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育兒 親子教育

「處罰」為什麼沒用?孩子學會自律前,必經過「他律」

學會自律前,必經過「他律」,體罰是一種他律嗎?面壁思過為何無法為孩子建立規範?延宕滿足是自律能力中十分重要的一環,又該如何引導孩子學習延宕滿足呢?
「處罰」為什麼沒用?孩子學會自律前,必經過「他律」

 

問到「自律」二字,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暨臨床心理師王意中回答,若把自律(autonomy)兩個字從本身希臘原文拆解來看,「自」(autos)指的是自我的部分,「律」(nomos)指的是規律、法律;因此,我們可以說自律是自身與法律的關係,也可以說,自律就是自己是否能遵守自己內在給自己所訂下的某種約束、法律。

學會自律前,必經過「他律」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談到,其實,自律培養的過程中,必經過他律,所謂的「他律」,就是孩子判定他去做與不做某些事情是因為他行動之後會得到的後果,簡言之,就是為了避免被處罰或是能夠得到嘉獎而做或不做某些行為。

體罰、面壁思過,是一種他律嗎?

如果用體罰(例如,打屁股)來教育孩子,孩子是否能夠因此學會自律?若體罰是無效的,那麼當學齡前的孩子出現不合宜的行為,例如,亂動手打人或是弄亂玩具通通不自己收拾這兩種狀況,家長到底該怎麼樣來教育孩子,才能讓孩子慢慢學會自我規範呢?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說,許多家長往往把體罰看成規範孩子不良行為最有效的方法,最主要是因為家長往往想要在最短的時間內將問題解決,事實上,體罰孩子是個不適當的問題解決方式,以打孩子屁股當作處罰來說,當孩子出現打人行為,家長明明不希望孩子繼續出現動手打人的行為,但自己卻對孩子動手(打孩子本身就是一個打人行為),這麼做很容易讓孩子出現價值觀的混淆,孩子會覺得為什麼爸媽可以對我做出這樣的行為(打人)來解決問題,我卻不能使用同樣的行為(打人)去解決我所遇到的問題呢?

有些家長不會使用打屁股等體罰的方式去處罰孩子,但是當孩子犯錯時,會叫孩子去面壁思過,對著牆壁自我反省,這樣的方式,是否較能為孩子建立起他律的規範呢?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認為,面壁思過基本上是一種暫停孩子享受樂趣的概念,可以說家長有做到有效抽離孩子做他想做的事情這一點,但是,對於學齡前的孩子來說,即使他會配合家長的指令乖乖對著牆壁罰站(面壁),卻不見得能做到反省(思過)唷!很多時候孩子只是乖乖去面對著牆壁罰站,但很可能就站在那裡開始發呆,天馬行空開始想著其他的事情。

延伸閱讀:比才藝更重要的能力!3關鍵,培養孩子的「自制力」

使用「暫時隔離法」(TIME-OUT)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指出, 針對學齡前孩子不適當行為的糾正,一般會建議使用「暫時隔離法」(TIME-OUT),當孩子出現不合宜行為,例如,動手打人、明明有能力卻不自己收拾好玩具,就必須讓孩子暫停當下原本享受樂趣的活動,坐在旁邊或帶孩子到另一個空間,讓孩子安靜的坐著約5分鐘的時間,這種中斷對孩子來說其實就是在付出代價,讓孩子清楚學習到哪些行為是不被允許的。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強調,暫停與隔離的5分鐘,最主要是讓孩子沉澱心情,也是讓孩子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學會控制情緒也是一種自律)。「注意唷!暫時隔離法是讓孩子到另一個空間『坐』下來,而不是『站』著!」王意中臨床心理師說。

這樣的設計方式其實有它的道理,除了孩子坐下來時,家長的視線與孩子變成了上對下的角度之外,若是孩子是被家長叫去罰「站」,那麼當孩子站在牆壁前腳很痠或不舒服,開始動來動去、扭來扭去時,家長往往會忍不住又去念孩子、糾正孩子的站姿:「你不准動來動去!」「你給我站更直一點,腳不准彎!」到最後,又是教養上的失焦,孩子根本不知道他究竟為什麼要去站在牆壁前?不知道究竟現在自己該做什麼?該學會如何站好站直還是沉澱心情?有時甚至開始跟家長爭辯他站得好或不好。

