時,選擇陪伴、用孩子能理解的故事語言去表達,可以感覺得到辛龍在面對痛失愛妻、孩子還小的情況下,用了很大的力量撐起一把大傘,照顧著家。

 

「離別」對孩子來說,比我們想像的更震撼

還記得自己印象最深刻的「第一次離別」是什麼時候嗎?

是第一次睡醒的時候媽媽沒有在身旁害怕大哭?還是養的小寵物去天堂了難過哭泣?爺爺奶奶不在了感到重重的悲傷?這些看似小小的或是已經記憶久遠的離別,對當時還是孩子的我們來說都記憶猶新,那是因為孩子在面對離別的時候,心裡都會生出一道巨大的裂縫,讓安全感瞬間崩裂。

孩子可能表現出沉默、焦躁、甚至突然退回到幼稚行為,但這並不是「不乖」,而是他們內心在努力理解一件全新的事:世界不是永遠不變的,我愛的人有時候會離開。

辛龍讓女兒知道,媽媽去了另一個世界,但仍然在某種方式陪著她。這種做法讓孩子感受到,愛不會因為距離或時間消失,而是以另一種形式存在。這份理解,能幫助孩子在未來面對更多的離別時,有安全感去接受「分開」的事實。

【依附理論】

心理學家 John Bowlby 在他的「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中指出:

孩子從出生開始就與主要照顧者(通常是父母)建立「安全基地」的關係,當這個關係受到威脅或出現斷裂(例如家人長期不在、搬離、死亡等)時,他們就會出現焦慮、不安、黏著、安全感喪失的反應。

因此,當孩子面對離別,那些表現出的沉默、不安、退縮,其實是他們情感中「安全基地被搖動了」的訊號,正因為如此,父母若能在這時出現、傾聽、陪伴,不只是安慰,更是在幫助孩子重建安全感、重新探索新的世界。

(資料來源:教育百科

 

真實的情感比安慰更重要,也要更即時!

父母常常怕孩子太小不懂事,而且對他們有保護意識,很多都會覺得是大人的事,小孩不用過度參與,所以常會選擇模糊帶過或是刻意迴避,不管是哪一種形式的離開,生離跟死別對孩子來說都是很衝擊的,他們其實很敏感、也能感覺到大人的情緒,假裝沒事不會比較好,只會加重孩子的困惑和不安。

和孩子談離別,最重要的是誠實又溫柔。

可以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去說明,例如辛龍對女兒說的那樣:媽媽去了另一個世界,但依然以另一種方式陪伴著她,或者告訴孩子,雖然媽媽不在身邊,但想說的話可以寫下來、留在心裡,或者和家人分享,透過這樣的方式,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慢慢理解事情的真相,也能學會用自己的節奏去接納和面對離別。

  • 媽媽生病了,她身體不能在動了,但我們可以想她、說她的故事,她不會消失,而是活在我們的思念裡、心裡。

  • 媽媽去了另一個世界,那裡有神仙、很溫暖,她生活的世界比我們高,可以看著我們。

用溫柔的話「誠實」的告訴孩子離別,他們不會再回來了,但愛仍在。

辛龍用這樣的方式告訴女兒媽媽不在的事實,把女兒當做小朋友、又當做朋友,不強迫她「不哭即是乖」,而是用陪伴、對話和分享來建立孩子的安全感。

 

大人也可以坦承「我還沒準備好」,允許悲傷

「我其實還沒準備好」大人可以這樣說嗎?可以的,每個人都能被允許悲傷,只是成熟的悲傷包含成長、包含能站起來的勇氣。

大人在面對離別的時候,還要照顧幼小的孩子,其實很多時候都會這樣,大人覺得自己要比孩子還要堅強、完美,所以選擇躲起來哭、躲起來傷,用忙碌來包裝疼痛,不讓孩子看見,但其實他的傷痛是很深、很痛的,其實敏感的孩子還是感覺得到爸爸媽媽「是不是真正的快樂」。

所以,孩子看到大人的真實情感,也是一種學習,學會表達情緒、接受不完美、接受愛可以以很多形式出現。

陪孩子面對離別,不是消失痛苦,而是陪著他一起感受、一起慢慢轉化悲傷為愛。

離別的課題,不 只是學會接受失去,更是學會如何把愛帶走,帶著愛往前走,孩子可以明白,即使不在同一個世界、不在同一個城市,愛仍然存在,回憶與思念仍然可以延續。

 

用小儀式維持「連結」,愛不用戒斷,而是延續!

離別後,孩子最害怕的是「我會不會被忘記」或「她永遠不會回來」,父母可以幫孩子建立一些小方法,讓思念變得具體,也讓孩子感受到「愛還在」。
例如:

  • 每天或每週一起做一件「紀念儀式」,像寫卡片、畫畫、說想念的話。

  • 選一個「陪伴物」,比如布偶、父母保留照片或小物件。

這些行為不只是安慰,也教孩子學會,離別並不等於斷掉愛,而是愛換了一種表達方式。

 

繪本推薦:用故事陪孩子理解離別

透過繪本,我們可以更自然地帶孩子進入「離別」的話題,並建立情感連結。

以下幾本書,適合親子共讀:

1.雲上的阿里

小羊阿里上天堂了,在雲朵上準備成為天使,渡川之前發現羊媽媽很傷心,他決定偷偷溜出隊伍,利用自己身上的羊毛編成一條可以直達媽媽的繩子,回家擁抱媽媽.......阿里透過透明的擁抱給媽媽力量,媽媽感受到這份愛,說明愛是永恆的。

2.小黑啤玩台灣-放水燈

小黑啤遇到一隻沒有記憶的小雞,小雞跟小黑啤是分隔不同世界的,但卻透過水燈可以好好道別、好好說感謝,說明愛可以用小儀式保存下來,不會消失。

3.寄往天堂的包裹

一位特殊的郵差,在最神秘的部門工作,他專門負責將不可能或難以到達的包裹送達,他收到一份「寄給天堂的爸爸」的任務。這種傳遞想念的方式,可以讓孩子緩解心中的思念。

陪孩子走過離別的過程,不是讓他無痛,而是讓孩子學會愛的多種樣貌:哭泣、想念、珍惜回憶,甚至把愛化作新的連結,正如辛龍對女兒的陪伴,不是強迫孩子快樂,而是讓她理解:媽媽雖然去了另一個世界,但愛仍然和她在一起。

 

整理/王佳琦

照片來源/劉真 Serena Liu 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