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育兒 學習當爸媽

在乎形象、追求完美、執著名位…你是「自我中心式」父母嗎?

「我的方式才是對的」,這種命令式的教養,會逐漸扼殺孩子本有的真誠、自由的禀性。反之,一旦孩子明白,我們能全然接受他們的成敗,他們就能更有信心去接受挑戰。
不當威權父母,不介意偶而發生一些蠢事,孩子從我們身上會學到,在探索人生時能夠不在意別人的眼光或自己的表現。
在乎形象、追求完美、執著名位…你是「自我中心式」父母嗎?

 

身為父母,想要不自我中心確實是件難事,單憑我們所說的「這是我的孩子」這句話,就已經進入自我中心的領域了。確實,面對孩子時,我們鮮少不存有私心,因為他們在學校進展如何、他們看起來是何模樣、他們跟誰結婚、他們住在哪裡、他們做什麼工作維生等等,都是跟我們關係最密切的事。很少有父母能夠如此看得開: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不是父母自我的一個延伸。

教養之路,經常從一個高度自我中心的自戀角度出發,那是一種我們會帶入親子關係的能量。結果是,我們很可能輕易地(在許多情況下是不經意地)落入利用孩子來滿足個人需求的陷阱裡,同時被自己是慈愛的、自我犧牲的以及滋養孩子的假象所蒙蔽。我們試圖利用孩子來療癒破碎的自己,藉著將他們安插在家庭中不屬於他們該有的角色而利用他們,為自己帶來價值感,或放大自己對世界有影響力的假象。

我發現,很多人都難以相信他們之所以成為父母,至少有部分原因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渴求。除非我們了解個人私心的驅策力量有多麼強大,並讓自己擺脫對它的認同,否則我們將繼續在這種錯誤的狀態下教養小孩,導致無法與孩子最核心的稟性建立關係。

以自我為中心,讓你看不清楚現實

自我執著是我們用來遮掩個人恐懼的面具,而其中最大的恐懼就是臣服於生命的神祕本質。當我們從心中那個狹隘的自我而非純粹本性的角度出發,就無法跟孩子的真實稟性建立關係,如此一來,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將會與自己的稟性脫節,以致學會了不信任自己與任何事物之間的關係。帶著恐懼來面對生命,會讓孩子那些真誠的、不矯揉造作、自由奔放的真實本性萌芽之前就被扼殺了。因此,我們心中那個狹隘的自我必須先粉碎,才能讓我們最真實無偽的生命顯露出來,也才能讓孩子獲得自由,在成長過程中忠於自己。

如果我們能從狹隘的自我中解放出來,在生命自動為孩子梳理他們的成長過程時,單純地觀察他們的發展,孩子將會成為我們的老師。換句話說,活得真實能讓我們不再將孩子視為一塊空白畫布,隨便在上面投射我們對孩子的想像,而是能將他們視為同行的靈性旅伴,改變著我們,一如我們改變著他們。

問題是,你是否願意放棄自認為「無所不知」的念頭,從自我中心的權力寶座上走下來,從最有可能活在「無我」意識狀態中的孩子身上學習呢?

在乎形象的那個自我

有一位年輕母親接到校長來電,說她的九歲兒子和另一個男孩打架,讓她心情變得很沮喪。她不敢相信自己的寶貝兒子竟然變成了「那種」小孩,她感到非常羞恥、驚慌。她該怎麼辦?該如何回應呢?

這位母親的防衛心油然而生,她發現自己在責怪每個人。她與校長、老師,以及那位男孩的父母爭辯,堅稱她兒子受到不實指控。她寫信給學區的督學,傾訴自己的兒子是如何受到不公平的責罰。

這位母親不知不覺就讓整個事件變成了跟她自己有關的事,彷彿是她的能力受到了質疑。由於她無法將自己和兒子的行為分清楚,無法看見事情的真相,導致她以小題大做的誇張方式來處理事情,彷彿是她自己受到抨擊,彷彿是她被叫進校長辦公室,因為沒有當個好母親而受到責難。這個九歲的孩子原本可以體驗到他的行為所帶來的必然後果,從中獲得學習的潛在機會,結果反而感到內疚,而且為母親的行為感到丟臉。

許多人都會落入一個陷阱,讓本身的自我價值感跟孩子的行為糾纏不清。在孩子做出違規行為時,父母會覺得是自己的責任。我們無法將自己內在的那個自我從情境中抽離開來,於是就把孩子的行為放大。

沒有人喜歡被當成無能的父母,我們內在的那個自我需要我們被視為最優秀的父母。每當我們覺得不如自己期盼中那般完美時,焦慮感就會油然而生,因為我們相信自己在他人眼中已經失敗了,接著就會做出情緒化的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