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經可分為 原發性痛經和繼發性痛經:
主要與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s, PGs)過量有關。經期時子宮內膜剝落,會釋放前列腺素,使子宮收縮過強,導致疼痛。常見於年輕女性,生育後可能緩解。
由婦科疾病引起,包括:
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內膜組織異位到其他部位,導致經痛。
子宮肌腺症:子宮內膜生長到子宮肌層內部,引發劇烈疼痛。
子宮肌瘤:肌瘤影響子宮收縮,導致疼痛。
盆腔炎:感染導致炎症,使經期疼痛加劇。
適當飲食有助於舒緩經痛,以下是宜食與忌食的飲食建議:
溫補性食物:紅棗、桂圓、當歸、枸杞、黑糖、黃耆
富含鐵質:菠菜、紅豆、紫菜、黑芝麻、瘦肉、雞蛋
優質蛋白質:魚肉、豆漿、堅果
含有 鎂 的食物:香蕉、堅果、燕麥,有助於放鬆肌肉
含有 Omega-3:鮭魚、亞麻籽、核桃,有助於抗炎
薑茶、肉桂茶、黑糖薑茶、熱湯類(如雞湯、羊肉湯)
冰品、冷飲、西瓜、梨子、苦瓜、冬瓜,容易導致氣血運行不暢,加重經痛。
咖啡、酒精、辛辣食物,可能會刺激子宮收縮,使疼痛加劇。
精緻糖類(蛋糕、汽水)、油炸食品,會增加炎症反應,使疼痛加重。
中醫認為痛經多與 氣滯血瘀、寒凝血瘀、氣血不足 有關,治療方式包括中藥調理、針灸、艾灸、泡腳等。
►氣滯血瘀型(疼痛劇烈、經血不暢、胸悶)
推薦中藥材:川芎、丹參、紅花、桃仁(活血化瘀)
推薦中藥茶:玫瑰花茶(疏肝解鬱)
沖泡方式:玫瑰乾燥花蕾5-8朵加400cc80度c熱水沖泡5分鐘。
飲用建議:經期前3-5天開始飲用,每天1-2次,經期中也可飲用。
►寒凝血瘀型(經痛伴隨手腳冰冷、畏寒)
推薦中藥材:艾葉、肉桂、當歸、桂枝(溫經散寒)
推薦中藥茶:黑糖薑茶
沖泡方式:老薑15g加水500ml,大火煮沸後轉小火煮10-15分鐘,熄火後加入黑糖15-30g依照口味調整,攪拌至溶化。
飲用建議:經期前3-5天開始飲用,每天1-2次,經期中也可飲用。
►氣血不足型(經血少、顏色淡、疲倦)
推薦中藥材:黃耆、當歸、熟地黃(補氣養血)
推薦中藥茶:四物湯(當歸、川芎、白芍、熟地)
沖泡方式:當歸 9克、川芎 6克、白芍 9克、熟地黃 9克,以上藥材沖洗後置入鍋中,加入1000ml水,大火煮沸後轉小火,煎煮剩下約400-500ml過濾後藥汁。
飲用建議:經期結束後(乾淨後1-3天內)開始飲用,每天1劑,連續喝3-5天 )
2.針灸與艾灸
►針灸穴位:
三陰交(脛內側):調節月經、緩解經痛。
關元(肚臍下四指):溫經補腎、減少痛經。
氣海(肚臍下兩指):調理氣血。
►艾灸
可艾灸關元、命門、三陰交,溫暖子宮,減少經痛。
3.泡腳與熱敷
泡腳:生理期前一週,每晚用艾草或生薑水泡腳10-15分鐘,促進血液循環。
熱敷:用熱水袋敷小腹部或腰部,幫助舒緩疼痛。
4.生活調理
規律作息:避免熬夜,確保充足睡眠。
適量運動:瑜伽、快走有助於舒緩經痛。
放鬆心情:減少壓力,避免焦慮影響內分泌。
痛經通常與體內前列腺素分泌過多,或子宮內膜異位症等婦科疾病有關。若想改善,可先從日常飲食下手:多選擇溫補食材,如黑糖薑茶或紅棗桂圓茶,並盡量避免寒涼的冰品與咖啡。搭配中醫調理,透過四物湯、玫瑰花茶等藥膳茶飲,結合針灸、艾灸或泡腳等療法,有助於平衡體質、舒緩經痛。
同時,保持下腹與腳部的溫暖、維持規律運動習慣,並學會紓壓放鬆,也是緩解疼痛不可或缺的日常保健重點。
若經痛嚴重影響生活,建議尋求專業醫師診斷,確保沒有潛在婦科疾病!
撰文/歐怡君 醫師
圖片來源/馬光醫療網、Photo-Ac
歐怡君醫師
現職
博愛馬光中醫婦幼診所 中醫師
學經歷
中國醫藥大學 中醫系
高雄長庚中醫部醫師
前調明中醫診所醫師
前馬光瑞隆院醫師
中醫內科、皮膚科、婦科專科會員
台灣中醫兒童暨青少年科會員
台灣顏面針灸醫學會美顏針專科醫師
現職:馬光中醫醫療網
專長:堅持良醫、良藥、良善服務;不僅提供醫療照護,更傳遞真摯與恰到好處的溫暖服務。肩負著守護人們身心健康的重要使命,不只越做越好,而要做到最好!
經歷:馬光中醫醫療網深耕台灣30餘年,全台共有 22 家中醫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