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剖腹產的定義,台北長庚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羅崇晉表示,剖腹產簡單的定義,就是以剖腹生產方式,用手術切開子宮取出寶寶並結束妊娠之謂。然而根據健保署的標準,剖腹產,是以分娩前產科醫師判斷產婦有具適應症的情形為主要的選擇對象。但是有哪些情況,是屬於必須選擇剖腹產的產婦具適應症呢?
羅崇晉醫師說,剖腹產的具適應症其實非常多,包括:胎兒窘迫、產程進展不良、前置胎盤或胎盤早剝造成的產前出血,以及胎位不正,包含雙胞胎在內等因素;或因臍帶脫垂、催生失敗,乃至生殖道感染性傳染病(如:第二型單純性疱疹、尖型溼疣,亦即俗稱的菜花等,通常在孕期雌激素荷爾蒙大量分泌增生得更快),恐波及嬰兒的直接感染,故也列為必須剖腹生產的適應症。
其次,假使前一胎剖腹產,且屬自願型剖腹生產的產婦,那麼她在第二胎生產時,若無上述剖腹產具適應症,且需要再度剖腹生產者,則必須以自行要求剖腹產的自費項目來負擔生產費用。
再者,剖腹產的具適應症頗多,另外亦包含:婦女懷孕先前因子宮肌瘤、肌腺瘤等婦科疾病,以致曾施行過子宮腔手術者,因透過自然分娩,恐有子宮破裂風險之虞,故而建議採取剖腹生產。另外,有某些先天異常的胎兒,出生之後可以進行手術來治療, 並不需要引產。由於疾病的特殊性,自然生產的危險性會比剖腹生產高。像這種情形的剖腹產,也是適應症之一。例如腹壁裂,臍帶膨出,水腦等等。不過, 醫師在孕期還得先進行其他檢查,排除有併發染色體異常的情形。由於染色體異常目前無法治療,是否要繼續懷孕就得謹慎思考。
另外,嚴重的,可能危及生命的子癇前症、產道有阻礙無法自然分娩,如子宮下段或子宮頸附近有大型子宮肌瘤或是卵巢囊腫、患有較嚴重的內科併發症、引產失敗、HIV陽性帶原者,乃至胎兒體重過重(例如大於4000公克);或極度的早產兒(如懷孕30週過小的胎兒經產道分娩較危險)胎兒窘迫(檢查胎兒心跳異常、胎兒血流量異常)、陰道不斷出血;其他還有胎頭與產婦骨盆不對稱,常見如媽咪骨盆特別嬌小,胎兒較大,或婦女骨盤曾受傷或感染小兒痲痺以致畸形等,一般健保也均會給付上述一類具適應症之剖腹產。
一般非上述剖腹產適應症,而媽咪想選擇剖腹生產,則健保不能給付,通常必須自掏腰包自費選擇剖腹產的原因,常見如:高齡生產,高度近視(擔心自然產用力,引起視網膜破裂),臍帶繞頸(超音波看見胎兒臍帶繞頸,恐胎兒窒息者),有妊娠高血壓,但並非嚴重的子癇前症,具有妊娠糖尿病,但體重控制尚佳,胎兒體重並沒有如上述4000公克這麼重的,其實也都可以自然分娩。
由此可知,具剖腹產適應症的因素,通常是非常嚴重,不得不開刀生產。不過,試管嬰兒流產五次,也都不算健保給付的適應症範圍喔。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如果第一胎選擇自願型剖腹生產,則第二胎就一定要自費。
雖然就剖腹產的適應症來看,是非不得已才有必要選擇剖腹生產。但其實剖腹生產也有實際的優點,包括:能盡快縮短媽咪的產程,以利後續的醫療處理。一般醫師都希望母子均安,之所以會建議媽咪選剖腹生產,通常也是有實際上需要的,要不是媽咪本身可能有危險,就是寶寶本身可能有危險,乃至陰道分娩過程母胎均有高風險,如此才會建議準媽咪去選擇剖腹生產。所以,一般沒有適應症的產婦,醫師並不會建議準媽咪以剖腹產視為首選,而是看健保署所規定的適應症,才會建議媽咪是否必要選擇剖腹生產喔!
至於剖腹產的缺點則可能包括:傷口大、易留疤、麻醉風險、術後沾粘機率亦高等。其中,麻醉過敏的機率雖低,但仍有機會對某些產婦可能有致死的風險。其次,術後若使用防沾粘貼片來預防並無不可,但相對的,確實也會增加一項生產的額外開銷。
其次,羅崇晉醫師表示,剖腹產新生兒,多數則要住在重度加護病房幾天的時間,由於根據統計,剖腹產嬰兒出生後,患有「新生兒暫時性呼吸急促」(TTNB)的急症,通常是自然分娩寶寶的2~3倍。這是因為胎兒在母體時是泡在羊水裡的,雖然胎兒是經由臍帶獲取媽咪血中的氧氣,但寶寶在媽咪的肚子裡時,仍然會有呼吸的動作,也因此,會將羊水吸到肺裡面,再呼出來。
然而,自然分娩時寶寶經產道擠壓,同時這個過程,也等於可將寶寶肺部裡殘餘的羊水給擠出來,如此在寶寶降生的第一瞬間,吸入第一口空氣的時候,肺部的水自然比沒有經過產道擠壓的剖腹產寶寶來得少,寶寶肺部的狀況,通常也就會比較健康。
羅崇晉醫師指出,根據統計,自然產的媽媽相較於剖腹產的媽媽,之後出現尿失禁的機率較高,因此會有剖腹產可以減少尿失禁的說法;但其實正確的說,產後尿失禁的原因眾多,諸如:高齡因素,身體組織因鬆弛而失去彈性,也一樣易有尿失禁的問題,但不能因此就代表剖腹產不會出現尿失禁的問題,只能說尿失禁的機率較低,且不能因此就將剖腹產視為能預防尿失禁。