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育兒 親子教育

原是運動員,高二時骨折換跑道》臨床心理師國考榜首陳筠潔:人生路不一定是直的,3步驟幫自己找到目標

陳筠潔從小就練田徑,原本以為自己會一直走運動這條路,結果在高二時骨折,迫使她人生大轉彎,兩年前,在臨床心理師國考中奪下榜首;她分享,人生路原本就不一定是直的,找不到目標也不可怕,只要願意邁開步伐,總會前進的。
原是運動員,高二時骨折換跑道》臨床心理師國考榜首陳筠潔:人生路不一定是直的,3步驟幫自己找到目標

 

無論學習或人生,「目標」都很重要,有了目標,才有方向,也才能以終為始,邁向自己想去的遠方。

但如果找不到目標,怎麼辦?有了目標,卻達不到,總很無力?甚至,已朝著目標邁進,眼看就要達陣,竟遭逢重大挫敗,又該如何是好?

「行動」是最好的解方,臨床心理師陳筠潔答曰,人生旅途不一定直的、也不可能很完美,找不到目標不可怕,只要願意開始探索、嘗試,從錯誤中學習跟成長,就能逐步發現自己適合的路;倘若失敗了,放棄也是個選項,重點是如何去調適,然後重新出發。

陳筠潔自身就是最佳案例。

從小就練田徑的她,原本以為自己會一直走運動這條路,結果在高二時骨折後,跑不起來了,只得趕快準備學測,考進了運動管理系;結果,她愈讀愈沒興趣,在大四時決定轉換跑道,拚上了臨床心理所,兩年前還在臨床心理師國考中奪下榜首,目前已在執業中。

她強調,在過程中,除了心態要穩住,還能善用一些方法,幫助自己確立長期目標、實踐短期目標。

 

意外骨折受傷,運動員之路戛然而止

回顧過往,陳筠潔回想,她在國小時曾被選進校隊練田徑,當時父母挺反對的,覺得女生曬黑很不妥,練了一年多以後,就禁止她再去;國二時,碰到啟蒙教練,覺得她實在有天賦,不練太可惜,便再度邀她參與專業訓練。

「我從短跑、練到跨欄,非常投入,一度認為自己這輩子走運動這條路了,未來應該會當選手、老師或防護員等等,結果,高二時我左腳骨折,即使養傷一年後,也還是跑不起來。」

原本打算透過體育成績升學的她,當時沒時間悲傷,趕忙著補習,準備學測,後來考上了輔大運動休閒管理。

 

大四再度換跑道,轉攻臨床心理學專業

雖然是不錯的校系,也與原本的體育專長相關,但陳筠潔讀著讀著,發現自己似乎對這領域並沒有想像中的喜愛,也對未來出路感到迷惘,升上大四後,得直面問題了,她便開始尋覓新方向。

陳筠潔原本對心理學就有興趣,於是興起考臨床心理所的念頭,但做過功課後,發現錄取率頗低,而且有些學校還會考晤談技巧等實務能力,對非本科生來說,難度很高。

煩惱了一陣子,她心想,與其裹足不前,不如就衝了吧,「試了不一定會成功,但不試絕對不會成功,而且還很有可能會後悔!」在開始備考的同時,她還跟家人商量,希望家中能給她一年時間準備,如果沒考上,她就會先去工作。

閉關苦讀後,她考取了中山醫大臨床心理學碩士班,畢業後還在臨床心理師國考中榮登榜首。

 

榜首讀書有方法:精緻性複誦、對抗遺忘曲線

在考上榜首後,常有人問陳筠潔如何讀書,她分享,自己會先把應考範圍地毯式讀過,先快速瀏覽一次、掌握架構與關鍵概念,再深入理解,而根據研究,「精緻性複誦」較有利長期記憶,所以她會將每本書的內容整理成相對有架構的筆記。

「我還常邊回想讀過的內容,邊自言自語,講不出來的,就回去翻書,覺得這樣印象更深刻,有時家人看到我在對空氣講話,還會嚇一跳!」而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理論點出,記憶會隨著時間不斷衰退,所以要有計畫的、間隔式的複習。

