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重於治療。最高原則就是維持寶寶呼吸道的暢通,嗆奶的預防方式與處理方式與溢吐奶相同(哈姆立克法是嗆到固體時適用;但奶是液體,即使嗆奶,也是稍微將寶寶翻成側身幾秒,並輕輕拍背即可);平常的睡姿則避免趴睡或側睡,喝奶後建議頭高腳低擺位。但萬一嗆奶嚴重,寶寶的意識狀態改變或臉色發青,則建議打119並給予正確的急救措施。
常見於3、4個月的寶寶,剛吃飽就扭動身體或哭鬧、或大人突然將寶寶改變姿勢抱起,這些動作都可能使寶寶的腹壓增加,而使溢吐奶的機率提升。因外力而使寶寶溢吐奶,大人並不用擔心。如果觀察到溢吐奶都和腹壓增加有明顯的時間關係,可以在喝飽奶後做適度的安撫、避免立刻改變寶寶的姿勢。
一餐母奶完全消化大約需要2~3小時的時間,而配方奶可能要花上4~5小時才能完全消化,所以到下一餐喝奶前都還是有溢吐奶的可能。
吐出豆花狀的奶塊代表奶水已經過胃酸的作用與部分消化,屬於正常的現象,大人不用太擔心。
口腔和鼻腔的後方是相通的,只要吐奶時力道夠大,就可能讓少量奶從鼻子噴出,如果常常發生劇烈的鼻溢奶,建議先就醫排除病理性問題(例如唇顎裂);確認沒有需要治療的問題後,就可照上述方式照護,並在鼻溢奶後清理一下鼻子裡殘留的奶,以免妨礙呼吸。
有可能是喝奶速度太快刺激橫膈膜所致。親餵的寶寶要確認含乳姿勢是否正確,瓶餵的寶寶可改小一號或十字孔的奶嘴洞來降低奶水流速。
親餵寶寶若含乳姿勢正確,其實不太需要拍嗝;瓶餵寶寶拍嗝則盡力就好,因為即使拍嗝拍出來,也未必不會溢奶,爸媽不要有太大的壓力,如果拍3~5分鐘還沒打嗝,也不一定非得拍到打嗝為止。當寶寶過了頻繁吐奶的年紀後,也就不一定每一餐都要拍嗝了。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諮詢/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 宋季純
採訪撰文/湯佳珮
攝影/Super Cute寶寶‧親子寫真(0955-628825)
梳化/徐筑芳
(※人物與文章主題無關。照片僅為情境示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