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嫉妒心理?什麼是羨慕心理?這兩種的心理狀態有什麼不同?黃偉俐身心診所、宇寧診所臨床心理師陳品皓表示,「嫉妒」指的是,當我們意識到別人擁有一些我們想要、企圖追求,但卻得不到或缺乏的東西時(有形或無形的,比如智慧、聲譽、地位、際遇等等),所引發的一種感受,這是一種混合的情緒,可能包含憤怒、怨恨等等;「羨慕」基本上可以說是一種善意的忌妒,兩者最大的差別在於羨慕並沒有敵意的成分,嫉妒則是具備敵意,是一種憤怒的情緒。
嫉妒或是羨慕從演化的角度來看,似乎是一種人的天性,也由於嫉妒是一種人性,因此很難用單一的視角來判斷嫉妒是好是壞,因為它對人類的生存與適應上,可能提供了某種前進的動力;但另一方面,嫉妒所伴隨的攻擊行為,往往也會帶來相當大的負面傷害。
人為什麼會嫉妒或羨慕他人?
有的學者認為嫉妒的情緒有促進生物存活的機率,從資源有限的立場來看,人們必須獲得充分的資原,才能夠繁衍後代,因此人們必須和對手共同競爭中取得有限的資源,而嫉妒的心理狀態將會促使人們不僅關心自己的表現,也會關心對方的表現,並且比較對應,評估自己在其中的優劣。
嫉妒是一種強烈社會行為?男女嫉妒心不同?
嫉妒的確是一種社會行為,男女性在嫉妒的的心理層次上表現也的確不同,過去有關於嫉妒,社會心理學有不少研究發現,女性對於是否具備吸引力這個項目對同類會有較多的嫉妒反應,而男性對於是否能夠得到有魅力異性的青睞上容易出現嫉妒反應,然而不管是男生或是女生,對社經地位都會有嫉妒的反應。然而另一方面,你是否會嫉妒,往往也是看你所在乎的資源是什麼,若你所在乎的資源出現競爭者,或是比你優勢時,也會出現嫉妒的心理反應。
有媽媽提到,自己的先生很願意分擔照顧孩子的責任,所以她不僅覺得先生很厲害,非常感謝先生,也因為先生很願意照顧小寶寶,所以媽媽提到自己很常在假日一如沒有孩子前的生活般,與三五好友出去吃個飯或逛逛街。結果,其他的媽媽朋友知道後卻說:「拜託,那是妳兒子現在還小啦,還不會走路,也不會頂嘴,我看等妳兒子再大一點,開始黏人、講話頂嘴、整天想要出去玩時,妳老公還有能耐嗎?」媽媽聽到後,又生氣又難過,為什麼好像變成媽媽聚在一起時,一定要一起抱怨老公對孩子沒轍或是說出誰的老公對孩子更沒辦法,才是常態呢?
對方只是急尋情緒出口
陳品皓臨床心理師提到,當遇到別人用這種嫉妒的嘲諷話語,通常自己很快會有一種被「針對」的感覺,而是這種被針對的感覺讓我們不平,不過,如果我們可以試著理解對方言語後的動機,情緒也較能跟著釋懷。
陳品皓臨床心理師進一步說明,有時候人的言行是投射出我們內在難以被合理接受的需求與慾望,換句話說,別人因為嫉妒而說出的話語,有時候是因為對方無法接納自己相對的不足,而迫不急待地急需找尋一個情緒的出口,在上述情況中對方就是在投射自己的需求。建議媽咪聽到這樣的回應時,不妨試著換位思考,也就是想像自己是對方內心的鏡子,這種換位思考比較能夠清晰地看見對方的狀態,從而在情緒中慢慢昇華,畢竟,他人的狀態或他人想要如何表達他自己,並非我們能干涉的。
針對自身狀況而非對方話語做回應
在回應上,陳品皓臨床心理師建議,不如試著從表達感謝出發,媽咪可以這麼回應:「我覺得照顧孩子真的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所以我真的非常感謝我先生願意對孩子的付出,我也不確定會不會一直能夠如此下去,但我相信身為父母,每一個爸媽對孩子的付出與陪伴都是相當用心投入的。」如此一來,對於自己所擁有條件的感激,誠實接納自己與他人的差距,並在話語中包容對方的處境與不滿,從而將焦點帶回原本聚在一起的原因──「討論或分享孩子的教養議題」上。
有媽咪提到,帶著孩子出去與其他媽媽聚會,孩子們常常玩在一起,很快就會發現某些孩子特別會疊積木、某些孩子吃飯吃得特別好、某些孩子語言能力特別優秀等,甚至某些媽咪的經濟實力與家庭背景特別優秀等等,如果發現自己出現強烈羨慕或妒嫉其他媽咪的情緒時,又該如何自我調適呢?
