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感受到的壓力(例如:環境吵雜、父母爭吵…等),多半無法或不容易以語言來表達,且沒有很好的減輕壓力方法,而這些行為可以短暫減輕其感受到的壓力,但也相對衍生出社會所不認同的習慣。
此外,這些行為多半沒有嚴重的傷害性,但還是會造成一些身體損傷或感染,例如:因為吸手指造成的牙齒損傷、咬指甲的不良形象與造成感染…等,處理的方法最好是「忽略其行為」。
最需要注意的是其背後的壓力,不要一直嘮叨或提醒他,否則反而會加強這些不好的行為習慣,兒童多半會隨著年紀增加而逐漸減少這些行為,或者學會控制自己的行為,但若這些行為發生在被虐待與長期忽略的小孩或智能障礙、自閉症與發展遲緩的小孩身上,因為這些兒童無能力改變環境,且周圍的成人又沒有察覺、甚至可能是施暴者,則這些原本無害的行為常會演變成更加劇烈的自殘與攻擊暴力行為。
不過,倘若持續到2~3歲仍需要奶嘴或有吸手指的行為,就可能造成兒童乳牙的發展錯位(如:上門牙向外伸、下門牙往裡面長),雖然不至於影響兒童恆牙的發展,但持續地吸手指或咬奶嘴還是可能影響小孩未來的人格發展。
2.咬指甲
常見於學齡前後的兒童,並不是一種特別的疾病,但常會伴隨許多疾病一起發生,如:過動症與焦慮症,輕微的咬指甲行為只是外觀形象不好,但嚴重的甚至會咬到出血與感染。
當小孩咬指甲時,父母常會不斷提醒,但實際上孩子往往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咬指甲,也就是不容易自我察覺這樣的行為,而反覆提醒的結果,反而讓孩子更為焦慮,使咬指甲的行為更不易消失,因為咬指甲本來就是一種焦慮的反應。
一般來說,咬指甲常是一種焦慮的外顯症狀(因應壓力的處理方式),咬指甲可能是學習別人而來,或是偶然機會發現這麼做可以減輕焦慮,之後才逐漸養成習慣。咬指甲的行為可能有遺傳的傾向,多半會隨著時間與年紀增長而消失,但若孩子的焦慮問題始終無法得到協助與改善,其咬指甲行為可能會變成習慣,甚至持續到青少年或成人,這就不是短時間能夠改善的了。
對於這些不良習慣,一般處理原則是不做任何處置,也就是忽略的方式,建議家長多觀察一段時間,大部分小孩的不良習慣會隨年齡增加而減少,多數行為會持續數週~幾個月,因為可能只是短期的壓力反應。但若情況沒有明顯改善,甚至合併其他行為問題,這時可能就需要多了解孩子是否有某些無法解決的困難。
1.初期試著不要放太多注意力在小孩的行為上,應該多關心其身體、學校或生活上的壓力,也不要一直責罵或嘮叨這些行為,否則反而會有強化的效果。
2.鼓勵、協助孩子使用替代的行為,如:看見小孩在吸手指或咬指甲時,對他說:「我們一起來玩積木」如此可以轉移他的注意力,不要只是一味的批評。
3.試著減少孩子生活上的壓力,因為小孩的壓力不容易以語言來陳述,所以家長必須多觀察孩子在什麼時間或情況時,最容易出現這些行為,如:比較沒有耐心等待時,常會以咬指甲來度過,這時若有其他的活動(玩玩具、看電視),就能協助減少這類行為的發生。
4.嬰幼兒時期的吸手指行為,常是因為需要較長的吸食時間或吸奶量,可以考慮延長嬰幼兒每次吸奶的時間 (如:將奶嘴的孔弄小),若小孩吸奶的量與時間足夠,就可以減少吸手指的次數(一般以乳房餵奶比較不會有此困擾)。若已經6個月大仍有吸手指的行為,建議不要以強制的手段限制其行為(如:以綑綁的方式,讓小孩吸不到手指),最好以鼓勵的方式,讚美其沒有吸手指的時候,或以其他活動來減少空閒的時間(如:畫圖與玩遊戲)。但如果吸手指的行為持續到5歲以上,就可能影響恆齒生長,在過去會以塗抹苦澀味道在手指上來減少行為,但目前並不認為這個方法有效,多半並不建議以此為優先使用的方法,除非其他方法真的都沒有效。
倘若家長已經試過許多方法都沒有辦法改善這些行為,並且已經造成小孩身體的傷害與社交困難,可能就需要兒童精神科醫師的協助,評估是否有其他問題。因為,通常行為治療失敗,都不是家長不夠努力,而是因為忽略了其他的問題。
延伸閱讀:除了吃飯專心、學會收玩具,2歲前還要讓孩子養成哪些好習慣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可愛寶寶/明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