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育兒 寶貝健康

寶寶開始厭奶了?小心,不愛喝奶可能是「它」在作怪

寶寶食慾變差、哭鬧不安,小心很可能是鵝口瘡作祟。日前有一位新手媽媽帶著2個月大的寶寶回診打預防針,檢查時發現口腔內側黏膜與舌頭上有異常的白色斑塊,媽媽說寶寶這幾天較容易哭鬧,奶量也比之前少很多,經診斷後確定為鵝口瘡,給予抗黴菌藥物塗抹治療後,即恢復正常。
寶寶開始厭奶了?小心,不愛喝奶可能是「它」在作怪


最近寶寶不太愛喝奶,甚至會哭鬧,小心是寶寶口腔上的鵝口瘡作祟,來看該怎麼區別是奶垢還是鵝口瘡,盡早治療,讓寶寶恢復健康!

寶寶口腔裡的白色斑塊是奶垢還是鵝口瘡?

白色念珠菌是台灣常見的黴菌致病源之一,鵝口瘡就是白色念珠菌的局部感染所造成,好發於3、4個月的嬰幼兒,鵝口瘡大部分出現在兩頰內側的口腔黏膜、舌頭及上顎,外觀看起來是白色斑塊,很容易跟一般奶垢混淆,所以新手爸媽一定要注意。

想區分是奶垢或是鵝口瘡,可以使用棉棒或是濕潤的紗布輕輕擦拭,奶垢通常能夠很輕易地去除,倘若是鵝口瘡則會持續附著在黏膜上,若用力擦掉白色斑塊,底下的黏膜會發紅甚至有出血點。

延伸閱讀:簡單分辨鵝口瘡Vs.奶垢

哺乳媽媽也要注意乳頭有黴菌感染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柯婷蓉表示,大多數感染鵝口瘡的嬰兒不會有明顯的不舒服,但部分嬰兒可能會變得容易哭鬧、躁動不安,甚至不愛喝奶。

若是親餵的寶寶,口腔裡的念珠菌也會附著在媽媽的乳頭上。當媽媽的乳頭有念珠菌感染時,可能會有局部輕微紅腫、刺痛,或是媽媽親餵時有異常疼痛等狀況,但這些症狀通常頗輕微,很容易被忽略。因此,當發現親餵的寶寶有鵝口瘡時,媽媽的乳頭也要一起治療。

治療方式為使用抗黴菌的藥物直接塗抹在嬰兒的口腔黏膜,還有親餵媽媽的乳頭上,一般治療的療程約是7~14天。其他像是嬰兒口腔會接觸到的物品,例如:奶嘴、奶瓶、固齒器或是玩具等都要徹底消毒,才不會再次感染。

延伸閱讀:這樣做就對了!baby鵝口瘡預防方法&改善對策

鵝口瘡易復發,重視清潔為最佳預防之道!

時序已經開始進入夏天,又濕又熱的天氣很容易滋長黴菌,因此鵝口瘡雖然很容易治療卻也容易復發,除了治療之外,在日常照顧的細節上也需要多些注意。

在預防方面,除了維持環境與器具清潔之外,餵奶後的口腔清潔也是預防鵝口瘡的重要步驟。柯婷蓉醫師建議爸爸媽媽們每天餵完寶寶後,順道看看寶寶的口腔狀況,如果有發現這樣的白色斑塊,可以盡快請教兒科醫師。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