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斑部病變(Macular Degeneration, 簡稱AMD),又稱老年性黃斑部病變,是中老年族群視力喪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黃斑部位於眼睛視網膜中央,負責我們精細的中央視力,例如閱讀、辨識人臉等。當黃斑部區域出現退化、萎縮、滲漏或新生血管增生時,便會導致中央視力模糊、影像扭曲,嚴重時甚至可能導致失明。全球預計到2040年將影響約4億人。
黃斑部病變主要分為兩種亞型:乾性與濕性。
約佔85%至90%的病例。
其特徵是黃斑區細胞逐漸萎縮退化,病程進展較慢,初期通常沒有明顯症狀。
約佔10%至15%的病例。
主要特徵是脈絡膜新生血管異常增生並可能滲漏或出血,導致視力快速惡化,預後相對較差。
黃斑部病變的症狀可能相互交錯出現,部分患者初期甚至沒有自覺異常。建議可以使用阿姆斯勒方格表(Amsler Grid)進行自我檢測,若發現直線扭曲、變形或有暗點,應盡速就醫。
常見症狀包括:
看東西扭曲、直線變彎曲,或影像模糊不清。
視野中央出現黑影或暗點。
色彩分辨能力下降,或感覺亮度改變。
閱讀困難。
黃斑部病變的發生是多重因素影響的結果。主要成因與危險因子包含:
年齡老化:這是最重要的危險因子,65歲以上族群發病率顯著增加。
遺傳及家族史:有家族病史者罹病風險較高。
吸菸:吸菸者罹患黃斑部病變的風險比不吸菸者高出2至5倍。
長期強光照射與紫外線暴露:尤其是藍光和紫外線可能損害黃斑部。
高度近視:也可能增加黃斑部病變的風險。
慢性病:如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三高問題,若控制不佳會加速黃斑部惡化。
不健康飲食與營養不良:高膽固醇、高糖、高鹽、油脂過多、肥胖等,以及缺乏葉黃素等保護性營養素。
空氣污染:亦被視為潛在風險因子。
長時間3C產品使用:可能使黃斑部病變有年輕化趨勢。
若懷疑有黃斑部病變,醫師會透過以下專業檢查來確診:
視力檢查:包含Amsler Grid自我檢測與醫師專業評估。
眼底檢查:醫師利用專業儀器檢查視網膜黃斑部狀態,尋找出血或水腫等跡象。
光學同調斷層掃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這是監控黃斑部狀況的黃金標準,能提供視網膜的橫斷面影像,精準評估水腫、新生血管、出血等情況。
螢光血管攝影(Fluorescein Angiography):透過注射螢光劑,觀察血管滲漏或新生血管的狀況。
黃斑部症狀不明顯,許多患者等到視力明顯下降才就醫,導致早期休息治療。定期全眼檢查能幫助及早發現異常,爭取黃金治療時間,顯著提高治療成果。
隨著年齡增長,黃斑部疾病及其他眼疾(如青光眼、白內障)同時發生機率增加。定期檢查有助於醫師追蹤神經科學研究和視狀態,降低失明風險。
三高(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患者較容易罹患黃斑部病變。定期眼底檢查,可以了解眼部微血管與神經健康,事先提示全身性健康警訊。
檢查結果如發現青少年變化,醫師可及時建議進行飲食、營養、運動及生活調整,有助於延緩黃斑部老化惡化。
黃斑部病變的治療目標是穩定視力、延緩疾病惡化,並盡可能恢復部分視力。近年來,治療方法持續進步,尤其在濕性黃斑部病變方面有顯著突破。
目前乾性黃斑部病變尚無特效治療藥物。主要治療策略著重於預防與延緩病程。
