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育兒 親子教育

愛比教育重要一萬倍,孩子好習慣養成的關鍵

媽咪十分重視孩子的習慣養成嗎?那麼請參考看看這篇文章,或許提供妳不同角度的思考。心理諮詢師李雪認為,真正的好習慣其實無法靠訓練養成。若有充足的愛流動,孩子的好習慣會自然呈現,無須訓練。而頑固的壞習慣背後,是愛匱乏的痛苦吶喊。
愛比教育重要一萬倍,孩子好習慣養成的關鍵

 

書店裡有一大堆的勵志書都在告訴你「習慣決定人生的成敗」,鼓動你掏錢買書,按照書中介紹的一套方法來訓練自己。但是,我要告訴你的是:真正的好習慣其實無法靠訓練養成。

「習慣」這個詞被宣傳得過多,以至於現在一提到壞習慣,家長就特別緊張;一提到好習慣,就想拿來訓練孩子。我們很少問自己:究竟為什麼要培養好習慣?大家都認為應該如此的事,就是毋庸置疑的真理嗎?

有的家長可能會說:「養成好習慣,孩子將來的生活才能幸福。」那好,既然根本目的是希望孩子擁有幸福的人生,我們就用蘇格拉底的精神,把這個問題討論清楚。

1.訓練出來的好習慣必然能帶來幸福的人生嗎?

2.好習慣如何形成?

3.壞習慣如何形成?

 

好習慣無法培養,壞習慣只因匱乏愛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作者尹建莉女士在微博中提到這樣一個問題:週末,兩個初中生各自在家玩電腦,午飯擺上了桌都不願意下線。一位媽媽叫了孩子兩次,見孩子不願放手,愉快地把飯碗端過去,讓孩子一邊玩一邊吃,不跟孩子鬧彆扭;另一位媽媽也叫了孩子兩次,見孩子不願放手,就不再吭聲,自己吃完飯後收拾桌子,把剩下的飯菜都倒進垃圾桶,懲罰孩子,不給他飯吃。大家覺得哪個方法好?

 

這真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話題。一些家長像訓練動物一樣訓練孩子,透過懲罰、給臉色等讓孩子知道界限,不養成壞習慣。就好比狗尿到地板上,主人就罰它少吃一頓飯,這樣它就不會養成在地板上尿尿的壞習慣了。這種行為主義訓法的核心理念是:人跟電腦程式沒什麼兩樣,你允許他邊吃邊玩,他就會永遠邊吃邊玩,永遠不懂得按時專心吃飯;你要求他吃飯時必須放下遊戲,他就學會了專心吃飯,從此養成「好習慣」。按照這一套邏輯,如果給孩子完全的自由,他就會一事無成,甚至殺人放火。在很多家長心目中,理想的孩子不是一個獨立豐富的精神存在,而是機器人。

 

有充足的愛,好習慣自然呈現

孩子究竟是如何學習成長的?除了行為主義,幾乎各心理學流派都研究出同一個結果:孩子透過內化與撫育者的情感關係來學習成長。所謂的「人格」,就是孩子與父母的各種情感關係內化到心裡,形成以後的性格,決定一生的命運。

 

如果媽媽內心是有覺知、輕鬆自在的,那麼不管是把飯菜端給孩子還是倒掉,都很好;如果媽媽壓抑內心的怨恨,無論怎麼做,孩子都會難受。

 

內化到孩子心裡的,不是父母的行為,而是和父母的情感關係。媽媽真實自然,孩子也能學會靈活自在的愛──將來碰到自己的愛人忙於工作,或者打遊戲正玩得開心,可能會勸愛人放下工作休息一會兒,好好吃頓飯;也可能把飯菜端給愛人,甚至甜甜蜜蜜地餵上兩口,而不是執著於「必須按時專心吃飯的好習慣」,和愛人鬧彆扭。大多數夫妻情感破裂,都不是什麼原則性問題導致的,只不過是各自認為的「正確習慣」不同而已。

 

我們之所以認為「正確」非常重要、不容置疑,是因為童年時只有符合父母所認為的「正確方式」時,父母才能接受我們。這背後,是深深的恐懼。現在,我們成了父母,出於無意識的恐懼,也拚命把「正確」灌輸給孩子,生怕因為自己管教不當而讓孩子不夠優秀。這其實並不是孩子的需要,而是我們無意識的輪迴。

 

得到愛和支持,沒有被父母訓練過一定要按照「正確行為」生活的孩子,會發展出真正的智慧。這樣的人在面對大家都覺得難處理的矛盾時,常常會有出人意料的靈活解決方案。智慧,是健康心靈自然的表達。

 

如果訓練孩子好習慣的過程沒有愛的流動,沒有輕鬆愉快,必然帶來反彈。

 

我對此深有體會。我和媽媽因為收拾房間的問題吵了十幾年,媽媽每天都充滿怨氣地要求我收拾,我卻不知道為什麼,就是喜歡亂放。後來,我學習心理學,開始包容自己,允許自己所有的行為習慣。自從有了自己的房子,亂了半年之後,我開始喜歡上收拾,把家裡佈置得井井有條,溫馨又方便。有時候去朋友家住,即使對方家裡很亂,我也不覺得有問題。為什麼沒有了要求和訓練,我反而喜歡上秩序了呢?因為秩序和所有美德一樣,都是人類的本心,只要內心不被外在的要求割裂,美好的品質自然會呈現,而且不會變成教條。

 

所以,若有充足的愛流動,孩子的好習慣也會自然呈現,無須訓練。真正美好的品格,是得到充足的愛和允許之後,靈魂自發、自然的選擇。

 

比如獨立,每個生命都帶著自己的使命降臨,媽媽經常積極回應嬰兒,盡力滿足,嬰兒可以全然地依戀媽媽,長大後自然信心滿滿,昂首挺胸地探索世界,完成自己靈魂的使命。這時候父母就算硬要幫忙,孩子還會嫌被妨礙呢!相反,從小訓練孩子獨立,讓他不依賴父母,他可能一輩子卡在無助和不安當中,總在尋找依戀、滿足,沒有能量去自我實現。比如寬容,嬰兒都有攻擊性,如果在嬰兒攻擊媽媽時,媽媽能寬容地抱著他,他就會感受到攻擊是可以的,「有攻擊性的我」也是值得被愛的,那麼長大後自然能做到對別人寬容友善,同時有力量捍衛自己。再比如合理要求,經常被及時滿足的孩子,心中對「得到」很有確定感,不會因為「得不到」的恐懼,歇斯底里地要求立刻兌現。這樣的孩子越長大,越能安然地等待合適時機,提出合理要求。

 

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