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醫院在11月初發現這起疫苗施打疏失:該名幼童本應接種水痘與第二劑流感疫苗,卻誤打成水痘疫苗與A型肝炎疫苗,流感疫苗未施打,院方在當日進行疫苗盤點時發現異常,迅速通知家屬並通報衛生局,並持續追蹤幼兒健康狀況。
調查顯示,這次事件並非疫苗問題,而是醫護人員未完全遵守「三讀五對」的基本安全流程,疾管署強調,務必要遵守「三讀五對」程序,可防止打錯針的意外發生。
►這套程序就是預防接種時的安全檢查清單:
三讀:取藥、抽藥、施打前各確認一次疫苗標籤與名稱。
五對:對的人、對的疫苗、對的劑量、對的時間、對的施打部位。
即使是熟練的醫護,在繁忙情況下仍可能因疏忽跳過步驟,這提醒我們,醫療安全的最後防線,不在高科技,而在最基本的程序。
令人稍微放心的是,這名幼童誤打的A型肝炎疫苗,在醫學上仍屬「安全有效」,衛福部說明:國際建議首劑施打年齡為12~23個月,而孩子當時正好在這個範圍內,台灣雖將公衛政策的首劑接種年齡調整至18個月,但這只是行政安排,不影響疫苗本身的安全與效果,換句話說,這一針可算作有效接種,不需重打。
但不管針劑是否有效或對小孩沒有危害,「打錯針」都會令家長心慌,遇到類似情況時,可以先冷靜詢問醫師:
這劑是否在安全年齡範圍內?
是否仍算有效接種?
衛福部呼籲,各醫院應強化操作流程與教育訓練,嚴格落實「三讀五對」原則,確保疫苗施打安全,避免類似事件再次發生。
另一名家長近日也在Threads發文表示,7日帶5個月大、發燒感冒的寶寶到高雄鳳山某診所就醫,醫師開退燒藥,家長卻拿到兩瓶過敏藥水,完全沒有退燒藥。
家長反應後,醫師協助換藥,藥師起初堅稱沒有拿錯,還要求調監視器並表示要報警,態度強硬,診所事後調閱監視器,才確認真的是藥師拿錯藥,藥師隨後口頭道歉並說過敏藥是「備用藥」。
家長氣憤指出,若當時沒有發現錯誤,5個月大的嬰兒吃錯藥不但可能無法退燒,更有生命風險,家長也表示這並非個案,先前曾發生藥師把A的藥給錯成B的狀況。
高雄市衛生局表示將對該診所與藥師進行無預警稽查,若違反《醫療法》、《藥事法》或《藥師法》相關規定,將依法處分並移付懲戒。
1.就診時主動確認處方內容
在離開診間或櫃檯拿藥時,先向醫師或藥師口頭確認「藥名、用途、劑型(口服液/滴劑)、每次用量、給藥頻率」。
2.查看藥袋外包裝與標籤
拿到藥時一定要打開核對藥瓶標籤(藥名、劑量、病人姓名、用法),尤其嬰幼兒藥物劑量差異很大,看到不對就立刻提出。
3.可請藥師示範用量用法、避免吃錯
尤其是液體藥,請藥師示範用量(用針筒或量杯),並說明一次要給多少、多久一次。
4.保留處方籤或拍照存證
拿到藥時把處方籤、藥袋與藥瓶一起拍照存檔,若日後需要稽查或申訴,照片是重要證據。
5.離開前再次確認
拿到藥袋之後,可以先行核對,確認無誤再離開。
父母在領藥離開診所前務必落實「看標籤、問用途、看示範」三步驟,若寶寶已服用錯藥,可先打電話詢問急診或兒科,並盡快帶著藥瓶、包裝與處方籤前往就醫,先向診所反應,必要時可以向衛生局或事消費者基金會申訴。
事件發生後,不僅家長恐慌,其實相關醫護人員也會相當自責,意外發生不僅檢討人員操作,最重要的是以後怎麼降低錯誤率,制度的完善以及家長的敏銳度就相當重要。
打針遵守三讀五對、領藥記得再三確認,都是避免出錯的好方法,醫療安全是醫護、家長共同打造一個從錯誤中學習、持續改進的方式。
1.主動確認:帶孩子打針時,可以禮貌詢問:「這是什麼疫苗?打在哪裡?」
2.保存紀錄:接種後,請妥善保存接種卡與批號,方便查證。
3.觀察反應:如孩子出現紅腫、發燒或其他不適,及時回診,讓醫師判斷是否與疫苗有關。
對父母而言,最有效的防護不是過度焦慮,而是理解流程、留意細節、與醫護合作,當家長願意與醫療人員一起守護每一步,孩子每一次接種、每一次用藥都能更安心、更安全。
整理撰文/王佳琦
資料來源/疾管署
圖片來源/PHOTO-AC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