營養補充與預防:醫學研究(如AREDS2)證實,補充特定營養素如葉黃素、玉米黃素、維生素C/E、鋅、銅、Omega-3 脂肪酸,可延緩中度AMD。
定期追蹤、健康生活型態:控制三高、戒菸、避免紫外線暴露是關鍵。
濕性黃斑部病變的治療主要目的在於抑制脈絡膜新生血管(CNV)和減少滲出。
眼內抗血管新生藥物注射(Anti-VEGF療法)
雷射光動力治療(PDT)
多種新興策略為減緩疾病進展帶來希望,目標是提高藥物靶向性、穩定性並減少治療頻率。
透過基因編輯技術矯正或替換導致AMD的基因,以期達到長期治療效果。
利用幹細胞分化成視網膜色素上皮細胞(RPE)或感光細胞,以替換或修復受損組織。細胞或細胞-生物材料支架的方法是AMD研究的重要方向。
奈米顆粒在增強藥物遞送和生物利用度方面顯示出前景,特別是對於目前缺乏有效療法的乾性AMD。
研究正在探索外泌體在早期檢測AMD中的潛力,甚至在症狀出現之前。
針對重度失明患者,這些仍處於高階醫學研發階段的技術帶來了希望。
預防永遠大於治療!健康的生活習慣和飲食是預防及延緩黃斑部病變惡化的最佳策略。
葉黃素、玉米黃素:富含於深綠色蔬菜如菠菜、羽衣甘藍、芥藍,以及南瓜、胡蘿蔔等深橙黃色蔬果。
花青素:藍莓、紫甘藍、蔓越莓等莓果類。
Omega-3脂肪酸:鮭魚、鯖魚等深海魚類,以及亞麻仁籽,有助於減少視網膜發炎。
維生素C/E、鋅:奇異果、堅果、小麥胚芽、全穀類等抗氧化食物。
飲食應採地中海飲食模式,多新鮮蔬果與深海魚,並減少大量糖、鹽、油脂與膽固醇的攝取,高蛋白可選擇牛奶、瘦肉、豆類。
戒菸:這是最有效降低風險的生活習慣之一。
控制三高: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患者需加強監控與治療,糖尿病患者尤其需要注意血糖控制。
避免強光直射與紫外線暴露:外出時戴太陽眼鏡,減少眼睛在陽光下的直接曝曬。
減少3C長時間使用:適當休息雙眼,避免用眼過度。
規律運動:有助於整體健康與血液循環。
定期眼科檢查:尤其是50歲以上族群,務必定期檢查,早期發現、及早治療。
是的,雖然黃斑部病變主要影響中老年族群,但因高度近視、3C長時間用眼、空氣污染等因素,使黃斑部病變有年輕化趨勢。
目前尚無特效藥可完全治癒乾性型黃斑部病變。不過,多項新藥正在積極研發中,並已進入臨床試驗階段,未來前景可期。現階段主要透過營養補充和預防來延緩疾病進展。
是的。研究指出,富含葉黃素、玉米黃素的深綠色蔬菜和食物,以及抗氧化的生活型態及維生素,有助於延緩黃斑部病變的進程。
不一定。眼睛模糊也可能是白內障、青光眼或其他眼疾的症狀,務必尋求專業眼科醫師的詳細檢查才能確診。
黃斑部病變雖無法完全根治,早期發現、控制危險因子及採行正確治療措施,能大大改善視力預後。
定期眼科檢查、健康飲食、適當營養補充與改善生活型態,是預防與延緩黃斑部病變惡化的最佳策略。若您或您的家人有任何疑慮,請務必尋求專業醫療建議,以期達到最佳的治療成效與生活品質。
★本文轉載自《昭沐和安》部落格,非經同意不得轉載
撰文/陳韵臻 醫師
圖片來源/PHOTO-AC、昭沐和安衛教專欄
現職:中國醫藥⼤學新⽵附設醫院眼科部、諾⾙爾眼科醫療集團主治醫師
專長:成⼈近視雷射
兒童近視控制及預防
中⻄整合醫療
困難性乾眼症
眼功能障礙及再⽣注射療法
眼部針灸及神經療法
眼科營養醫學
經歷:台北珍世明眼科Trust Me Eye Center主治醫師、2022醫療科技展眼科專題講座講者、亞洲⽣醫器材協會眼科總召集⼈、亞洲⾓膜塑型片及特殊鏡片研討會學員、台灣屈光防盲醫學會視覺光學及屈調驗光檢定、台灣中醫針灸資格認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