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育兒 寶貝健康

寶寶大事

寶寶大事
寶寶大事

新生兒血氧偵測 守護心臟病童
綜合報導/陳萱蘋

臺灣平均每天出生6個先天心臟病寶寶,醫界推動「血氧偵測」早期發現重度病童,預防猝死,也提醒入秋後病童預防呼吸道病毒。

臺灣兒童心臟學會理事長、臺大醫院小兒心臟科醫師王主科表示,先天性心臟病的發生率約千分之8到10,臺灣平均每天出生6個病童,有的只是心臟破個小洞、心跳雜音,長大機會有自行癒合;但有的卻嚴重到出生不久就要開刀,不然會夭折。

嬰兒在保母家突然死亡的事件不時發生,除了民眾較為熟悉的新生兒猝死症,先天性心臟病也是可能死因之一。中華民國心臟病兒童基金會邀集17家醫學中心及醫院,免費為出生滿24小時的寶寶,免費檢測重度、危急的先天性心臟病,讓醫師及家長預先掌握狀況。

王主科醫師表示,利用血氧偵測機來量測寶寶的右手及下肢血氧濃度,有助於發現及診斷先天性心臟病;美國已將新生兒的上下肢血氧監測,列入新生兒常規檢查項目,篩檢結果異常者由小兒心臟科醫師安排住院、檢查及治療。

先天性心臟病童的免疫力比較差,小感冒可能併發嚴重感染。王主科醫師說,尤其臺灣一年四季都有呼吸道融合病毒,在春夏、夏秋季節轉換之際,最容易伺機傳染給病童,家長應避免帶病童出入人潮密集、空氣不流通公共場所。

 

 

幼兒長牙就要保養
綜合報導/陳萱蘋

長牙就要立即看牙,牙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常務理事及牙醫門診醫療服務審查執行會主任委員陳彥廷醫師表示,幼兒在長第一顆牙時,家長就要有口腔保健的觀念。

許多年輕父母忽略幼兒潔牙之重要性,尤其0~3歲之幼兒口腔之保健工作主要是由父母負責,刷牙方式建議可水平來回刷;而3~6歲的兒童,可以先讓小朋友先刷一遍後,家長再完整刷一便。在0~6歲階段,可使用牙線、含氟牙膏、塗氟等方式,來輔助保護兒童牙齒健康。

6~9歲時,先讓小朋友刷一遍,家長在家刷重點,像是恆牙大臼齒及門齒等,此階段的孩童仍建議用水瓶來回刷的方式。至9~18歲時,則需靠小孩自己刷,並用貝氏刷牙的方式。可使用牙線、含氟牙膏、含氟漱口水、窩溝封閉劑等來輔助。

陳彥廷醫師同時也指出氟漆塗氟之重要性,經研究顯示每年2~4次氟漆塗氟可以有效降低兒童蛀牙率,許多家長忽略換牙前的口腔照護重要性,以為換牙後再照顧即可,陳彥廷醫師呼籲父母親應重視從小保護牙的觀念,才能確保老來不缺牙的健康狀況,為人父母不可不慎。

 

幼兒看電視 不會變聰明
綜合報導/敖庭綸

美國華盛頓大學針對兩歲以下幼兒看電視的情形展開調查,結果顯示,那些讓孩子看電視或影片,以為如此將使子女更聰明的父母,其實錯了。該研究的主要研究員齊默曼指出,電視對小於兩歲半幼兒的發展影響,要比長於兩歲半的孩子更不利。

美國西雅圖兒童醫院小兒科醫師暨華盛頓大學兒童健康中心主任克里斯塔基斯博士明確表示:「讓嬰幼兒看電視,對腦部特別有害!」他說,美國小孩在1970年4歲才開始看電視,現在的孩子平均4個月大就開始接觸電視;雖然刺激太少會影響腦部發育,但電視快節奏的影像,會過度刺激嬰兒正在發育的大腦,孩子習慣這種高度刺激後,會覺得真實生活太單調沉悶,將導致日後注意力渙散。

他研究了1300個以上的孩子,發現3歲以前,電視看得越多,到7歲時就越可能有無法專心的問題;尤其是不到3歲的孩子,平均每看1小時的電視,7歲時有無法專心的可能性就提高10%,換句話說,1個未滿3歲的孩子,如果1天看2個小時的電視,將來無法專心的問題機率,比不看電視的孩子高出了20%。另外,他針對1000個孩子所做的研究發現,嬰兒時期電視看得越多,他們會的字彙就越少,嬰兒每看1個小時的節目,他們學到的字彙平均少6-8個字。

 

 

孕婦游泳憂「氯」!增胎兒過敏機率
綜合報導/敖庭綸

根據英國《每日郵報》引述發表於「英國皮膚病學期刊」的研究報告指出,根據「衛生學假說」理論指出,若處在過度乾淨的環境,反而會讓人免疫系統變弱;而在過去50年中,患有氣喘與濕疹的患者人數上升了5倍,在英國甚至每11位兒童、每12名成人中就有1位是過敏患者,顯示過敏問題越來越嚴重。

倫敦曼徹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Manchester)的研究發現,生活中隱含的過敏原例如化妝品中的揮發性化合物、游泳池中消毒用的氯,都會增加兒童及成人的過敏機率;特別是泳池中的「氯」,對於孕婦肚裡的胎兒有明顯影響,也就是說,孕期間游泳可能會改變胎兒免疫系統機能,使其未來患濕疹、氣喘等過敏疾病的機率提高。