他律,讓孩子學會付出代價

當孩子總是玩完玩具散成滿地不自己收拾,要讓家長跟在他屁股後面幫他收拾,其實是因為他並沒有從「不自己收好自己的玩具」這個行為中付出任何代價。假若每天晚上的7點是家長陪伴孩子或是孩子自己玩玩具的時間,可是孩子玩完總是不自己收拾,家長應試著在隔天暫停這段玩玩具的時間,這麼做是讓孩子知道他玩好玩具,若是不將自己的玩具物歸原位,他就無法再享受玩玩具的樂趣。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特別強調,有些家長會以丟掉孩子的玩具或是破壞孩子的玩具來當作處罰,希望孩子能因此學會珍惜或是自我規範,建立起收拾玩具的好習慣;然而,這樣的做法也非常容易讓教養的重點失焦,孩子會因為自己的玩具被丟棄或被破壞而出現生氣、難過等種種負向情緒,往往原本希望孩子能夠學會主動收拾好玩具的自我負責習慣都未建立起來,家長又必須再處理孩子因為另一個事件(玩具被丟棄或破壞)而新引發的負向情緒。

轉移注意力,讓孩子遵守規範

他律不一定是強制力,轉移孩子的注意力也是個好方法,舉例來說,本來為孩子設下的規範是每天7點半要去洗澡,但孩子開始出現拖延或是拒絕,這時候可以運用與孩子玩遊戲的方法,拿著洗澡玩具跟孩子說:「你看,他們(洗澡玩具)很想要洗香香耶。」引起孩子的興趣、轉移孩子的注意力,結果一樣可以讓孩子遵守原先訂下的合理規範,在適宜的時間洗完澡。

延伸閱讀:先了解、再糾正!用4個原則,改正1~3歲的五種偏差行為

延宕滿足學習自律

當談到自律時,我們常常會聽到「延宕滿足」,也就是要能學會控制自己當下的欲望,而非想得到什麼就可以有什麼,家長該如何引導孩子呢?

棉花糖實驗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表示,「延宕滿足」是指能夠學會控制自己的需求,包括生理、情緒,以及對物質上的需求,這是自律行為中一項很重要的能力。最常提到的經典例子就是棉花糖實驗(Marshmallow Experiment),在這個實驗中,實驗者先給學齡前的小朋友棉花糖,並向其說明如果他們可以在實驗者離開的15分鐘內忍住不去吃棉花糖,等實驗者回來後,他們能夠會獲得更多的棉花糖;研究結果顯示,那些曾忍住棉花糖的誘惑而再多領到棉花糖的小朋友,進入青少年時期,在校成績與受挫能力評估都較高。

如何引導孩子學習延宕滿足?

◆給予「可以實現選項,讓他們自己做決定

那麼究竟怎麼做才可以培養孩子延宕滿足的能力呢?王意中臨床心理師指出,延伸棉花糖實驗中的精神,家長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讓孩子自己做決定與選擇,透過這樣的練習,不論是對孩子自我規範的能力或是自信心的發展都能夠產生正面影響。

不過,最重要的是要注意在操作上,前提是家長必須給孩子兩三個「可以實現」的選項,而不是隨便孩子自己愛怎樣做決定都可以,王意中臨床心理師強調,對於學齡前的孩子來說,無限的或是不切實際(不可能被實踐)的選擇都是不合宜的;舉例來說,家中目前明明只有棒棒糖與餅乾,媽咪卻跟孩子說:「來,你現在可以自己決定今天下午在家想吃什麼當小點心唷?」孩子回答:「我要吃冰淇淋。」然後媽咪又跟孩子說:「不行!你無法吃冰淇淋!」這樣只會讓孩子在經過思考做出選擇後,反而得到的是更多被拒絕的負向經驗,無法從中學習。

培養孩子儲蓄金錢的概念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說,以幼兒園大班的孩子為例,家長首先可以讓孩子了解錢的功能是什麼?例如,有了錢才能夠去遊樂園玩,才可以去親子餐廳享用美食,才可以得到新的想要的玩具等等,接著,就是讓孩子了解如何才能得到金錢呢?可以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每天去工作上班付出時間心力就是在賺取金錢。

等到孩子能夠較了解以上有關金錢兩個部份之後,不妨為孩子準備一個小豬公,慢慢引導並且鼓勵孩子進行儲蓄,因為儲蓄的過程也是一種等待、延宕滿足的過程,尤其是孩子看著自己小豬公理面的銅板從只有幾個到把整個小豬公都餵得飽飽的,孩子進而能夠再學習他最想運用自己慢慢存到的金錢購買什麼東西。

延伸閱讀:孩子說「不要」,其實是一種「進步」!2歲叛逆期,父母一定要堅持3件事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諮詢/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暨臨床心理師 王意中
攝影/2026兒童拍拍
梳化/小敏
演出/漂亮媽咪:Q媽、可愛寶貝:Q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