陳品皓臨床心理師指出,我們都會在有意無意間,直覺式的參照他人的條件、狀態做為比較的基準,並因此衍生出嫉妒的情緒。也就是透過別人的擁有來證明自己的缺乏,這種以相對式的比較做絕對式的判定,而落入有或無的二分思考,往往會將我們帶到情緒的懸崖。
陳品皓臨床心理師指出,嫉妒的情緒是相當人性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不同欲求,當別人在我們重視的面向上有優勢的條件時,羨慕也因此而產生,有時候當我們離開那個情境,這種情緒也就會跟著消失,不見得會真的時時刻刻放在心上;「覺察」是一件重要的事情,像上述情境中的媽咪本身已經意識到自己似乎對他人有著嫉妒情緒,就這情緒管理本身來看,其實,能覺察自己狀態,並了解背後原因,並不是件壞事,因為對別人抱持的嫉妒,也可能映照出我們對自己的不滿與挫折,有時候這種覺察能夠阻止因為挫折而引發的攻擊,像是口語上的挖苦、揶揄甚至傷害。
對他人的的羨慕也可以是一種動力,驅使著我們更努力達成自己所想要的目標,因此,當我們能夠透過覺察自己嫉妒背後的根源,並體驗到這種不舒服感受的緣由,要學習接受嫉妒的負向情緒也是自我的一部分,建議等情緒稍稍冷靜下來後,可以找出自己真正羨慕他人的原因,並把焦點放在是否自己也能夠努力學習他人優點,進而改變自己目前較不滿意的現狀,如此一來,也不會急著要為情緒找出口,而說出傷害他人的話或做出讓他人感到不舒服的行為。
若是爸媽發現自己很容易或經常處於嫉妒的敵意中,而無法自制地不斷出現令他人不適的言行,可能有些深沉的議題值得被發挖掘;當嫉妒的情緒已經嚴重干擾了原本的生活與情緒,並且讓人難以專注手邊的工作時,就是需要重視的問題,建議尋求專業醫師的協助。
陳品皓臨床心理師說,若是當孩子表示他們羨慕常在一起玩的同伴某某人時,家長們可以藉機進一步跟孩子討論他們羨慕的原因是什麼?藉此找到孩子們背後的動機,同時,討論如何透過具體的方法來達成。而每個人對他人產生羨慕的原因大不相同,若孩子是羨慕其他孩子擁有最新的玩具、三C產品等等,羨慕的對象是別人所擁有的物質條件時,家長可以依據家裡的原則對孩子做出清楚的說明即可。
一般說來,最常引發孩子嫉妒的往往是因為想要占有某些特定對象的關心,或是認為自己遭受到不公平的對待,因此家長平日應多向孩子直接表達自己的愛,引導孩子理解感情中的包容與多元本質,以及一致的賞罰是基本的原則。舉例來說,孩子嫉妒原本的好朋友交了其他新朋友,他可能犯了一個邏輯上的問題,就是「A是我的朋友,A交了新朋友B,於是A不再是我的好朋友。」像這類不是全有就是全無的二分邏輯,就可以透過引導來幫助孩子解套,家長可以和孩子討論:「A交了新朋友B,真的代表他不再喜歡你了嗎?」
此外,對於孩子展現羨慕或嫉妒的情緒時,有時候家長也可以幫孩子反應出他的狀態,讓他能夠將這種感覺做一種命名,包容這種感覺的存在與造成的不舒服,並且想想看可以怎麼面對或紓緩他,這樣對於孩子來說其實就夠了,家長無需多擔心。
陳品皓臨床心理師強調,嫉妒也是正常的情緒反應之一,但如果是因著嫉妒展現的敵意往往不是一件健康的事情,如果孩子因為嫉妒而出現攻擊或負面的行為,家長可以幫孩子說出他的情緒,並且討論面對這類挫折時,可以怎麼幫助自己度過。
NG做法:對孩子說:「你怎麼可以羨慕別人呢?」
當孩子出現嫉妒或羨慕他人的情緒時,家長最忌諱對孩子說出:「你怎麼可以羨慕別人呢?你要看你自己有的。」這樣的話語會讓孩子無法學會包容自己的每一個部分,甚至會拒絕某種情緒的產生,認定某種情緒是不好的;其實,無論是家長對於自身或是在教導孩子,都不是要將負向情緒通通丟棄,因為人就是會有各式各樣的情緒,因此,學習覺察、面對、調適與接納,以及做出實質的改變才是最重要的。
陳品皓
現任:黃偉俐身心診所、宇寧診所臨床心理師
學歷:政治大學心理學研究所臨床諮商組碩士
經歷:新北市國中小輔導教師督導、特約心理師、聖母醫護專科管理學校講師、馬偕醫院及長青醫院心理師
著作:弄懂6〜12歲孩子的內心X情緒X行為問題:心理師給父母的20個教養解答(木馬文化);譯作:社交零壓力:擺脫焦慮,重塑自信(生智)、認知治療:基礎與進階(揚智)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