孕婦的免疫系統會在懷孕期間有所改變,以預防胎兒流產或早產的可能,此時胎兒的免疫系統也會隨著媽媽改變;不過通常在生產完後,小嬰兒的免疫系統會在一年內逐漸調整回正常模式,但當孕婦長期接觸上述提及的化學物質,將可能導致嬰兒的免疫系統改變,因而容易罹患過敏。

 

 

吃冰吃出尿糖?醫:尿糖糖尿病
綜合報導╱陳映潔

尿中含糖就代表有糖尿病?12歲男童,因入學體檢驗出尿糖,擔心是糖尿病而就醫,結果原來是驗尿前吃了一大碗剉冰所導致,並非罹患糖尿病。書田診所家醫科主任醫師林兆啟表示,當葡萄糖進入體內後,可自腎絲球體濾出,再由近端腎小管吸收回體內,但腎小管再吸收有極限(稱為腎臟葡萄糖閾值),一般而言,血糖濃度升高到180mg╱dl以上時,葡萄糖會從尿液中漏出來,於是可以偵測到尿糖,通常尿糖愈多表示血糖也愈高。

林兆啟說明,「腎臟葡萄糖閾值」會因人而異,閾值愈高,尿中比較不會出現葡萄糖,即使血糖高也不一定會在尿中驗出葡萄糖;閾值低的人,縱使血糖在正常範圍內,也可能出現尿糖。通常年齡愈大或糖尿病史愈久,閾值愈高,男性比女性略低,但婦女懷孕時或小孩閾值也會偏低。

何時會發生尿糖?林兆啟說,糖尿病患當血糖超過180mg╱dl時,腎臟可能會無法完全再吸收葡萄糖,因此葡萄糖就可能會隨尿液排出。若是在驗尿前吃入大量甜食,也有可能會出現尿糖的情況,但這並不表示就有糖尿病。因為尿糖試驗其敏感度和特異度較差,因此不能只依驗尿結果判斷是否有糖尿病,目前診斷是否有糖尿病除了解是否有典型的症狀:多吃、多喝、多尿和體重下降外,還需要驗血糖才能確認。

最後,林兆啟提醒,中秋節將至,每個人多少都會吃一些月餅,月餅通常都是高甜度、高熱量的,一般驗尿前不需要禁食,但若在驗尿前吃入大量的甜食或是高熱量食物,則有可能影響驗尿的結果,因此有預定要驗尿,應當留意飲食。當驗尿出現尿糖時,許多人第一個反應就是擔心是否罹患糖尿病,但要確認是否有糖尿病,還需要驗血才能確認。若驗尿出現異常時,不要過度緊張,自己嚇自己,應儘早就醫診斷是否有罹患疾病。

 

輪狀病毒  不出門就不會感染?
綜合報導╱陳映潔

預防輪狀病毒,只要不出門就沒事嗎?要小心!倘若抱持這種僥倖心態,很可能讓嬰幼兒暴露於輪狀病毒的威脅之中!

根據嬰母平台針對全台1200名2歲以下兒童的家長所做的調查發現,對輪狀病毒的認知上,近5成家長認為做好家中清潔就不會有輪狀病毒存在,因此未讓寶寶接種輪狀病毒疫苗,其中又以媽媽自己帶的小孩比例最高。台北榮總兒童醫學部宋文舉主任指出,輪狀病毒存在於環境中,大人在外容易將病毒帶回家中,恐汙染玩具、兒童座椅、馬桶沖水把、門把等地方,因輪狀病毒可存活在表面10天之久,且10顆病毒即可造成發病,寶寶不出門仍有感染風險!

除了對於傳染途徑的認知不足外,7成的家長僅了解輪狀病毒基本「燒吐拉」症狀,而不曉得輪狀病毒會出現嚴重脫水、熱痙攣、中樞神經系統併發症等嚴重症狀,更不知道輪狀病毒無藥可醫!臨床上約有5成的幼兒腸胃疾病住院是由輪狀病毒所導致,輪狀病毒感染後,無法治癒,僅能透過支持性療法避免脫水造成嚴重問題。嚴重時常需要住院治療,一般而言病程約1〜2週,甚至可能超過3個星期,讓寶寶活受罪。台北榮總兒童醫學部宋文舉主任坦言,「不出門就不會感染輪狀病毒」以及「對輪狀病毒嚴重性認知不足」兩大錯誤迷思導致防疫力不足,提高「宅」寶寶感染輪狀病毒風險。

日前就有一名1歲的「宅寶寶」天天待在家,卻感染輪狀病毒,嚴重脫水住院4天,點滴打得滿手都是針孔,令家長十分不捨!宋文舉主任提醒,輪狀病毒基因組合多,易產生變異,國際研究指出輪狀病毒變異型別G8與G12崛起,全球流行型別已有7種(G1、G2、G3、G4、G8、G9、G12),目前已有可保護7種型別的輪狀病毒疫苗,呼籲家長選擇輪狀病毒疫苗應注意保護型別種類。

 

*更多內容請參考:【BabyLife育兒生活】2013年10月號。http://www.mababy.com/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