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大雨在台灣是很常見的事,對下雨司空見慣的台灣人來說,反而危機意識會比較不足,下豪大雨時,很多人都有一個習慣:「先撐一下再說、趕快通過再說」,但其實有時候這樣更加危險,因為你不知道淹水底下是什麼樣的情況。
下雨天還是要注意安全,有哪些下雨天隱藏的危機呢?
有時候看起來只是腳踝深的水,底下可能是被水沖開的水溝蓋,或是不知道邊際的水溝、坑洞或甚至是已漏電的電線,每年都有人被水沖走或掉到水溝裡的傷亡事件,所以千萬不要在淹水時,沒有任何防備的涉水通行。
地下道、地下停車場這種地勢低窪的地方,通常水就會來得又快又急,一下子車子就滅頂了,連逃出來都來不及,所以豪大雨來時,千萬不要往地下道、地下停車場「救車」,生命安全最重要。
積水中含有動物糞便、垃圾,會產生害菌,造成疾病傳染,也容易孳生蚊蟲,引起登革熱等疾病危機,飲用水也會變得不乾淨,務必要煮沸以及改用瓶裝水,以度過危機。
淹水不只是把地板弄濕這麼簡單,家中的結構與電器設備也可能悄悄受損,埋下安全隱患,像是牆壁吸水膨脹、地基鬆動、木作發霉腐壞,甚至鋼筋鏽蝕,久了可能導致裂縫或結構不穩。
而電器部分更危險,插座、電箱、電器若曾泡水,即使表面乾了,內部也可能短路、走電,一開機就可能冒火、觸電,甚至引發火災,淹水後千萬不要貿然開電,應請專業人員檢查確認安全,該更換就更換,別省小錢賠大命。
暴雨過後,山區邊坡土石鬆動,極容易引發土石流或落石,海邊則因長時間降雨與風浪影響,可能出現巨浪、海水倒灌或地形崩塌。就算天氣放晴,也不代表風險解除,建議大家等相關單位確認安全後再前往,千萬別為了拍照、觀景冒險,安全,永遠比打卡更重要。
好不容易等到雨停了、水退了、太陽出來了,是不是代表一切災害就結束了?不!其實真正的挑戰才正要開始。
暴雨過後,看不見的危機才是最難防的,細菌、病毒、污染源都冒出頭了,如果不謹慎對待,可能就會讓自己和家人生病,很多人在災後最容易掉以輕心,以下幾點,一定要做到,才能真正平安度過這場「看不見的健康戰爭」:
雨天過後,很多人會直接穿拖鞋、甚至是赤腳在泥水中打掃,但其實這些積水裡藏了滿滿的動物排泄物、垃圾滲漏、化學物質,這些都會形成看不見的病菌,常見的病菌有以下:
鉤端螺旋體病:透過皮膚破損侵入人體,會引起發燒、肌肉痛、腎功能衰竭,嚴重甚至致命。
皮膚感染、蜂窩性組織炎:細菌從腳趾小傷口進去,紅腫、疼痛、甚至潰爛。
寄生蟲與真菌感染:腳長時間浸泡髒水,也可能產生黴菌感染(俗稱香港腳)。
→如何避免:清理時請穿上防水靴或雨鞋,手套也必備,避免傷口接觸污染物。
淹過水的地方,不處理乾淨,不只是髒,更是細菌與黴菌最愛的滋養溫床,很多人災後沒做徹底清理,結果家人連續發燒、咳嗽,後來才發現是黴菌過敏或吸入病菌造成的,建議這樣做:
漂白水稀釋清潔:可用來擦地板、牆壁、家具、門把、流理台等,處理時全程都需要帶清潔手套以及穿鞋子進行。
重複擦拭、再擦乾,並保持通風:不要只是抹一下就完事,要讓空氣流通幫助乾燥,防止黴菌繁殖,必要時連續幾天都做一樣的工作,最重要的是要保持乾燥,直到把黴菌慢慢消滅。
泡水的木頭家具、海綿床墊建議淘汰:因為裡頭難以清洗乾淨,長期會散發黴味甚至釋放黴菌孢子,飄浮在空氣中或是長期接觸,都對人體會造成一定傷害。
泡過水的食物還吃嗎?當然不能吃了,千萬不要留戀,不管他看起來多乾淨,都可能已經被病菌和毒素依附了,冰箱裡的食物一樣要處理掉比較安全,因為淹水經常伴隨停電,冰箱如果無法保持低溫,當然就無法保證食物新鮮安全。
泡水食材一律丟棄,尤其是生鮮、冷凍、醃漬品。
飲用水一定要煮沸,最好使用瓶裝水。即使自來水看起來乾淨,也可能因水塔或管線污染出問題。
廚具、餐具也要高溫消毒或用漂白水擦拭,不確定是否接觸過積水就重洗一次,保險起見。
出現任何身體不適,請儘早就醫,不要硬撐,暴雨後的常見感染症狀包括:
- 發燒、全身痠痛(可能是鉤端螺旋體病、登革熱)。
- 頭痛、紅疹、關節痛(可能是病毒性疾病)。
- 腹瀉、嘔吐、腸胃不適(可能是水源或食物污染)。
- 傷口紅腫、發膿(細菌感染的徵兆)。
千萬不要想說「撐一下就好」或自己吃止痛藥了事,因為這些症狀初期常被誤認為感冒,一拖就來不及。
暴雨淹水後,表面看似平靜,但家裡與社區其實正處於另一種無聲的危機中。細菌不會因為天氣放晴就自動退場,它們潛伏在積水、家具、食物中,等著你放鬆警覺。
真正的恢復,從清潔、消毒、保護自己和家人的健康開始。別讓災後的鬆懈,變成下一場危機的開端。
一場暴雨,不只是個人的事,更是整個社區一起面對的考驗,很多人覺得「反正我家沒淹到」,但下一次可能就是你我。
手機記得開啟警報通知,但還是要多留意長輩動向,暴雨天他們有可能沒看到警報、來不及反應,鄰里之間多問一句,可能就能幫上一大忙。
發現排水口堵塞、電線垂落、馬路坍塌等等,記得打電話通報里長、公所或1999,這些都是防止下一場災難的重要一步。
像是集合地點、物資備援、簡單急救知識,有人懂、有人帶頭,就不容易亂。
雨季期間,準備一個簡單的「避災包」,裡面放上手電筒、礦泉水、乾糧、藥品和行動電源。真的遇到停電、撤離,也不會手忙腳亂。
暴雨不只是老天爺的情緒失控,更是對我們應變能力的考驗,與其等政府救,不如平時多一分準備、多一點警覺、多一點關心,這樣不管水來多快、雨下多久,我們都能少一分驚慌,多一分安心。
疾管署將持續監視災後傳染病情形,並適時給予防疫協助,提醒民眾如有不適症狀請儘速就醫,臨床醫師如發現疑似病例應立即通報,以減少傳染病散播的風險。如有傳染病相關疑問,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或撥打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洽詢。
撰文/王佳琦
圖片來源/photo-ac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