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節氣,是冬季養生的重要轉捩點,中醫講求「冬令養藏」,此時若未調養妥當,常為寒邪所中、宿疾復發。
中醫認為:「冬三月,此為閉藏」,人體應如大自然般進入休養儲備階段。小雪之時調養應以「補腎助陽、溫肺止咳、活血祛寒」為核心。
在小雪過後,天氣濕冷,很多病患常常會有以下幾種狀況:
小雪陽氣漸衰,體質陽虛者尤易出現四肢冰冷、面色蒼白、精神倦怠,女性尤為常見。
若寒邪阻絡,則手腳末端難以溫煦。臨床上中醫常用溫陽散寒的方式,也就是增強身體裡面太陽的能量,讓太陽溫煦我們的身體。常用的經典方有「當歸四逆湯」、「桂枝附子湯」,對改善血行與寒濕阻絡效果顯著,脾氣虛弱者,則會搭配「黃耆建中湯」來提升氣血推動力。
小雪時節寒氣漸深,對本就體虛者來常因寒飲內盛、肺氣不宣、腎失納氣,導致久咳氣喘、呼吸急促,甚至夜間發作明顯。
臨床上常用溫肺散寒的方式來治療寒邪引起的喘促,也就是把身體裡面多餘的的冷水加熱成水蒸氣後就不會留在身體裡面,這樣就不容易氣喘跟鼻子過敏的問題了。而「小青龍湯」、「麻黃附子細辛湯」加減常常是處理這些問題的代表方劑。
對於久病氣喘、動則氣短、腰膝痠軟者,屬腎虛證,中醫會用補腎納氣,加強身體元氣及收藏精力的能力,臨床上「金匱腎氣丸」或「參附湯」加五味子都是常常用到的處理方式。若痰多、水腫、舌苔白滑,為寒飲上泛者,會加半夏、茯苓、澤瀉以助利濕化痰。
氣溫驟降時,寒濕之氣易入經絡關節,阻滯氣血運行,常見於有舊傷或風濕體質者,尤以中老年人為主。
中醫治療方會用祛風散寒、通絡止痛的方式來治療,像是「獨活寄生湯」、「麻黃加朮湯」、「黃耆五物湯」都是臨床上常見的典型方劑。這些方劑都能將身體裡面的肝腎之氣強壯起來的同時驅散阻滯在關節裡面的寒濕之氣,將筋骨及關節保持在春天的狀態,這樣就不容易筋骨酸痛了。
►臨床上,我曾治療一位因冬季反覆咳嗽多年而苦惱的中年女性。
每到入冬,清晨起床即猛烈乾咳,甚至咳到腰痠,平常也容易有手腳冰冷及疲倦的問題,脈象上整體也是沉脈,唯獨右寸浮細。辨證屬「肺失清肅、腎陽虛」,以「桂附地黃丸」合「麥門冬湯」加味,兩週後症狀明顯減輕,調養約兩個月後收工,之後寒天也不再頻咳。
溫陽祛寒、補腎健脾、促進血行
適合手腳冰冷、腰痠背重、冬天疲倦怕冷者。
女性經期後、體虛寒重者尤宜。
若本身有口乾、口苦、便秘或喉嚨痛,應暫停服用。
乾薑(或老薑3片)5g:溫中散寒、助陽通脈,強化血液循環
桂枝3g:溫通經絡、助陽化氣,協調營衛
黨參6g:補中益氣、扶正固表,增強抵抗力
杜仲5g:補肝腎、強筋骨、安胎養腰
黑豆10g:補腎益精、活血祛風濕
紅棗2~3顆:補中養血、調和諸藥
作法:
將所有藥材洗淨後置入鍋中,加入水約800ml。
大火煮沸後轉小火煮25–30分鐘。
去渣取汁,可溫熱飲用。早晚各一杯最佳。
若口感偏辛可酌加黑糖少許調味。
醫師說明:
這帖茶飲屬於「溫陽而不燥,補腎而不膩」的平衡設計。
以薑桂雙溫為主軸,鼓舞陽氣、溫通經脈。
杜仲、黑豆並入腎經,有助於強腰膝、固精氣。
黨參與紅棗則顧及脾胃,使溫補之力能被吸收,不至上火。
以下兩個穴位搭配熱敷或艾灸效果佳,特別適合畏寒怕冷者:
艾灸5~10分鐘,有助補腎助陽、強壯腰膝。
每日按摩3~5分鐘,提升脾胃運化,促進氣血循環。
如能搭配每日溫熱足浴(加入老薑片或艾葉),更能促進下肢血液循環、減少寒氣累積。
順應冬藏,建議「早睡晚起、避風防寒」,避免早起冷風直吹。
雖是進補季節,但忌食生冷與過度油膩,以免損傷脾胃。
太極、八段錦、緩步快走皆可,強調「動中有靜、溫而不汗」為佳。
小雪之際,千萬不要忽略「冷氣團下的身體信號」。如果你發現自己變得特別容易疲倦、關節痠痛、咳嗽頻繁,那就代表身體已經在提醒你「需要調養了」。
中醫養生講究順時應節,從生活細節入手,才能真正「未病先防」,溫暖過冬。小雪,是溫補的起點,也是藏精養神的時機。別等寒意入骨才來保養,現在就開始吧!
撰文/黃建翰 醫師
圖片來源/馬光醫療網、Photo-Ac
黃建翰 醫師
現職
建功馬光中醫診所
學經歷
慈濟大學學士後中醫學系
大林慈濟醫院
高雄長庚紀念醫院中醫部
現職:馬光中醫醫療網
專長:堅持良醫、良藥、良善服務;不僅提供醫療照護,更傳遞真摯與恰到好處的溫暖服務。肩負著守護人們身心健康的重要使命,不只越做越好,而要做到最好!
經歷:馬光中醫醫療網深耕台灣30餘年,全台共有 22 家中醫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