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人陳彥婷經常分享育兒點滴和夫妻日常,最近她的一則「上廁所」影片又引發大批媽媽共鳴,影片中,只見她的小兒子開開關關廁所門,彥婷無奈問:「可以讓媽媽好好大便嗎?」小兒子搖頭,繼續玩門把,彥婷心裡想:「這畫面,好像在哪裡見過……原來跟哥哥一模一樣!」最後,連老公巨人和家裡的貓咪都出場了,讓她哭笑不得,甜中帶點無奈地說:「謝謝你們,愛我的每個人。」上個廁所,家裡像開家庭會議一樣全員到齊了!
影片一出,瞬間引起媽媽大軍的共鳴,紛紛在影片底下留言:「媽媽們都可以理解!」、「我家的也一樣......」,還有人問幹嘛不鎖門,媽媽也是秒回應「鎖門更慘!」好像聽到小孩猛敲、狂敲、大聲問候的聲音了!
有孩子的家庭都好有感!有時候媽媽不求什麼,只想擁有三分鐘的「安靜權」,但在育兒現實裡,這三分鐘比中樂透還難。
「我好想好好上廁所!」是好多媽媽的共同吶喊,明明只是想安靜上個廁所,結果一關門就像觸發警報系統,門外立刻會傳來敲門聲、討拍聲,有時候還會附贈哭聲、尖叫聲,還有小孩乾脆趴在門縫下偷看問:「媽媽,你在裡面嗎?」「你還要多久?」「我可以進去嗎?」,也有直接拿玩具坐在門口等媽媽,一點都不嫌棄特殊味道的!
媽媽心想:「我只是想安靜三分鐘,這要求很過分嗎?」可在孩子眼中,媽媽消失三十秒就像世界末日。
當了媽媽以後,很難吃到「熱騰騰」的食物,有位媽媽分享:生小孩前很喜歡喝熱咖啡,從年輕時就喜歡在早晨來一杯熱咖啡,啟動一天的活力能量,沒想到生完小孩之後很難喝到熱咖啡,每每剛幫自己沖泡一杯解壓熱咖啡後,剛坐下就會聽到孩子喊:「媽媽,我想喝水~」、「媽媽~我想上廁所~」、「媽媽,妳可以幫我打開嗎?」
這些話都好有畫面感,只見媽媽匆匆忙忙放下手中的咖啡,解決孩子的狀況後,回到廚房,那杯咖啡早已冷卻,變成冰滴風味了!
你以為睡覺就是結束嗎?NO~根本只是另一場戰役!
終於熬到孩子上床睡覺,媽媽滿心期待今晚能追個劇,結果孩子一躺下就開始:「我口渴~」、「我肚子餓~」、「我想妳~」、「我想尿尿」,好不容易眼睛閉上,五分鐘後又聽到:「媽媽,我做惡夢了。」
媽媽瞬間好想抱頭痛哭、仰天長嘯,但又要維持表面安定,深知「暴走更難結束」,只好從放鬆模式切回全職保母,處理完也累了,心想:「原來所謂的『夜深人靜』,只是孩子睡前的戰前警報。」
4.洗澡也要陪同檢查
媽媽進浴室洗個澡,門外立刻響起熟悉聲音:「妳在洗嗎?」「我也要一起洗!」有的孩子甚至會拉開浴簾、確認媽媽還在,如果上廁所的30秒是世界末日,那洗澡的3分鐘就是宇宙毀滅了!
於是,媽媽的泡澡時光,還是變成另一種不一樣的親子時光。
有媽媽分享在家接工作電話的經歷,每次在講重要電話時,身邊就有各種音效,或是湊到跟前說:「媽媽,我大完便了!」「媽媽,你看看我這個!」,一場電話會議下來,滿滿的尷尬和抱歉。
那一刻媽媽深刻體會:邊講電話邊解決孩子的需求只是常態,哪個媽媽不是六邊形戰士!
半夜聽到「媽媽......」就會自動跳起、閉眼走路、完成任務,有人說當媽後會有第六感,因為那不是神奇力量,而是長期睡眠不足的超能力。
那些瞬間看似崩潰,其實藏著滿滿的愛,媽媽嘴上說「我快瘋了」,心裡卻在想:「有一天他長大,不再黏我了,我反而會想念這些吵鬧。」
既然孩子的「監視系統」24 小時開啟,媽媽該怎麼替自己充電?其實,不用等到放假或出國,關鍵在於「在日常裡偷一點時間給自己」,媽媽們該怎麼「微休息」呢?
孩子午睡時泡杯熱茶、晚上洗澡時聽音樂、甚至多待五分鐘都好,讓那短短的空白,成為腦袋的「重開機鍵」。
可以用遊戲的方式教孩子尊重界線,例如掛上「媽媽正在補魔力中」的小牌子,讓他知道媽媽也需要能量補給。
讓爸爸、阿公阿嬤、或親友輪流顧孩子,不是懶惰,而是讓家庭更健康,媽媽不是超人,不該永遠是第一線的救火隊。
陳彥婷那支「廁所家庭會議」爆紅,不只是因為搞笑,而是因為她演出了所有媽媽的真實人生,那個湊到跟前的可愛模樣、那個不顧味道也要陪伴的可愛身影,背後藏著的是依賴、愛與安全感。
但也正因為這樣,當孩子漸漸長大、開始關上自己的門時,媽媽又會懷念:那個總在門外喊「媽媽~妳好了嗎?」的小小聲音。
所以,親愛的媽媽們,下次當廁所門再被敲響時,先別翻白眼,笑一笑吧!那是人生最真實、最有愛的混亂。
只是別忘了,在孩子不停呼喚妳的同時,也要學會呼喚自己「嘿,媽媽,妳也該休息一下了。」
不要因為想休息而感到內疚,媽媽的笑容,是全家的晴天;妳若倦了,家也會跟著沒力氣。照顧自己不是自私,而是一種責任。
撰文/王佳琦
照片來源/陳彥婷 Tiffa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