考試範圍的書本都讀過後,就開始刷考古題,錯的、不懂的地方再重新讀過,把知識盲點填補起來。陳筠潔直言,每個人適合的讀書方式都不同,她的經驗也不見得人人適用,最好能找出適合自己的方法。

 

自我照顧+建立社會支持系統,與焦慮共處

她也坦言,準備國考時其實很焦慮,常擔心自己考不上,還曾因為刷題不順,崩潰大哭過,而這歷程中更讓她體會到自我照顧、自我信任和社會支持的重要性。

比方說,陳筠潔盡量保持運動的習慣,也會跟朋友聊天、出門走走,適時的休息放鬆;另外,她也將焦慮的感受重新定義成對考試的興奮,試著讓心情穩定下來,有助於思慮清晰。

「我還幸運的,有一個很棒的讀書會,彼此不但能討論考題,還會分享心情、為彼此打氣。」陳筠潔認為,建立自己的支持系統在此時特別重要。

 

找不到目標?對未來茫然?常見這四種情況

很多人都會覺得自己沒目標、對未來茫然,陳筠潔分析,常見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1.內在動機不明確

這類的人在做選擇時,常常遵循外在標準如社會期待、家庭壓力等,較缺乏內在動力。

2.害怕選錯目標

有些人會害怕走錯路、浪費時間,卻忽略了目標不是一開始就能確定的,得要慢慢找。

3.過度思考

這種人通常會一直想「怎麼做才最好」,但其實每個選擇都有風險,只是大家常不敢冒險。

4.對變動感到不安

「抗拒變化」是大腦的本能,有時人們其實對現況不滿意、但至少熟悉。若想找到方向,得允許自己去探索、犯錯。

 

三步驟,幫助自己建立「生活方向感」

「多數對人生迷惘的人,並非沒有能力,而是沒有清楚認識到自己的核心價值。」陳筠潔說,她在臨床工作時,常請個案思考自己希望有怎麼樣的人生,希望幫助個案自我探索,進而建立生活方向感,具體方法可依循以下步驟:

Step1:先回顧自己的興趣跟價值觀

問問自己:「如果沒有任何限制,希望生活長怎樣呢?」有了方向,再思考目標,例如若想貢獻社會,那目標可能就在於教育、公益等領域。

Step2:以「試探性行動」取代「想清楚再開始」

有些想法後,先展開一些小規模的行動,比方說,想要轉職到新領域,可以先看該領域的專業人士訪談報導,增進理解,行動會帶來更清楚的方向。

Step3:設定具體、可行的目標

很多人設定的目標都太模糊,例如想要更健康、更成功等等,這樣不容易達成,最好能再明確一點,例如想要「多閱讀」,那目標就可以訂成「每天看書30分鐘」。

 

訂目標要具體,善用時間壓力與視覺化策略

陳筠潔進一步說明,訂目標時,最好是在自己能力範圍內可達成,才不會因為太難而放棄,也可把大目標切分成小目標,比方說,她的目標是「成為心理師」,這可以切成讀心理學課程、參與相關工作坊,累積信心後,再準備研究所考試等等。

目標也要訂得可測量、能評估,例如「一個月看完兩本書」,這樣才能追蹤自己有沒有做到;另外,訂目標要有期限,給自己一些時間壓力,例如「三個月內要減肥三公斤」,避免不斷拖延。

目標如果只用想的很容易忘記,最好能視覺化,例如可以用手機APP或實體行事曆把記錄下來,陳筠潔自己的習慣是會寫手帳,不僅好安排生活,也有助於提醒自己目標與進度。

倘若以上這些事情都做了,還是感到無法推進,在情緒上要先穩住,別慌張,靜下心去檢視自己為什麼做不到,從中調整。例如,是時間不夠嗎?那要如何優化時間運用呢?是從大目標拆分出來的小目標仍太難嗎?那是否該把小目標再拆得更小呢?每一次跌倒,都是站起來的機會,只要還在賽道上,終點就在前方。

 

延伸閱讀:念建中科學班,台大醫學系洪偉哲:科學班教會我最多的事,5個高效學習法,讓自己更進步

 

*本文轉載自未來Family原文網址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