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流感和腸病毒均未處流行期,今年仍雙襲擊,兒少族群首當其衝!衛福部疾管署最新公布,上週新增兩例腸病毒併發重症的新生兒案例,且截至8月為止,上半年流感併發重症病例數量竟是兩年前同期的2倍,醫師示警今年秋冬流感恐雙病毒夾擊,爸媽應隨時注意孩子的狀況。
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兩例新生兒腸病毒案例都是感染伊科病毒11型。其中一名為中部出生8天男嬰,出現食慾不佳及黃疸在診所治療,4天後因心跳急促、血氧下降,轉至醫院急診及住院,住院期間出現肝指數異常、肝炎、血小板低下、凝血功能異常等疑似新生兒敗血症情形。
由於男嬰媽媽生產前有上呼吸道疾病,陪產當日爸爸有發燒的情形,不排除是爸媽將病毒傳染給新生兒。
另一名腸病毒重症案例為南部出生5天女嬰,出現紅疹及嗜睡,次日因食慾、活力下降及新生兒黃疸等情形,返診檢查時發現發炎指數異常,經轉診至醫院治療,並出現體溫過低、凝血功能異常、皮膚瘀斑等疑似敗血症症狀。
兩名新生兒目前都仍在加護病房治療中。
疾管署疫情中心主任郭宏偉指出,今年累計13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病例,含7例死亡,為近6年同期最高;其中新生兒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病例累計10例,均感染伊科病毒11型,其中6例死亡。
另一方面,感染科權威、台大醫師黃立民表示,觀察疾管署每週公布對社區病毒的監測資料,流感占比一直在前3名,夏季全國呼吸道病原體檢出資料中,流感病毒陽性占比20%,可見今年夏季流感根本沒有結束。
黃立民醫師更指出,COVID-19疫情後,流感全年化,不只有秋冬要注意,若今年A型流感H3N2捲土重來,強碰H1N1雙重流行,重症跟死亡風險高,尤其兒童因流感併發腦炎、腦病變的比例高於成人,且病程變化快速,更需提高警覺。
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長庚醫院副院長邱政洵補充,由於兒童免疫系統較弱,遭受流感侵襲的風險是成人的5倍,且感染後重症或需住院的機率顯著高於成人。
不僅於此,邱政洵醫師強調,兒童及青少年在家中傳播流感病毒的風險是成人的2倍,容易形成「家庭→社區→家庭」的連鎖傳播,尤其是開學後群聚風險上升,加上可預見的秋冬流感病毒來襲,爸媽應特別留意。
疾管署和感染科醫師提醒,以下六件事可降低感染風險,或預防重症造成不可避免的傷害:
疾管署提醒,新生兒感染腸病毒併發重症風險持續,請孕婦和新生兒父母持續提高警覺,生產前14天至生產後如有出現發燒、呼吸道感染、腹瀉等疑似症狀,請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
生產前後,避免出入人多擁擠或通風不良的公共場所及接觸有症狀人士,並加強洗手及呼吸道衛生。
由於腸病毒容易於家庭手足間、人與人頻繁接觸的場所傳播,適逢暑假期間,嬰幼童於安親班、夏令營、親子館、兒童遊樂場所等的活動機會增加,為降低疾病傳播風險,相關機構或場所應維持幼童活動環境清潔與通風,並定期以500ppm含氯漂白水重點消毒幼童常接觸表面。
另醫院嬰兒室、托嬰中心及產後護理之家,應加強詢問孕產婦分娩前14天與同住家人(含家中其他兒童)是否出現疑似症狀,並落實訪客管理及感染控制措施,如發現疑似腸病毒群聚感染,即應通報並採取適當防治措施。
疾管署呼籲,新生兒感染腸病毒可能會出現發燒或低體溫、活力不佳、喝奶量變少等情形,未及時治療可能發展為心肌炎、肝炎、腦炎、多發性器官衰竭等重症,嚴重威脅生命,一旦有上述症狀,務必儘速就醫。
家中嬰幼兒如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請注意觀察是否出現重症前兆病徵,如發現有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或麻痺、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請儘速送到大醫院接受治療。
黃立民醫師提醒,10月將開打流感疫苗,鼓勵學齡前兒童、學生、65歲以上長者、高風險慢性病患者等高風險族群都該踴躍接種疫苗。
今年除了傳統注射型疫苗,國內也首度引進供2至17歲兒童青少年使用的鼻噴式流感疫苗,國內目前僅供自費接種,醫界希望疾管署能夠儘早評估納入公費接種範圍。
整理撰文/游資芸
圖片來源/photoAC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